外国诗二首(《送娘曲》《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

    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

    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

    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

    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

    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随着人们对艺术作用认识的越来越深刻,这种一体化的艺术就慢慢地分成了各自独立的文学(诗歌)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支音乐,是世界著名的作曲家舒伯特为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著名诗歌《迷娘曲》而谱写的曲子。《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我们刚刚所听的这首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三、走近诗歌,整体感知

    1范诵诗歌,整体感受

    师:下面请同学们倾听我朗诵诗歌,感知诗歌所写的内容。(配乐诗朗诵:播放舒伯特《迷娘曲》,教师范诵诗歌。)

    2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师:谁来说说自己感知出的诗歌内容?(不管感知出的是什么,教师都给予鼓励。)

    师: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从同学们的初步感知看出,我们还得进一步地加深理解和研究。要真正理解诗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首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四、走近诗人,了解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代表作

    1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多媒体屏幕打出歌德头像)

    师:屏幕上映出的是歌德的头像。据你了解,歌德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

    根据学生介绍,教师作适当补充: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人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走进诗歌,了解背景内容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去学习品赏这首伟大的诗作。

    五、欣赏品味诗歌,深刻领会思想内容,准确把握思想感情,掌握艺术技巧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和感情

    齐读诗歌,看诗歌究竟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

    师:这一次,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哪位同学再来给大家朗诵一边?

    2搀扶式鉴赏,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下面我们来诵读第一节诗,认真体会诗句里的内涵和思想感情。

    3引送式鉴赏,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师:让我们按照老师上边鉴赏的方法一起学习鉴赏第二节诗歌。哪位同学先来诵读一下第二节诗歌?

    谁先鉴赏?或者可先讨论一下,再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学情具体决定)

    师:第二节正歌写哪里的场景?

    师:有哪些意象?……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房间以及大理石像。

    师: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

    师: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学生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思念的感情在这里更深一层,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强烈而又复杂了。)

    4放手式鉴赏,运用鉴赏诗歌的方法独立鉴赏

    朗读第三节诗歌,四人一组鉴赏交流,教师巡回倾听,最后对鉴赏情况做些总结。

    5品味诗歌,鉴赏和体会艺术技巧

    齐读全诗,仔细发现诗歌所使用的高妙的艺术技巧,体会其妙处。

    师: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诗里边倾诉的人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

    (可让学生放开讨论,各抒己见,广泛交流。)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也是本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视学生讨论交流情况做适当的点拨式总结。)

    师:大家的认识很对。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这种诗歌结构艺术在我国的《诗经》里早就熟练运用。这首诗的三节正歌第一句开头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大了想念的程度;副歌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架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对于诗中倾诉者是谁,被倾诉的对象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三个人,同学们的观点不统一,我们也不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当然我们完全可以支持或者倾向于一种观点,如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者是一个人,就是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亲爱的人”、“我的保护人”、“我的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麦斯特怀有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六、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多媒体屏幕打出或印发歌德的另外两首《迷娘曲》)

    师: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

    迷娘曲(之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失去了

    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迷娘曲(之三)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

    黑夜,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预设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通过多媒体网络或图书馆查找诗人的有关资料,了解其创作特点和对英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意象意义的把握来理解诗歌内容。

    二、能力目标:

    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两个意象的含义,重点是理解“水仙”的象征意义。

    三、审美目标:

    能通过美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诗人追求理想世界的执著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的精神,去不断追求人生理想。

    [学习重点]

    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主题,准确把握诗歌的两个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学习难点]

    一、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即两个意象内含的准确把握

    二、体会精神漫游与人生理想追求之间的关系。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

    学习这首诗歌可采用反复诵读、讨论、教师点拨、品赏探究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

    因为有了前一首诗的“扶引式”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诸如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等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就主要让学生根据前边学习的方法自主诵读、讨论、探究式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作适当点拨,帮助他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含义的准确把握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深刻理解,从而学习诗人“精神漫游”,去不断追求理想中的美好事物。

    [学时安排]

    拟用1学习。

    [学习程序]

    课前准备: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相关资料,对华兹华斯的创作及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有所了解。

    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这首诗?

    师:你认为这首诗写什么?谁来说说?(交流)哪位同学再来说说你的观点?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这里是朗诵。大家听后看有什么疑惑、问题或个人的思考。(请一位同学朗诵诗歌)

    师:谁有问题、疑惑或个人的思考?(视情况而定)

    二、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创作及其作品

    师:大家都查华兹华斯的有关资料了吗?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谁还能做些补充?

    师: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同学们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搜集资料,这是一种好习惯。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将会是一生的事情。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养成了,我们就会一辈子受益。知人论世是鉴赏评价作家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教师根据学生介绍详略情况作适当补充)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曾在英国西部山地的湖畔聚居,其诗作又多描写湖畔而得名),1843年被宫廷奉为“桂冠诗人”。1798年,不到28岁的华兹华斯与塞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小诗集《抒情歌谣集》,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真正崛起。华兹华斯将大自然视为灵感的源泉,认为自然美景能给人力量和愉悦,具有心理治疗作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他注意吸收民间诗歌的艺术特色,采用民间生动、淳朴的口语。这使他的诗独辟蹊径,呈现出清新、质朴、天然成趣的特点,被称为伟大的“自然诗人”和“诗的风景画家”,从而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对英国诗歌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的主要作品有长诗《序曲》《远游》,组诗《露西》等,此外还有《我们是七个》《丁登寺》《孤独的收割人》等收在《抒情歌谣集》的著名抒情诗。

    三、走进诗歌,理解内容

    1诵读领会,把握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认真体会这首诗究竟写什么内容。

    师:这首诗是华兹华斯描写自然的诗中最有名的一首。你认为这首诗的叙事线索是怎样的?理解这首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哪位同学来说说?谁还有不同的观点?哪位还想补充?

    师:细细品读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诗的叙事线索是比较清楚的,即当诗人在独自漫游的时候,他忽然看见了一大片金灿灿的水仙。这种千朵万朵的水仙起舞的景象让诗人看了又看,心有所悟,十分喜悦。但还说不清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喜悦,这中间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后来,当诗人在精神世界里漫游,感到神思恍惚或者陷入沉思,感到寂寞时,眼前便会浮现出那些水仙,并且全身心都变得满怀欢愉,像要伴随水仙翩翩起舞。

    2抓住意象,跨越障碍

    师:要正确理解这首诗,把握以下对立的意象意义是关键。诗中的对立意象:独自漫游——千万朵欢快起舞的水仙,精神上的独自漫游(心神恍惚、深思、寂寞)——(想起)欢乐的水仙是我们理解诗歌主题的障碍。

    师:什么是“漫游”?漫游有什么特点?请大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参与,视情况而定时间)

    (老师视交流情况作点拨使其明确:“漫游”就是离开家园,去没有目标地、随机地四处寻找理想中的事物。漫游的特点是:通常是一个人,没有稳定感,四处漂泊,风餐露宿,相对于呆在家园中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艰苦、非常孤独甚至充满危险的事情。漫游者和目标追求者的不同在于,他没有目标,只有连自己也不清楚的理想,因此,它必然会经历许多想象不到的磨难,但还不知道这些磨难能不能把自己引向那理想的圣地。因此,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而那些虽然也要经受风霜雨雪,但因为目标明确、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追求者,因此,他们的精神是充实的、乐观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但在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师:大家读读诗的开头,看诗人是以一个什么形象出现的?(略作讨论)

    (这是学习本诗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这里可以做些点拨引导工作。)

    师:是的。诗人一开始就以一个漫游者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他在漫游中忽然发现了“在湖边”,“在树阴下”,“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它“金黄”“闪烁”“在阵阵微风中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这一大片美丽的水仙让诗人欣喜不已,水仙的世界和诗人的漫游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是独自一人,而水仙却有千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欢快起舞的。水仙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多么充满活力,让诗人感到由衷的向往。但是,诗人并不知道这个水仙世界会对自己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他也并不知道自己该不该继续追求这个理想世界。可是,时间在流逝着,而诗人却始终无法忘怀这金灿灿的让他欣喜不已的水仙世界。因此,每当他在精神世界里漫游,心神恍惚、陷入沉思、感到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了他的眼睛的水仙,也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

    师:(激疑启发)谁能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这时候的水仙还是大自然中的水仙吗?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是什么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补充)

    师:(点拨明确)哦,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到很高兴啊,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诗中的水仙不仅仅是水仙了,而是一种象征物。她是美好的还是丑恶的东西,我想同学们是不难得出答案的。至于她究竟象征着什么,同学们有的认为是一种很具体的事物,有的认为是一种群体或集体事物,说法各异。在这里如果我们紧紧抓住“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仅仅一瞥,就望见了千万朵”这些诗句就不难看出,它象征的是一种集体性的美好东西。至于具体象征什么,我们还是让她“朦胧”着吧,大可不必落得太实,太实了反而限制了诗的想象美和朦胧美。

    四、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会诗的精髓,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

    师:这首诗又译作《咏水仙》(见刘湛秋、雷霆编,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世界抒情诗选》,顾子欣译),请你对比这首诗两种译文的不同题目,你认为哪个好,理由是什么。

    师:(点拨激疑)两个题目各有优长。从表达精神漫游主题的角度看,《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个标题好,他更能表现诗人对精神的不懈追求。如果从咏水仙,表达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怀主题的角度讲,《咏水仙》这个题目好。就看诗的落脚点或者重心在哪里。不过,老师这里有个问题没搞清楚,从诗里看出,水仙的世界虽然美好,但并不属于诗人,那他的独自漫游与千朵万朵的水仙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说,千朵万朵的水仙与诗人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竟然这样念念不忘?

    (学生广泛讨论)

    师:(点拨明确)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当诗人处在寂寞孤独的时候,那“金黄”“闪烁”“连成一大片”“千万朵”“频频点头”的水仙却安慰了他的灵魂,让它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的美好地方。这让人不由想起了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精神上的漫游是诗人永恒的状态,而精神上的漫游这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长久的主题。实际上,我国古代也有许多追求精神生活的人和事,但和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漫游”都是有目的的,如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宣传他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纲领;司马迁游历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进行具体的历史考察,考证历史事实,以便写作《史记》;李白游历了东南大半个中国,是为了赏尽天下美景,以便写出更好卖的诗作;徐霞客几乎阅尽华夏山水,是为了进行科学考察,以便对地理进行科学研究……东西方人文学者都很重视个体精神的建构,都很重视个人精神境界的提高。我们自然不能放松这种精神上的不断追求和构建。

    (朗读全诗,赏析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五、迁移延展,走进诗人的更多作品

    1请阅读华兹华斯的《早春遣句》,看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听见一千种混合的音调,

    在树林里当我躺倚着的时候,

    那样美好的情景里快乐的思潮

    竟把悲哀的思潮带上我的心头。

    

    通过我的感受,大自然,把

    人类的灵魂和她的杰作联接起来了;

    这是我的心灵更悲伤地想起

    人又是怎样对待人的。

    

    穿过樱草花丛,在那绿阴之中,

    长青花在编制她的花环;

    我坚决相信每一枝花多,

    都在它所呼吸的空气里尽情享受。

    

    鸟儿在我四周蹦跳雀跃,

    它们的心意我可无从捉摸——

    但即便是它们细微的动作,

    也好像是一种激动的欢乐。

    

    嫩枝萌芽伸展如扇,

    要捕捉那轻快的威风;

    我必须想到,尽我之所能,

    在那里正有着欢乐。

    

    如果这种信念来自天启,

    如果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圣安排,

    我还有什么理由悲叹

    人是怎样对待人的?

    2请在课下阅读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选最喜欢的一首进行鉴赏。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