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娓娓与喋喋》教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特点。 二、理解课文的结构思路。 三、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让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使其掌握基本的鉴赏语言的角度、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说话是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常见的现象之一,有的人说话娓娓而谈,意味深长,有的人说话喋喋不休,口若悬河。其实说话的形式有好多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的《娓娓与喋喋》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出示投影) 余光中,1928年生,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千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娓娓与喋喋》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者对两人对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等说话形式的分析鞭辟入里,或妙语解颐,或善意揶揄。作者的学识、智慧、才情、文采自然流露,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品位。 三、具体研习课文思路 1老师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初步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 3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 提问:从结构方面来讲,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学生讨论后回答,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本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段)主要说人的一生说的话很多,说话的多少、目的等因人而异。这段起引入话题的作用。 第二部分(2—8段)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两人说话、几人聚谈、自我的沉思默想三种形式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3段)对两人对话的谈话形式进行了分析。 第二层(4—6段)对几人聚谈的谈话形式进行了分析。 第三层(7—8段)对自我的沉思默想这种谈话形式进行了分析。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和写作特点 1著名文学评论家楼肇明这样称赞余光中的散文“气势宠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你觉得是不是这样?请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作适当点拨并补充。举例分析如下:表现气势宏大的句子有: (1)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 (2)谈话的主题随缘而转,愈滚愈大,众人兴之所至,七嘴八舌,或轮流坐庄,或旁白助阵,或争先发言,或反复辩难,或怪问乍起而举座愕然,或妙答迅接而哄堂大笑…… (3)无所为的闲谈、雅淡、清谈、忘机之谈几乎是不可能了。 (4)现代人坐上计程车、火车、长途汽车,都难逃噪音之害。 点评:这四句都排列了一些整齐划一的词语,形成一种宏大的语言气势。(1)句从功能角度将说话分成了三种,语言非常精练。(2)句则将几人聚谈时滚雪球式的谈话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3)句则列举了几种“无所为”的谈话形式。(4)句通过列举几种交通工具表明现在的噪音无处不在。 表现“具有深刻的幽默感”的句子有: (1)口才宜于应敌,却不宜用来待友。 (2)如果说话是权利,听话就是义务,而义务应该轮流负担。 (3)善言,能赢得听众。善听,才赢得朋友。 (4)惟勇者始敢单独面对自己;惟智者才能与自己为伴。 点评:(1)句精辟地概括了口才的作用,暗示朋友间的交谈,可贵的在于共鸣,在于默契,就算是“脉脉相对”,也可“无声胜有声”。(2)(3)句警示人们在交谈中要会听,这是对一个人品格的验证,也是朋友所具有的真正内涵。(4)句说明要有头脑,甘于寂寞,敢与和善于面对真实的自我。 从以上所选语句可看出作者善于把深邃的哲理,浓缩于具象或情景之中,用诗化的语言或片言警语表达出来,在美的感受中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引起人们的深思和愉悦。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趣美。 另外,课文中还运用了不少成语、古诗句、文言诗句等,作者对此或化用,或活用,或引用,使内容既丰富深刻,又引人发笑,达到一种诙谐有趣的审美效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谐趣美。如:“真的是teteatete还不够,必得nosetonose才满足。”这句充分显示了作者幽默、讽刺的智慧。又如“回其天鹅之颈,伸其长蛇之舌”“远交不便,近攻得手”“肺腑深深深几许”等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娴熟的语言技巧。 2学生讨论:课文的题目是谈话中的“娓娓与喋喋”,而结尾却落脚于个人的沉思默想。这个结尾,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也有人认为是画龙点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说明理由。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主要是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对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五、小结本本课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这篇课文的:一是把握课文的结构思路,二是品味课文的语言。对于散文来说,品味语言是重点。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只是学习了其中的几种,同学们要注意去积累。 六、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四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