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预习课•自学 课时 三课时(1)授课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责罚、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 过程与方法目标 3.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情感与价值目标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雪雨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而母亲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母爱是最温馨的。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抒写了他们所感受到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认识一位学者的母亲,看看这位母亲给孩子的是什么?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二、学习目标指导 在这一篇课文学习中,我们又将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本文的学习目标,又看哪些是个人能完成的,哪些是小组能完成的,哪些又是我们大家才能完成的?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远影响。 能力目标: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干些什么呢? 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见上目标) 三、学生预习、自学 1.速读课文。 2.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出示的字词注音和解释 糜(méi) 嬉(xī) 绰(chuò) 廿(niàn) 文绉绉(zhò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diàn)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文明是非;责问。 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板书目标。 让学生有目标而读,朝着目标读。 可由学生来回答。 给15分钟时间看课文。 给10分钟时间 抽生回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作好笔记。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管束:加以约束,是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责罚:处罚。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其代表作有《文学改良刍议》、诗集《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是旧社会传统的“母亲形象”。她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而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许多亲人相继死去。为了她唯一的儿子胡适,她含辛茹苦,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忍受一切,挣扎着熬过了23年。她宁可自己遭受困窘,也要供胡适读书,她处处为儿子设想,是一位注重智力投资的开明的母亲。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4.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在文中勾画出体现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明确: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催”去上学;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打发败家子大哥的债主。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产慈母兼严父。”“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如果学生能查到,让学生念读。 这一部分由教师亲自朗读,读出感情,从而感化学生。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视时间,可本节课完成,也可留作课余完成,下一节课检查。 估计需要下课时完成。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件:学习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学; 第二件:聆听教诲,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第三件:如何在除夕之夜打发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第四件: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第五件: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教学后记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2)授课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检查、掌握上节课预习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 4.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试从课文描写中分析母亲形象。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预习检测 1.注音解释: 糜( ) 嬉( ) 文绉绉( ) 佃( )户 轻薄: 质问: 面红耳赤: 侮辱: 2.文意填空: 根据你的理解,完成“母亲是一个 的人”。 二、讲授新课 1.回顾: (1)文中写了母亲那几件事? (2)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明确: (1)见第一课时教案。 (2)“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2.再读课文,思考: 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明确: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3.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 学生课堂练习,写在作业本上。 承前,订正作业。 可叫学生上讲台述说。 学生采用跳读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然后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炼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 (1)这些段落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童年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人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总的来说,作者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我的一点做人的训练和教诲,这不仅珍贵,让我永铭于心,而且与文末相呼应。另一个原因是,这篇文章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的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经历,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恩师来写的,所以开头写了较多自己童年的经历。 (2)在文中,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这看似游离“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这主要不是体现在母亲如何训导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母亲平时怎样待人接物对自己的影响上。因此,写母亲如何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3)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一些事例表现了母亲哪些品格呢? 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1.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 2.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 3.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4.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这些问题都有难度,教师应逐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来完成。 由学生归纳完成。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胡适 “我”的童年经历(铺垫、呼应) 对“我”的管教 “严师”“慈母” 怀 主 当家之难 宽容隐忍、仁慈温和 念 体 不受污辱 捍卫名节 “很有刚气” 敬 影响“我”的宽容、善待、体谅的品性 爱 教学后记 课题 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三课时(3)授课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加强文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2.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转的语体特点;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情感与价值目标 4.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3 教学准备 思考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习题引入: 读“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练习: 1.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混”字与文段中哪句话暗中照应? 3.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4.“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试分析三个“如果”的表达效果。 明确: 1.第一句。 2.谦逊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排比 4.事实上,作者的这些美德是有口碑的,但前面加上了“如果”这一表示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二、讲授新课 1.上面第4题中谈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哪么,同学们认为自传的语体特点到底是什么特点呢?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明确: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实中含有真挚的感情。课文语言非常朴实,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是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文章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感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些语句就饱含感情,如“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 学生课堂练习,作业本上,当堂订正。 先让学生讨论归纳,提示学生不能狭隘理解,要就整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来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2.名句难句理解: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的解析。 这两句话在课文中既起过渡的作用,又起点明题目的作用。“究竟”在这里是“到底,毕竟”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母亲对作者在品行方面的教育让作者感到弥足珍贵,作者将这一点铭记在心。母亲既是“恩师”又是“慈母”,“恩”与“慈”两字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严父。”的解析。 胡适三岁丧父,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并没有对他娇惯,而担任起了“严父”的职责,对儿子管束近乎苛刻。如她在严厉管束作者的同时也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她管束孩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她是希望孩子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出息。 ☆“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的理解。 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 3.写作技法探幽: 本文运用怎样一些写作技法呢? (1)以童年的视角作为写作的角度。全文自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佩、理解与热爱之情。 (2)巧设对比,形象鲜明。文中的对比是非常鲜明的,母亲对“我”的要求极其严格,而待人又极宽容;对大哥、大嫂、二嫂极为和善、忍让,而涉及自己的人格时,又非常认真、毫不马虎。 三、课堂小结: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侯九年里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和母亲与家人的和睦相处,字里行间全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母亲对我的爱和母亲善良、宽容、有刚气的性格特征。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蕴涵着真挚的感情,这一点我们在写作中应该好好借鉴,我们也应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用我们的真感情,用笔表达对父母、朋友的爱和感激。 固然是难句,但要让学生先尝试理解方能记忆。所以,最好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资料书和教师的理解。 这一部分的难度更大,如果学生不能从资料中获得答案,只有靠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布置作业 相应的资料练习。 板书设计 根据情况板书。 对“我”:严格——待人:宽容 两组对比 对亲人:和善、忍让——对人格:认真、不马虎 教学后记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