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动词的锤炼(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学生随笔 手机版


俄国伟大的作家阿.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便是动词,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动词是表示人或者事物的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存在、消失、可能、意愿、趋向和判断的词,常在句子中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词。动词的准确选择和恰当使用(即锤炼),将会达到难以言传的艺术效果。例如郑板桥有一首《题竹》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该诗集中赞美了竹子宁折不弯、矢志不渝的性格,读后使人很受感动,心灵的触动也大。其成功就在于作者使用了动词“咬”字,生动而传神。这个“咬”字,可谓力透纸背,力透人心。古人云:“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在诗歌创作中特别强调“炼字”,要求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普字见色”。其实,这里所说的“炼字”,大多数是指动词的锤炼。动词在艺术语言中是最活跃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在一个句子中,往往会凭一个动词而使整个句子为之生辉,从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自古以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是杜甫的“身轻一鸟过”中的“过”字;是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是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是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中的“想”字,等等。古代的诗人们通过选择、锤炼而后使用这些动词所描绘出来的画面,既不是静态的写生,也不是呆板的叙述,而是呼之欲出,生机勃勃,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就给读者印象鲜明、具体、生动。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诗文书画,皆生物也。”既然是生物,那么就一定会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也就一定会有表情、有姿态、有意向。因此,一切作家、诗人、艺术家在创作中,在谴词炼字上都要准确地、贴切地选择、运用(即锤炼)动词,这不仅是使文学语言生动、鲜明、形象的需要,也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中这一特征所决定的,更是读者提出的最高要求。那么,作为初学的人,该怎样锤炼动词呢?我以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第一要准确。准确是语言表达的鲜明性、生动性、形象性的一个基础。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合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他们师徒二人所刻意追求的“唯一”的词,就是竭力使遣词造句更加准确,在运用文学语言时,决不满足于“差不多”,而是力求准确。所以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以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要使对象的性格鲜明。因此就得去找,直到找到那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差不多”。中外小说家、诗人都在追求动词的准确、生动。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在酒楼上》中,描写吕纬甫向“我”叙述自己小兄弟的坟时,这样写道:“河水只是咬进来”。这个“咬”的动词显然比起“满进来”、“灌进来”、“涨进来”等都要准确、生动,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这里,作者把“咬”字拟人化,河水仿佛成为主动的进攻的对象了。这就为下文“可怜的坟”作了照应。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之中的“绿”字,相传作者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据说这个“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临末才确定下来。不管“绿”也好,“闹”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锤炼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准确的要求。

第二要新颖。锤炼动词要力求新鲜,这样,才能产生美感效果。韩愈对文学语言的要求是“言贵创新,词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清代评论家李渔也说:“文字莫不贵新而词为尤甚。不新可以不作,意新为上,语新次之,字句之新又次之。”他还说:“意新、语新、而又字句皆新,是谓诸美皆备。”锤炼动词,要发前人之所未发之语,要“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如此,才能匠心独运,使人读了耳目一新。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的时候,你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那就是牧民们在烧铜壶准备晚餐。”这段文字中的“镀”字用得非常好。“镀”的本意是“用电解或其它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种薄层”。而在这里,如果把“镀”字改为“染”、“涂”“印”等词,不但太俗,没有任何新鲜可言,而且与“金碧辉煌的世界”这一特定环境不合拍,用上“镀”字,显得庄重,才能与“金碧辉煌的世界”协调起来,把落日红光之美表现得真切动人,体现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第三要自然合理。在文学创作中,锤炼动词要自然合理,不能牵强附会,盲目猎奇,故作惊人之笔。准确不是死板,新颖不是离奇。创新的语言,既要规范合理,又要朴实自然,浑然天成。因为惟有自然合理才能生真,惟有真实才能生美。卓越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总是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以寻常之笔,抒优美之意。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巨著《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嗜金如命,爱财胜命的箍桶匠葛朗台,从庄园回来,打开大门到楼上时,发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正在咂摸着精美的梳妆匣上查理像时,小说的语言并不十分新颖:“葛朗台太太便叫了起来:‘上帝呀,救救我们!’老头子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熟睡着的婴儿。”这段描写,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仅用朴素的语言,描写了一个富有典型性的动作,就把一个见到金子不要老命的守财奴的形象勾勒了出来。“扑上梳妆匣”,通俗、平易之语,极其自然真切地表现了葛朗台发现金子时那种贪婪的神态和极不可耐的心理。这里用“扑”而不用“抱”“端”“拿”,多么自然合理,正说明他对金子、金钱极端的占有欲。他即使扑上去一命呜呼也在所不辞。这就充分表现了作家善于描写人物动作,善于捕捉传神的细节的艺术本质。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初学者只要做到了上面所讲的三条,并经常自觉地进行动词的锤炼,就能创造艺术语言,使其发挥巨大的作用,为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

相关链接:学生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