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兴波——《采桑子•重阳》抑扬艺术浅析(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备课资料 手机版 | ||||
重庆市渝北中学 刘祖平 段成素 抑扬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抑,是按下、收束;扬,是振发、放开。指的是在同一表达过程中,对特定的对象进行“揉直使曲、叠单使复”的褒贬或渲染,使所描述对象的某些方面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欣起波澜,收到强烈艺术效果的一种艺术手法。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虽然只有只有短短的8行44个字,却能做到尺幅兴波,抑扬有致。 一开始,诗人就发出了“人生易老”慨叹,是为“抑”。这种慨叹缘何而来?其一,人生本来就非常短暂,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二,1929年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的意见不被多数同志所接受,他未能当选为前委委员,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因而感到要把红四军领导到正确的革命路线上来,是非常紧迫的任务,要说服同志们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进行思想改造,才能开展革命,因而产生“人生易老”的感觉,觉得这个革命工作的紧迫感。 但随之诗人想到了“天”,于是唱出了“天难老,岁岁重阳”的强音。是啊,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的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你看,每年的重阳节不都会如期而至吗?是为“扬”。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再“扬”。1929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了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到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重阳是赏菊的日子,毛泽东看到上杭野外的菊花竞相开放,想到这里刚刚是充满硝烟的战场,诗人不禁感慨今年的重阳节不同于往年,连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野花都比以往更芬芳。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已经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但是红四军的胜利仍然极大地鼓舞了他。 下片从四季的变化写起。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又是一年秋风起,“不似春光”。春天,有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有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到处草长莺飞、姹紫嫣红。而秋天的景致则完全不同。宋玉在《九辩》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悲吟:“无边落木萧萧下。”难怪刘禹锡在《秋词》里要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了。因此,“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是再“抑”。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是又一次“扬”。刘禹锡在《秋词》又说:“山明水净夜来霜。”怎样明净呢?不禁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所描写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的绚丽景色;联想到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的诗句。“寥廓江天万里霜”七个字活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当真是“我言秋日胜春朝”了。 抑扬,分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抑是为了扬,重点在扬;欲抑先扬,扬是为了抑,重点在抑。无论使用哪一种,所“先”都只是手段,是为了映衬所“欲”,从而突出和强化所“欲”的内容,所“欲”才是目的。《采桑子•重阳》这首词用的是欲扬先抑法。上片暗用“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加以变化,说成“天难老”,配上“人生易老”作映衬,衬出要加紧从事革命的意义。在“重阳”这个复叠里,含有“今又重阳”,与从前的重阳不同,不同在“战地”赏菊的庆祝胜利,含有层递的意思。下片也有词语上的复叠,“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也只是一种映衬,从而突出和强化“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这层意思。 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情怀。毛泽东在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后,还写出这样的革命激情,一反悲秋的调子,赞美大好秋光,写出极为开阔的境界,具有崇高的革命精神,这是难能可贵的。而这种革命者的壮志情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之所以表现得如此突出,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抑扬艺术的多次巧妙运用。 作者邮箱: liuzuping@yeah.net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