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福建卷(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高考范文 手机版 | ||||
武汉市江夏一中 赵孝云 我解读2006年高考作文题 十三、福建卷 创新思维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其中最能引起师生关注的话题有: (1)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 (2)戈多今天已经来了 (3)留一点空白 这三个话题引发你怎样的想象、感悟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该话题范围之内。 解读: 本题的主要特点是话题的选择性。这个选择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入选高考题的三则话题是创新思维课堂上经同学热烈讨论、发言而确定下来的。其次,这三则话题可以由考生选择其一来写。题目的选择性突出,体现了课改精神;选择的空间大,适合多种层面的学生,突出了素质教育,人文色彩较强;本题选材紧密结合教材,引导师生重视对课文的学习,这是优点。但本题分值多达70分,互不相干的三道题并列,其测试价值和效果是否等同,值得商榷。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的话题来源于教材,也是名著的经典段落,考生较为熟悉,应该有话可说;其逆向思维模式,类似于江苏卷的“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以此题为文,兼顾文学性和创造性,可以集中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认真读书的考生非常有利,堵死了个别考生宿构套作的可能性。 热爱《三国演义》的考生不妨写这一题目,建议从故事的各方关键人物出发,设想各种“借箭不足十万支”的可能性与原因。例如:曹操可能不会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之计,周瑜的气量可能不像小说中说的那么狭窄,“借箭十万支”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的小说中被过度神化人物…… “戈多”是爱尔兰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该剧人选人教版第五册教材,剧中写两个流浪汉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莫名其妙地等了一天,最后被告知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可是第二天戈多依然没有来,他们只好继续等待下去。本剧表现现代文明中人们精神上的失望、苦闷和迷惘。戈多是谁?他们为什么要等待戈多?剧中没有说。现在多数人认为戈多是指一种精神象征,是人们在痛苦生活中的一种渺不可见的期望。 “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的材料来源类型和命题思路,与“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完全相同,然而多数考生对其原始材料《等待戈多》的文本细节和文学意义的了解程度远不及后者,因此,选此题的考生会很少。对于那些熟悉《等待戈多》的考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出众才智,但要注意《等待戈多》内涵的复杂性,避免把“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简单地写成“救世主今天已经来了”。 这两则话题对我们有着积极的启示:有些高三学生把全部时间浸入题海,很少看课本,至于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求的大量的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更是无暇顾及。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当然会在这样的考题面前碰壁。因此,要重视教材阅读,不但要把前四册的文章学好,高三的五六两册也要学好;五六两册中,不但要把与高考有内容关联的《史记》、《孟子》、唐诗、哲理散文学好,以往感觉最没必要学的现代派文学单元也不能忽视——此题积极的语文教学导向正在于此。 最能吸引考生的题目,恐怕是藏在后面的“留一点儿空白”。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更直接的联系,一部分被前面两则话题吓得手脚冰凉的考生能从这道题找回写作的自信。 “留一点儿空白”的“留”,是人积极主动的主观意愿、行为;“空白",指“(版面、书页、画幅等上面)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引申为时间或者空间的间隙、空隙。高中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了“空白”的意义。实际上,它所涉及的领域广泛,除了艺术,还包括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人生追求等方面,可表达和思考的空间广阔。“留一点儿空白”所针对的,是过于繁复的色彩、过于密集的辞藻、过于拥挤的空间、过于紧张的计划、过于喧闹的生活……“留一点儿空白”这一话题,提供了开放的思维空间,与平时的训练类型完全接轨(与2005年天津卷作文“留给明天”相近),难度恰当。但与前两则话题相比,该话题适用范围过宽。如果想写散文,什么是空白、什么不是空白,不易界定,构思时要特别注意突出中心。 相关链接:高考范文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