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官员”?!取消如何?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育新闻 → 班主任心得 手机版 | ||||
中国青年报 2001-01-16 董碧水 “班主任”在中国教育中存在了几十年,然而对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却提出了异议,提出要改革、甚至取消“班主任”。 局长周培植坦承,改革、取消“班主任”的实质是改变“官本位”观念,是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周培植说,本意上,班主任应当是学校教育承上启下的实施者,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者和班级活动的组织者,而目前一些学校的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多是班级秩序的维护者,起到的也就是一个局域性的领导的作用,只是一个“官员”的角色。 因为是“官员”,是“管理者”,“班主任”这一角色也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官本位的文化特质,周培植认为,班主任的定位就显得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某种程度上,因为班主任是一个官员、一位管理者,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官”的意识,如此显然与现代教育相违背,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周培植说,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不仅是“学科专家”、“组织者”、“管理者”,而首先应当是“模范公民”、“父母代理人”、“学生的朋友与知己”、“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等等。 同时,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而班主任更强化了这种权威,经常要求学生“不能……”、“不要……”,用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对于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培养出来的学生守纪、顺从,但同时容易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他认为,时代在呼唤着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对新时期班主任角色重新认识,抛弃原来的“绝对权威”,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改变班主任的“警察形象”。他也认为,这其中虽然有的并非是班主任个人的本意,但实际上,工作的传承性,对此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维惯性,必须对“班主任”进行改革,甚至取消“班主任”这一角色,恢复学校教育的本来面目。 从班主任到班长、组长、学习委员,周培植认为对这些“官职”,也应从学生平等、公平、民主的思路予以重新认识。 据了解,“班主任”这一角色,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清代,称为“学级担任制”,也称“级任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开始一律设立班主任。 针对自己的想法,下城区教育局日前专门组织了一次有学校校长、老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参加的座谈会。 浙江青年学院副院长王曙光称此为“换汤又换药”,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本意是为了互相学习,而不是为了人管人。目前社会上对孩子教育、学校教育比较关注,但事实上,应该更关注“班主任”这一角色,因为他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时在一个班的学生身上可以看得见班主任的“影子”。他认为,班主任要不要有权威?要。但这种权威应是建立在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基础之上的,应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而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式,要维持秩序,更要体现人的关爱。 尽管强调“存在总是合理的”,杭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施光明也认为“班主任”应当进行改革。“如果不取消,也应改革现行的班主任制度”,他强调,“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对学生的人格形成的影响比重最大。当前的独生子女家庭与当年的多子女家庭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班主任的做法在今天已落伍于时代。 当然,究竟以什么制度取代现行的班主任制度,周培植认为目前的想法是在投石问路,这里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一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感到,在习惯势力影响和平等真诚的理想之间,班主任管理者、权威者的身份使自己深感无奈。他们希望借鉴其他国家学校班级的组织形式,制定出一种公平、合理的班级组织形式。 相关链接:班主任心得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