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阅读•整体感知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

文言文的阅读,无论是平时还是考试,整体感知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文言文阅读重在理解和分析,而无论是词语、句子,还是段落、篇章,其理解和分析,都是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多次反复的过程。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一个很大不同点,在于语言。理解词语、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一项基础和重要的工作。常言说:理解文章,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对于文言文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此,阅读文言文,无论是欣赏还是应试,整体感知这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和需要认真对待的。鉴于目前文言文高考的实际情况,下面主要谈谈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

一、心理准备。

有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阅读的效率是不一样的。这里的心理准备,不是指一般意义的平静、专心等等,而是指由知识、技能等积累而成的一种文言文阅读的“前经验”,有了这种阅读心理准备,阅读时就能指向明确,关注集中。文言文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一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成就、特长、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等。阅读前有了这些心理准备,阅读时就会对文章的重要内容产生敏感,并快速地抓住这些关键信息,从而为正确把握全文内容和解答后面的试题打下基础。

二、感知内容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是指对阅读文本(即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整体的、初步的、快速的把握。它不要求局部推敲,不要求深入分析,不要求品味涵泳;它只是为下一步开展这些阅读做好基础性、前提性和“背景”性的工作。具体说来,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需要关注下述内容。一是体裁,即判断所读文章(文言材料)是不是人物传记体裁。除了规范的人物传记之外,还要注意识别那些近似体裁,例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文言文阅读材料《武技》(选自《聊斋志异》),虽然是篇小说,但也具有人物传记的某些特点。二是内容,文本记叙了哪些人物,哪些事件,或者发表了什么评论,阐述了什么道理,等等。三是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四是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今年的湖北卷14题已经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二、感知步骤

文言文人物传记一般性的阅读欣赏,当然是从文章入手,从篇名开始。但应试的情况有所不同。就目前的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选择题往往有四道,其中第四道题是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道题一般只有一项错误,而且错误点很小,这就为我们整体感知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就应试性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的整体感知而言,第一种步骤是,认真通读原文,结合第四道题,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第二种步骤是,先阅读第四道题,再回头阅读文言文材料,进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实施这种步骤可能效果更好。

四、感知方法

1、通读。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字斟句酌既没有必要,考试时间也不允许。词句意思和所写内容能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通读要完整,如果有文章出处和疑难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2、圈画。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和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要圈画出来,各层意思之间可以用竖线断开。“重要信息”主要指传主的姓名、官职及其变动情况、工作地点及其变动情况等等;“可能干扰阅读理解的文字”主要指文中的一些名词术语,如人名、地名、官职名、官府宫廷名、科举考试和官职升降专用术语等,这些词语往往有特点含义,如果误以为是普通词语,那就会在理解上出差错。比如1999年高考文言文(“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是:“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这句话中只有“为”可以译为动词“是”,其他词语都是专有名词,无须翻译,如果穷究其实词词义,势必走入死胡同。各层意思断开以后,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事一目了然,便于与第四道题的内容逐项对应、比较,以确定理解是否正确,信息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合理。比如“苏琼”题第16题D项说:“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这个错误选项的问题就在于把苏琼在南清河太守任上和“迁左丞,行徐州事”任上的事(即两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混为一谈。(这个题当年高考的难度为0.38,说明很多考生没有发现这一问题)有些同学通读文言文材料时,不习惯动手,不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不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当然,阅读熟练以后,经验丰富以后,可以简化一些,只选最重要的作些圈画就可以了;但是,在训练的初期,一定要做得细一些,到位一些。

3、跨“难”。高考文言文考查,一般都会选用浅易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即:词语都是常见或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句式多为跟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或者几种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文中所写之景、所记之事、所说之物、所议之理比较好懂,不会有像《尚书》那样古奥难懂和《春秋》那样微言大义的文字;专用名词术语较少,而且一般都是中学教材中出现过的,不是非查工具书不可的文字。尽管如此,由于学生各自的情况不同,有些人难免会碰到一些一下子理解不出的词语和句子。这时候不要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先“跨”过去。可能读到后面再返回来看就迎刃而解了,也有可能文后有注释,还有可能题目中有启示,或者命题回避了这一难点。因此,整体感知时,一般不要在个别词句上多作推敲,以免浪费时间;即使答题时非得弄清这一难点,到时候再说也不迟。比如“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为“纲纪谓琼曰”,其中“纲纪”是古代综理一府之事的主簿,而一般学生是不太熟悉也没有必要去推敲的。命题老师曾在《试题分析》中针对“纲纪”作过这样的说明:“由于学生可能不熟悉,我们也注意避开而不作为题眼,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表示人物称谓的一般词语来看待,在拟题时始终未涉及到与之相关的问题。”这个例子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4、借助。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中碰到的问题,能够借助上下文和试题来解决,是很重要的方法和能力。先说借助上下文。比如“苏琼”题阅读材料中有一句话是“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这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可以推知是“每见则谈问玄理”的形象说法。再说借助试题。同一材料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这里的“东”是单独作为名词或者动词,还是与“东荆州刺史”合为专有名词?文后16题A项有“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想做官”一句,由此可以断定“东”不是单用,或者没有必要单独理解。(苏琼是北齐人,当年的北齐在长江之北,黄河之东,荆州处在北齐境内的东南方向)可见,善于借助上下文的内容、句式,善于借助试题,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如果阅读材料有出处说明或疑难注释,有时也可以借助理解。

附一  1999年高考文言文试题阅读材料圈画示例        说   明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    传主姓名、字、籍贯

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    人名、官职

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除   传主官职。  入仕

南清河太守】。零县民魏双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宾,送   传主官职。地名人名

至郡,一经穷问,知宾非盗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访,    人名

别获盗者。从此畜牧不收,多访散,云:“但付府君。”    传主

有邻郡富豪将财富寄至界内以避盗,为贼攻急,告曰:    地名

“我物已寄苏公矣。”贼遂去。◎琼性清慎,不发私书。   传主。   断盗牛案

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    人名、身分

得郡县为征。及欲求谒,度知其意,每见则谈问玄理,    行政单位名 

应对肃敬,研虽为债数来,无由启口。其弟子问其故,    人名

研曰:“每见府君,径将我入青云间,何由得论地上事?”    传主。  智拒道研

◎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八十致事归。五月初,得新瓜   人名、身分  

一双自来送。颍恃年老,苦请,遂便为留,仍致于听事梁   人名

上,竟不剖。人遂竞贡新果,至门前,知颍瓜犹在,相顾   人名    巧拒送礼

而去。◎天宝中,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琼普   时间、地点、传主

集部中有粟家,自从贷粟以给饥者。州计户征租,复欲推   地点

其贷粟。纲纪谓琼曰:“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琼曰:   职务(代人) 传主

“一身获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陈状,使检    特定行为   

皆免,人户保安。◎【迁左丞,行徐州事】。旧制以淮禁    传主。  上表救灾

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去籴。后淮北人复请   地名

饥,通籴淮南,遂得商估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   地名

于河北。                                             地名。  促进通商

(说明:加横线的为与传主有关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名词术语;加浪线的是与其他人和事有关的名词术语;加【】号的为传主官职或工作地点变化(即层次内容变化)的标志;◎为各层意思断开标志。“说明”部分加横线的为层意。)

阅读参考:1999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6题

1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琼自幼聪明伶俐,言辞机敏。东荆州刺史问他是否愿意做官,他认为应该先设官职而后求人,个人不应该主动求官。曹芝十分欣赏,委任他为参军。

B 苏琼重视社会治安,办案认真细致,治内清明太平。他的这一政绩,对贼人起到了威慑作用,于是邻郡有的富豪为免遭抢劫,将财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 苏琼清正审慎,严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来访的心思,避开话题,使对方无由启口;他留下赵颍的新瓜却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馈赠的念头。

D 苏琼关心人民的疾苦,敢于为民请命。在治内遭受灾害的情况下,他谢绝了善意的劝告,仍然冒着获罪的危险,革除淮禁旧弊,造福两岸人民。(答案D)

附二   文言文人物传记阅读整体感知训练 (画出名词术语,圈出传主官职和工作地点变化的词语,用竖线断开层次,简述层意。注意运用前面提到的方法)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日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贪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梯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2004年全国高考题)

参考:2004年全国高考第14题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侍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 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径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 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 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的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