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落实问题的几点思考(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关于教学落实问题的几点思考

程良焱

教学工作是一项具体的实践工作,虽然它也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但就教学工作实施者——教师和学生而言,主要任务是操作性的。教学工作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其中重点之一是教学落实。什么是教学落实?简单说,就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任务得以完成;从内容看,它包括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融合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多教师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讲了,学了,练了,偏偏提高不了,考试不好?今年高考结束后,有的语文老师跟我讲,汉字那一题全部复习过,可不少学生仍然说做错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主要是落实不好。就高考而言,上考场的是学生,我们连暂停指导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平时的教学不是点点滴滴落实到学生中去,学生在基础扎实、视野开阔、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表述流畅、计算准确等方面训练有素,怎么能从容应考,稳操胜券?这是教学现状方面的问题。从教育的培养目标看,教育方针要求“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第五条),虽然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发展,但是,“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仍然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发展有赖于教学工作落实到学生中去。因此,教学落实就显得十分重要,对教学落实的研究也十分必要。

教学落实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但主要责任在教师,这是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教师的教学工作落实得不好,有师德和师能两方面的原因。师德方面的原因有用心不专、消极懒惰、对学生关爱不够等等;师能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认识问题和水平问题。本文主要讨论师能问题与教学落实的关系。

教学落实的几个误区

教师教学落实方面存在的误区,主要是认识问题。错误和糊涂认识的背后,有教育教学观念方面的问题。

1. 单边落实。认为教师只管“教”,只管传授,教学落实是学生自己的事,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于是,学生该读的书读没读,该想的问题想没想,该做的题目做没做,该记的东西记没记,老师都不太清楚。老师只管布置,不管检查,或者疏于检查,充其量只是收改一下作业,对迟交和未交的学生要求不严,对“假”作业缺少辨察。须知每个人都是有惰性的,何况是十几岁的学生。措施不力,督查不严,一味放任,留下了很多落实的“空挡”。

2. 题海落实。这是另一种极端的做法,认为只有题海战术才能落实教学内容。不分学生成绩好差,不分题目难度大小,统统“一锅煮”。学生如牛负重,苦不堪言,只有敷衍应付,相互抄袭。教师既不能精心选题,又不能精心批改,造成训练内容良莠不齐,有量无质,当然不会有好的教学落实,甚至还有可能造成学科之间的内耗。

3. “两过”落实。认为教师讲过了,学生练过了,也就落实了。这是一种对教学落实的简单化认识。教师讲了,学生是不是听懂了;学生读了,是不是领会了;练了,是不是弄清楚了,是不是已经同化到认知体系中去了,是不是能举一反三了,都很难说。学习是有其规律的,该积累的东西,需要反复记忆;该领会的东西,需要反复理解;该感受的东西,需要反复体验;该动手的东西,需要反复操作。从教师讲了到学生听了——懂了——信了——做了——会了(掌握了),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的漫长的过程,决不能幻想一蹴而就。所以,那些有益人生的道理要反复理解,那些核心的学科素养要反复熏陶,那些经典例题要反复解析,那些基本而管用的知识要反复积累。

4. 以“热闹”代落实。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引入,新课程理念,特别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引入,给传统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问题往往与进步相伴而生。就笔者近年听课的情况看,有些课堂教学中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多媒体介入,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分组学习,分班讨论,成果汇报,录像播放,很多都没有具体任务和明确要求,几个爱讲话的学生高谈阔论,其他学生或成了十足的听众,或成了“被学习遗忘”的对象。师生均满足于热热闹闹,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下课即完事。既看不出具体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强化,也没有较深层次的思维训练。这样的课堂教学,很难谈得上教学落实,倒很容易养成学生的懒惰和浅薄。

横向落实的思考

教学落实工作,从横向看,涉及到三个方面,即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只有这三个方面都各自落实又相互产生了积极影响,教学工作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以上表述可以图示如下:

1.教学管理落实。

目前,一般学校的教学管理,有总分相连的两条线。

其中①是决策级,②③④⑤⑥是执行级。决策固然是宏观的,但也一定要结合各学科、各阶段乃至各教师的具体情况去制定策略。决策之始就应考虑到能否落实和怎样落实。四个执行级应该一个比一个工作更具体,做得更落实,所提出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方法应该更注重结合本年级和本学科的特点,更具有特色。

教学管理要落到实处,须做好下述五项工作。

建班。要根据教学落实的需要去建班,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中考500多分的学生和200多分的学生编在一个班,教学的针对性如何掌握?应该允许在建班上进行试验。例如,可否把正取生、调节生、借读生分别编班?可否在管理上混合编班(固定班),在教学上分出A.B.C.D等不同层次,让学生自由选班(临时班),建班是教学的起点,应该考虑到终点——教学的落实。

配人。教师在教学落实中的作用举足重轻,对于那些限于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而不能很好落实教学内容的教师,一是要给予帮助,让有经验的教师带一带;二是可以采用末位淘汰的办法,让其停工自学自悟。只有把住了配人关,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落实的重要性,并行之有法,教学效果才会不断跨上新的台阶。

分时。落实教学内容是需要时间的。高中各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时,新近出版的《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另外,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中学校每周学时也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课堂学习时间没有多少松动余地。但是,自习时间却是可以微调的。现在学生每周的早晚自习和课间自习,加起来有近20节之多,学校完全可以在自习时间安排上,根据各学科学习特点、任务大小、落实难易程度作出科学的分配和适当的倾斜。

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落实都需要指导。认识不足,能力不及可以通过专家讲座、组织自学、实践摸索和相互观摩等方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落实可以通过教师去指导,也可以直接对学生举办讲座或经验交流去提高。比如,文科类学科的知识积累,如何克服“猴子捡苞谷,边捡边丢”的遗忘状况;理科类学科通过经典例题举一反三,如何克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思路狭窄现象,等等。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本来就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

促进。在教学落实各环节的工作中,“促进”是教学管理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当然应该相信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正如任何教学行为一样,如果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缺乏适时的、过硬的、科学的督查和反馈,教学落实只能是一句空话。目前的“促进”主要应抓好过程管理。学生的促进主要由教师进行。对于教师的促进,应该学校出政策,有关处室、年级组、教研组、各备课组层层管、层层抓,各有侧重,各负其责。这里面可做的工作很多。仅以反馈为例,至少应该做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听课。检查课堂教学落实情况,看看有没有空泛讲解、形式主义等问题。二是问卷调查,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综合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自习辅导、作业处理、方法指导等方面的情况,看看有没有放任自流、方法失当等问题。三是“三查”。查备课笔记,查作业评改,看看这些环节是否体现出教学落实意识,有没有具体的内容和方式。查出勤,检查教师上岗的投入情况。如果经常迟到早退或中途外出,工作时间不能保障,一定会影响到教学落实。出勤可以天天查,也可以随机查;备课和作业,短则周查,长则月查;一学期查一次“算总帐”,缺乏促进作用。三查的关键是顶真、过细、不徇私情,一级查一级,级级查到位。

教学管理是否科学、认真、持之以恒,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从而形成良好校风的重要保证。越是教学管理落到实处,越是教风严谨、学风端正;反之,松懈散漫势不可免。

2. 教师活动落实。

教师的教学落实体现在从制定计划到教学反思全过程之中,重点是以下四个环节的工作。

备课落实。教师备课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斯第多惠)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阈限和情感态度,找准学生与教材最佳结合点,这样才有可能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太宽太深则难以落实,太窄太浅又浪费了教学时间。鉴于目前各教学班内学生“前经验”参差不齐的情况,建议备课时可考虑两种定位:一是基础目标,每个学生均应达到;二是发展目标,学生在自主解读教材的前提下,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这样备课,教学实施的针对性可望加强,教学落实也有了可能性。

授课落实。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最佳教学情境,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殿堂。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应该追求“四性”。调动性。最大范围最深程度地把学生调动到共同创造的学习情境中来,不留被学习遗忘的角落,为课堂教学落实作好铺垫。指导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去阅读、理解、感悟、分析、综合、讨论,从而获得解读教材、落实教材内容的最佳途径。训练性。训练是落实教学内容的有效方式,没有内容具体、形式多样、深浅适度的思维训练、语言训练、计算训练、动手训练,不可能有课堂教学的落实。课堂上,教师要花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开展训练,决不能置学生于听众和看客的被动地位,学习主体的积极活动是落实的关键。辐射性。学生的学习不是止于课堂。越是成功的教学,越是主动的学生,课下学习的风气越好。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课下学习作好铺垫,搭好桥梁。不仅应该布置适量的巩固性练习,更要把课堂学习搞得回味不尽,欲罢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方法地在课外去自主学习,这种落实是高层次的。

训练落实。这里的训练指课下练习。学生的课下练习,有通常说的所谓“硬任务”和“软任务”之分。硬任务指完成具体的练习题,并上交批改;软任务指读书、思考、讨论、积累等等。一般说,硬任务比较好落实,而软任务不太好落实。笔者体会,软任务要硬化。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去检查。读书要能复述,要有书间笔记;思考讨论问题要能当众阐述;积累的材料要能当众背诵和默写。上新课之前进行普查或抽查,能促进学生落实。硬任务要强化。要清查有否缺交、迟交,有否“假作业”(抄袭),是否按要求完成。(包括方法运用,答题规范,卷面书写等。比如写作文,是否按要求完成,训练力度和训练效果大不相同)为了让每个学生完成好作业,可以有必作和选作之别,供学生量力而为。学生作业原则上应该全批全改,尽量避免部分批改和学生自对答案的现象。

讲评落实。作业和测试之后的讲评,对落实教学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学生落实不好的地方。讲评应该做好三个结合:个别讲评和全班讲评结合,一般分析和重点剖析结合,讲评分析和补充训练结合。既要讲作业本身的正误,还要讲思维方式的正误,要讲情感态度和答题经验方面的问题。

3. 学生活动落实。

学生活动落实,是教学落实的终极目标和落脚点。这里存在着很多空档,因此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有很多的工作可做。

课前预习。课前有无预习,是学习能否落实的重要原因。没有预习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在预习基础上的学习,感知在先,问题明确,目标清楚,课堂学习专注,参与和探究的准备较充分,效率较高,学习内容落实较好。目前的学生学习活动,普遍缺乏预习,内因主要是有很多同学还没有养成先预习后上课的习惯,也缺乏预习的方法;外因则是课业负担过重,无暇顾及预习,教师的要求、指导和检查也做得不好。在这方面,师生有大量的工作可做。

课堂学习。课堂学习的落实需要学习者同步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所谓同步学习,是指学生要根据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和群体学习的内容与情境去参与学习,去看、听、说、读、写、算、做,融入群体学习的大氛围之中,不消极应付,不自行其是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看法,要有独立性和独特性,不有口无心,不随声附和。目前的课堂学习,由于教师教学针对性不强和学生学习习惯不良等原因,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参与的面不广,度不深,甚至置身其外、另搞一套的大有人在,为教学落实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值得广大师生高度注意。因此,即使是高中的有些班级,课堂“组织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业训练。每个学生都应该在完成作业问题上加强自律,提高自觉性。应该有一个“约法三章”:先复习后作业,软硬作业一视同仁,不做“毛作业”(赶任务,应付差事,一快三“毛”)和“假作业”(抄袭作业);并实行“错题自纠”、“错题重测”制度,除了极少数难题,一般做错的题,一律由学生自行思考、讨论、纠正,定期将一章节或一单元的错题汇总重做重测,人人过关,个个落实,不留空白点。师生都应该明白:学、习、练、测、评——再习、再测、再评——三习、三测、三评……是教学落实经常用到的方法。正如狄慈根所说:“重复是学习的母亲。”目前或者假作业多,教师了解的情况不真实;或者错题由教师在黑板上再行讲解,做对了的学生浪费了时间,做错了的学生也未必印象深刻,这些低效做法和被动学习的情况,应该坚决杜绝。

课后巩固。课堂识记的东西可能遗忘,课堂感知的东西可能肤浅,课堂没弄懂的问题更是会留下隐患,因此,完成作业之后,学生还应顺着课堂学习内容作自主性复习巩固,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弄清楚似懂非懂的问题。目前教师布置作业过多,挤掉了学生复习巩固时间的现象,学生做完作业即万事大吉的现象,要尽快改变。

纵向落实的思考

纵向落实是指在教学流程各环节各阶段的落实。大而言之,单位时间和单位内容的教学主要由三环节组成,一是师生准备阶段,二是师生互动阶段,三是学生巩固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其独立性,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如图示:

  

1. 师生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包括教材解读准备和学生学情准备。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懂,是弄懂教材基本内容。透,是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在整个单元或章节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化,是将教材内化为教师认知体系和情感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寻找到外化的最佳方式和途径。学情准备包括对学生学习教材在认知状况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经验和困难的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境的初步设计,还包括对学生后期学习的影响和导向,这是教学落实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学生准备包括隐性的“前经验“准备和显性的课前预习,它们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与理解速度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因此,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指导他们在日常生活和课外阅读中多体验、多感悟、多积累。

2. 师生互动阶段。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双主体互动的行进过程。课堂教学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落实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落实。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授——训练,学生听讲——做题。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位,落实的积极性被压抑,落实的时间被剥夺。有人想记忆,有人想理解,有人想练习,有人想看书,有人想提问,不同学生由不同自身情况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学习需求,全部被整齐划一的垄断式教学给“一锅煮”掉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造条件,学生则重在实践和体验,从而端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摆正了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形成习惯、学习方法、培养态度的园地,课堂教学过程也就真正成了落实的过程。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课内学习,课外落实。这是十分错误的。它一方面导致了课堂教学要求降低,为灌输式教学、形式主义教学等低效率教学开了绿灯;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应该说,课堂教学是教学落实的主阵地,各科教学的基本问题都应该在课堂内解决。如文科类课程知识的记忆,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的培养,理科类课程概念的掌握,思维方法的训练,学科思想的建立以及基本的解题能力的提高,都应该立足课内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决不只是理念上的,更不能是形式主义的,它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有明确的训练点,在师生共同构建的课堂学习情境中去一点一滴地落实。学习的形式是生动活泼的,学习的内容是丰富扎实的,学习的效率也一定会高起来。

3. 学生巩固发展阶段。

传统教学抹杀了这个环节,至少是削弱了这个环节,仅仅把完成作业题当作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落实。不错,做作业是巩固学习内容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就学习的一般意义而言,做题目只是检查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学习目的本身。做题目可以促进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但决不是复习巩固的唯一形式。笔者认为,学生课后的学习,应包含两种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方式。一是复习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包括重读教材,加深理解,消除疑惑和适量练习。这种学习的特点是同步落实,带有一定的执行性和被动性。二是拓宽加深课堂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对自己的影响,以及从课堂学习到的方法,去读书,去思考,去做题,去动手做实验、做设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追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张扬健康个性,发展有益特长,这是一种自主性的落实。学生是完全主动的,他们不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高度的学习责任,这种学习不仅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意义巨大,同时也是对课堂学习和教材内容的更高层次的复习巩固。学生的这种拓展性学习往往被有些教师的课业重负和放任自流这两把刀子所砍杀。我们的学生普遍知识面不宽,思维的深度不够,不能超学段学习,特长不明显,表现在高考中高分层人少面窄,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原因。

教学落实与学生的主动性

关于学生主动性与教学落实的关系,上文已多有谈及,这里再专门提出来,意在强调。

有人认为,教学落实,教师是主动的,学生只能是被动的。还有人认为,教学落实,不能指望自觉性,只能靠强制性。这些看法,在认识上是错误的,行动上也会影响到教学落实的效果。

按照美国学者马斯洛的观点,人们的一切行为发端于内心深处的“需要”,需要产生内驱力,在外推力的帮助下,产生巨大而经久不衰的行为动力。教学落实的归宿是学习落实,学习落实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没有学生的清醒认识和主动参与,教学落实是不可想象的。相反,一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他的巨大的学习热情迸发出来,并产生了持之以恒的志趣,还有什么学习内容不能落到实处呢?教育心理学家的试验表明,主动记忆某项语言材料和被动记忆某项语言材料,其即时效率和后期效果,相差巨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宣传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焕发学习的热情,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教师在推行新的教学举措时,“三期到位”的做法就很好。如语文教学的“阅读札记”写作,数学教学的“每天一题”活动,都是先宣传,再试行,后实行,在学生充分理解、认同和接受的情况下再去做,比“逼”着学生做,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坚持得久一些。

我们提倡主动性和自觉性,并不是完全否定强制性,国外教学(如英国恩斯肯中学,见2003年6月23日《文汇报》)和国内著名特级教师(如魏书生,见《魏书生风采录》)以及我们自己的教学体会都证明,强制性在教学落实中是有可能用到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惰性,而且学习的确是件艰苦的事,有时甚至很枯燥,再加上社会(包括高考)对每个人学习的要求又非常之高,你听了、看了,是否懂了,又是否做了,是否熟了,是否巧了,否则你不可能在高考的有限时间里游刃有余。教师如果不处处从严要求,反复训练,怎么可能落实?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是有一定情境条件的,笔者认为,它一般出现在低学段,低层次(感知阶段)和取得成功之后,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则往往“苦”多一些。(至少现在如此)严而有格,强而有度,艰苦而能承受,能出效果,这就要看我们教师的“促进”艺术了。

在社会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抓住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等于落实。”教学中的道理是不是也如此?落实什么?(事)谁去落实?(人)怎么落实?(抓、追究——督查、促进)话不多,道出了真谛。万事同理,教学亦然。我相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统一认识,强化措施,就一定能走入教学落实的新天地,也就一定能把教学质量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作者:江夏一中  程良焱

                             电话:13707120716

                             邮编:430200 

                             邮箱:cly52@163.com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