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变化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抓住变化 运用对比 突出主题 ——《山的那一边》与《故乡》的比较阅读 重庆市酉阳二中 童 健 《山的那一边》以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歌颂了军民共建文明的动人事迹。而《故乡》则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以凝重的笔触,展现了故乡20年来的变化。细读这两篇课文,不难发现都是通过抓住变化,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 《山的那一边》(以下简称《山》)中的山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一个古老、贫穷、落后的山村,没吃、没穿,“山坡上收几颗粮食”,“穿裤子都难”,没有路,没有厕所,没有排水沟,没有文化。是部队来了以后,无偿地花费人力和财力,植树、修路、垒圈、办夜校、建医院,为山村带来很大变化。作者这样设计,既表现了解放军在群众中的威望,又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村的巨变。 《故乡》中则着重描写了故乡环境的变化、人物的变化及“我”的心情的变化。记忆中的故乡是那样的美好,“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滩”,“碧绿的西瓜”。而眼前的故乡却是那样的贫困凄凉,“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环境的变化令人感到悲凉。儿时的伙伴“小英雄”闰土如今已变得迟钝、麻木,“像一个木偶人”了,“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如今“却又粗又苯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年轻时的“豆腐西施”杨二嫂,如今也已是“两手搭在髀间”的“圆规”了,年轻时“终日坐着”、“擦着白粉”,而今却尖酸刻薄、自私丑陋。 《山》中的山村已今非昔比,作者运用对比,凭借清淡朴实、耐人寻味的语言表现出了村民们的变化。现在的出里人知道用优良麦种,“自已会配制农药,会往山上撒化肥,会开拖拉机;”以前“缺地少羊的人家,穿裤子都难”,如今“不少人家买了电视机、收录机,还有摩托车”;以前在穷出沟里“心安理得地住下去”的村民,如今 “淘金的淘金,包工的包工,”还有的贷款跑广州;以前村里“有人略识几个字,”如今“有几户竟出了大学生”。这些,都是解放军播下的现代文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了,由封闭保守走向开放世界,由贫困落后走向市场经济,这就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现代文明在边远出区结出的丰硕成果。 《故乡》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反映农民命运的凄惨;“我”和闰土的前后对比,反映了封建尊卑观念的危害;闰土杨二嫂的对比,流落出了作者对闰土的同情与关切;杨二嫂前后的对比,暴露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社会的黑暗;故乡环境的前后对比,揭示了每况愈下的中国农村经济;“我”这一辈的关系与下一代关系的对比,反映了者作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感受到旧中国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不同阶级的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综上所述,两篇文章都准确地抓住了记叙对象的变化,紧扣一个“变”字,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主题思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也使这两篇文章成为比较阅读的最好教材。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