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 

4、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1、预习 正音    见文下

2、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感情。 

一、导入

二、有关资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诵读课文 

1、录音机或老师范读,学生跟读 

老师总结: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2、学生自由诵读。读时注意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根据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任务:

1、初步感知,

2、疏通字词 ,

3、把握主旨 

教学流程: 

一、翻译课文 (抽查)

二、字词小结 

1、实词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   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   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                  纯粹:美德,完美 

   代替序言的文章                   1、不搀杂别的成分2、副词,不容置疑 

捷径:邪出的小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 

   近路                              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 

  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三、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课文节选部分,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这三层中,很好地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离骚》内容及写作特色 

一、想像练习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和风度?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丽的华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句)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句) 

嫉恶如仇,鄙视小人(唯句) 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句) 

二、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三、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 比喻群贤 

2、在诗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 

对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贤与昏庸君王狂放不羁“路幽昧以险隘”的对比 

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的对比 

四、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婉转动人。 

2、学生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屈原精神品质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 (2)对偶句式的运用。 

(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其具体体现在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上,在诗中,诗人心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声,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 

五、研究性学习 

    面对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教学后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