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选材及创新”讲座稿(网友来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作文指导 手机版 | ||||
周城中学语文组 彭达 各位语文老师: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作文,是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训练,是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融生活,融阅读知识、写作技巧及个性情感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有真情实感地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而,我们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作文训练,在训练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较好地在教学工作中进行这一训练呢?我们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结合阅读教学,结合学生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积累好一定的写作材料等。这样,以读促写,表达出学生的真情实感,确不失为一条好思路。确实许多教师高招纷纭,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或听到学生写作中所表现出的苦处,他们拿到题目或话题,不知所云,不知到底写什么好。只好东拼西凑,写满字数。其结果空洞无物或千人一面,更无新意。这样的作文让我们看了头皮发涨。例“我的好心情”,总离不开我某天做了什么好事或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总算战胜自我,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并从中有所感悟,因而我心情便如何如何的好了等等。若一、二篇如此,不足为怪。见多了,便产生了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学生为何不能拓宽选材面,为何不多见一些创新性的作文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下面就我的体会作些粗浅的介绍,以抛砖引玉。 一、关于作文的选材问题 我们也知道一句俗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材料的贫乏,是作文水平无法提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恼,首先是源于他们没做生活的有心人,不善于撷取身边的材料。罗丹说过:"我们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整天躺在材料中睡大觉,没思考生活,没发现生活的点点滴滴,没发现生活的闪光点。其次,学生的阅读量太少,阅读总是局限于手头的课本及作文选之类的书,其他书籍很少涉猎,尤为明显的是体现在议论中缺少论据材料,说明文中缺乏准确的说明。第三,材料老化现象也是重要原因,一个材料总是用了又用,又没有搜集新材料,于是,作文模式化了。还有就是没有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能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到写作中来。那么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在具体的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材料的概念及材料的来源。 所谓材料,就是写作中作者为了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中的一系列的事实和论据。比如《那年我十岁》这作文题目,则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拾取颗颗美丽的贝壳。有的学生就讲自己十岁那年自己心痛的一件往事,有的学生则是写十岁那年的生活与现在生活的对照等等……又如吴晗的《谈骨气》中运用到的文天祥、闻一多等人的故事及孟子的名言等,学生知道这些都是较好的材料。 收集并积累材料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骤,矛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要占有大量材料,首先明确材料的来源。材料的来源很多,第一,来自生活的材料,有家庭生活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这就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活,思考生活,收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并撷取生活的闪光点,鼓励多写札记,日记,编写故事和人物提纲。如《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就可以从平时收集的生活材料上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第二,来自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论文的好论据,要鼓励学生写卡片,简明地记下所听到的数据统计材料事例,以备必要时之需,也可让学生从材料得到感情,如一名学生在广播听到一个著名的作家忙于找寻春天,后来在孩子们身上找到故事。就写下很出色的《寻春》,他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闹元宵的情景极力去描绘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快乐,写下春天在孩子们脸上的感情,这是生活材料与广播材料的最好配合。第三,来自阅读的材料,要鼓励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这些知识在阅读的无形中给学生的脑中注入丰富的营养,许多作家的成功都来自这些知识的滋养。第四,来自其他学科的材料。要让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念,要懂得把其他学科的知识迁移到语文中来,如:国庆征文中有一作文题目《站在祖国地图面前》,我就引导学生须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写作,因而他写出祖国的地大物博,也写出祖国的悠久历史及赞美了我们民族的气节。 以上是材料的几个重要来源,要告诉学生勤于积累材料是作文进步的第一个台阶。 其次,是鉴别和严格选择材料。我认为应该给学生一个较清晰的思路,根据材料来源进行材料的分类,根据文体的材料的特点进行鉴别和选择。 第一、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记叙文选择的好所在,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乡间的旁人逸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搜集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如这样的作文题目《我的××》、《我熟悉的一个》、《邻里之间》这就要求写身边的人和事,素材有了,从前的人和事便像放电影一般从自己面前一张一张地闪过,这样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又如写校园生活的作文,便指导学生要让校园中的校园风景线,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事在脑中再现出来。这样就告诉我们在作文中,生活是最丰富的世界,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特别生活不仅给我们写作材料,更多的是人生感悟,一名学生写《我和太阳花结缘》的文章,便自然地巧取生活材料:农村常见的农民生活,常见太阳花在自己出生、成长中是那么奇妙的给人们力量的故事。最后从中得到感悟:"太阳花顽强的生命力与农民的默默耕耘、奉献精神是多么相似,我与太阳的结缘就是与劳动人民的结缘"。这便告诉我们生活是学生的最佳导师,也是给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 第二、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使学生创作有强大的生命力。电视等新闻媒体的材料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使其中的材料给议论文、说明文注入新鲜而且健康的血液。首先在新闻消息类中,学生要善于撷取议论文的论据,如生动典型的例子、数据、统计材料,然后在具体的写作中就可以自然地运用,如《人的价值》这样的议论文便可以撷取焦裕禄、孔繁森、杨利伟等为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正面材料,也可以撷取成克杰、陈希同等腐败分子损害人民利益为反面材料。这样,议论文的血肉就丰腴起来,论点就得到有力的证明了。其次在一些专题性栏目中专业知识,如《人和自然》、《动物世界》和医学专诊等栏目中收集一些有关动植物科学知识,用卡片记下主要内容,这些材料不仅是议论文的好材料,也是说明文的好材料,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介绍你最熟悉的动物》便可解无材料之苦,《人与自然》谈到的环保知识,除了让学生得到知识也得到思考,这说明来自电视新闻材料也具有导向性的特点,环保意识便是一种感情,便是写记叙文的另一材料。这类材料在“大写真”“焦点访谈”等中尤多,其中讲述的故事,现象都会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波动,便有了创作的欲望,因而电视等新闻媒体材料是很珍贵,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多看,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前几天,为纪念抗战六十周年,市宣传部文化部门来我们学校搞了个“新四军在溧阳”的图片展览 ,学生于是作了专题日记“新四军,我为你骄傲!” 第三、阅读材料具有典型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作文范例,是很好的语言材料。说明性的材料不仅给知识的充实也提供说明文的范例,其生动、简明、准确的说明便给学生很好的语言材料;议论性的材料精辟的论述,有力的论据,严密准确的语言便是学生初学议论文的典范;文学作品丰富而精彩的描写,生动诱人的故事,形象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是记叙文的最佳典范。这样的阅读材料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也给学生提供了典范的语言材料,在阅读中,要鼓励学生作摘录,记下名人警句,观点、科学数据、事例、从而丰富自己的作文材料库。有些时候,学生往往遗忘了课本。其实,我们初中的六本苏教版语文书及传统课文便是最佳的阅读材料。其取材内容之丰富,归纳起来也叫人惊叹。根据文体加以归纳:议论文材料:立志修养方面的课文有《错过》《多一些宽容》《纪念白求恩》《理想的阶梯》,学习与工作方面的《敬业与乐业》《勤能补拙》《从三到万》,节俭方面《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俭以养德》。记叙文材料,有写学校生活的材料 ,如写老师的《我的老师》《往事依依》《藤野先生》,有写学习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家庭生活的《背影》《散步》〈我家的男子汉〉,有写社会生活的〈多收了三五斗〉《花市》《落棋有声》《驿路梨花》等,说明文材料,说明科学事理的《人类的语言》,写小动物《松鼠》等等这些来自课本及传统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材料 。它们起着典范的例子作用,也可以用在我们写作中,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 最后,谈谈材料的加工。材料的提炼是作文走向成功的关键,这一环节是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提炼素材呢? 第一、从生活材料谈体会,重在感悟,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要认真思考,揣摩生活, 从中得到某种启迪和感悟。从生活中父母辛勤的劳作感悟亲情的伟大,从大自然的美景特别是春天的绚丽感悟人生的丰富多彩,以儿童嬉戏无忧无虑中感悟的生中春天的珍贵,在攀登曲折的山路中感悟生活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得到回报等等, 些美丽的感悟会让学生的脑子变得聪明起来,这些拨动心弦的感悟会使文章表达的中心真挚而且深刻。一名孩子从骑车中车闸失灵感悟到纪律:人的成长离不开纪律的约束,社会的安定离不开法律制约,这无疑是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第二、从电视及书籍材料中提炼观点。学生从广播,电视及书籍中获取了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往往以松散的形式存在他们的脑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槽糕中提取观点,收集有关和典型的论据,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以免过快的遗忘。或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个重要新闻事件开专题讨论会,让他们各抒已见,锻炼他们的敏锐能力,去年新闻报道小煤窑及水泥厂污染等事件引起巨大的轰动,有一名学生就联系《扁鹊见蔡桓公》中所谓的"防微杜渐"的道理加发议论,这无疑是有种较好敏感性的体现。 第三、对原始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大胆创造,使其事例典型化,具体化,结构精巧别致,表现深刻的主题。在平时的作文中不难发现,学生材料流于一般化,有素材却不能很好的组织和重新创造,教师不妨可以教学生利用想象,移花接木、善于铺叙、善于穿插,巧于构思等手段使文章的内容的题材丰富起来。有一部分学生善于写"实",这说真话固然不错,但题材表现出的中心不深刻是一大遗憾。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具体的加工,如记叙文的写人,要引导学生把积累的材料铺开来,选择典型的材料,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才能达到表现深刻主题的目的。一学生写母亲为子女的生活奔波--撬牡蛎,如何让其具体化,我让他设置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冬天的早晨),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写出天气的冷,让学生在这特定环境观察母亲的神态动作;从而深刻感受母亲的伟大,这样很自然地让材料为中心服务了。 综上所述,作文内容的丰富,离不开材料的积累;材料的积累,在于平时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多关注电视等新闻媒体,多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让自己胸中有片森林,足解“无米之炊”的苦恼了。这样,我们学生的作文也将不再为写作材料而苦恼了!诸位同行,尊敬的老师们,你们说呢? 二、关于作文的创新 听过许多老师曾这样感叹过:真不想教语文了,尤其是毕业班,为网住升学考试那张卷子,就得把故事情节打造成“素材”、“论据”,把本该张扬个性的作文写得规规矩矩、没有灵性。因而,令人望而生畏。那么,如何把创新教育落实到作文教学中呢?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供各位老师参考。(具体阐述,文略) 1、模仿,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叶圣陶先生就说过:“写作和阅读比较,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模仿历练的。”由模仿到感悟,由感悟到创新。教学上,我们可让学生模仿课文,参照写法来仿写,也可从文章的修改中进行反向的模仿。同时,也可在欣赏范文中来借鉴学仿写。 2、有针对性地开展作文实践活动,以生活为基础去写出生活气息浓郁的作文,几、即“生活作文”。 3、更新传统的评价观念,鼓励创新意识,提倡“以我手写我心”,强调“独抒性灵”。 4、 在发散思维的训练中,引导独辟蹊径,开拓和创新,并写出具有时代性的好文章。 以上所述,仅我在工作中的几点体会而已,各位老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也一定会有许多同感或其他的见解,望予以补充。谢谢! 彭达 二零零五年十月十三日于社渚中学 作者邮箱: pengda2@hotmail.com 相关链接:作文指导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