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英雄的下落大禹葬地之谜(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治水英雄的下落 大禹葬地之谜 今天浙江绍兴的会稽山,传说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说得十分清楚。然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史学界以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为首提出了怀疑的观点,认为大禹不可能葬在绍兴。真是如此吗?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相传是大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的地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这样说来,会稽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是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言之确确,令人不得不信。20世纪20年代,史学界以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为首展开的论争,却使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认识,大禹是否到过会稽就成了一桩历史悬案,迄今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司马迁所说根本不足信,大禹不可能到达会稽。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卷二中认为,大禹巡狩并葬会稽之事,不足依据。当时建国多在西北,不宜独偏江南,若果巡狩所至,总会东南诸侯,并不应远来于越。顾颉刚先生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两先生》中指出:“商周目,南方的新民族有平水土的需要,酝酿为禹的神话,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越人奉禹为祖先。自越传至群舒(涂山),自群舒传至楚,自楚传至中原。”(载《古史辨》第一册)这样说来,关于禹的传说全是假的,是南方人对治水的愿望而已。 近年来仍有一些人坚持上述看法,如蒋炳钊、辛土成等认为司马迁之说大可值得怀疑。他们指出:把越说成是夏代的后裔,从考古资料到文献记载都难以找到可靠的证据,越族不是夏族的后裔是很清楚的,他们系统地批判了流传已久的“越为禹后”说的错误(见《“越为禹后”说质疑》)。 梁钊韬不认为司马迁的说法是伪造的,但他指出大禹时的会稽不在今天的浙江,而在山东。他主张在夏禹的时候,东夷越族已经成为华夏民族的成员,共同建立了夏国,因而东夷越族在传说中流传他们是夏的后裔,其后文字记载便把越王勾践的祖先认为是源出于禹之后,是合理的。可能在夏之时,会稽在山东泰山附近,为东夷越族人所崇敬,其后苏、鲁地区与华夏民族融合,不再被称为越人,后浙江越人因怀念其先祖,会稽一名又出现在浙江。故这个传说颇有来历,并非随便臆造。 陈桥驿先生的《旷越为禹后说溯源》中进一步提出了史书认为大禹到过绍兴的原因,主张大禹巡狩会稽和死葬会稽的故事,是越王勾践强大以后,为了军事上、外交上和内政上的需要,有意编造出来,并加以散布,属托古之辞。少数民族为了政治上的原因而编造一种传说以自称汉族后裔的事,在以后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不足为奇。 也有许多人认为大禹是到过浙扛的。如刘宜均、赵鸣等在《再论越族的鸟图腾》一文注中对夏禹是不可能到达浙江之说,提出了商榷意见,认为夏禹会诸侯于会稽山,及大禹死于会稽之事,史书中均有记载,尤以《越绝书》记述最详。依《越绝书》所载;大禹曾两次到过绍兴会稽,第一次是为了治水,并在此计功行赏;第二次是称帝以后巡狩江南时,病死于会稽,被葬在会稽山下。司马迁的说法是可信的。 林华东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文中对这种意见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先秦古籍记载中的会稽并无确指就在今日的绍兴,逮至西汉,司马迁才提出会稽就在绍兴的观点,东汉以后,这个说法被解释得更加具体;后代方志又大加附会、渲染,派生出种种传说来。绍兴会稽大禹陵、禹庙、禹穴,果真是夏禹圣迹吗?欲解此谜,当从考古学人手,再印证以典籍,方能揭示当年原貌。如果大禹时代的宁绍地区已纳入夏之范围,那么,它在考古学上所反映出来的文化面貌,应与夏文化基本一致。目前,夏文化遗存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而浙北、宁绍地区相当于夏商时代的文化遗存主要是以上海市马桥遗址第四层为代表,即“马桥类型”,两者分布范围不同,文化面貌更是差别很大,绍兴并非夏土是很清楚的,大禹决不可能远离故地在此治水,或朝会诸侯,并葬于此。当时“钱塘江以南的山岳丘陵地带,也不至于有洪水的泛滥”。其实,王充早就对此提出异议,他在《论衡•书虚篇》中说:“舜至苍梧,禹到会稽,非其实也”,指出“夫言因山名郡可也,言禹巡狩会计于此山,虚也。巡狩本不至会稽,安得会计于此山?”王充是汉代浙江上虞人,对于会稽遗闻古事,当有了解和调查,并不以司马迁之说为然。 林华东进一步根据《管子•封禅》、《墨子•节葬下》和《史记》所载“禹封泰山,禅会稽”,以及《淮南子•汜论训》高诱注“会稽’’是“在泰山下,封于泰山,禅于会稽是也”和杨向奎、梁钊韬等先生的研究成果,认为早期的会稽应在山东泰山附近,绍兴会稽是由山东的会稽乔迁而来,这是同某支夏后裔南徙人浙有关。《吴越春秋》曾载范蠡筑越城成功后,怪山自生,说是从山东琅琊一夕自来,此文反映出越之先祖由山东南徙之若干史影。《越绝书》载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琅琊,也不无重返桑梓之嫌。当时,夏人抵浙后,逐渐与当地土著融合在一起,并慢慢占居统治地位,后因怀念其先祖,故会稽一名及其与大禹的传说亦便出现在浙江了。这种例子不在少数,而司马迁因相距年代久远,不明其中底细,误把乔迁的绍兴会稽当作山东泰山附近的会稽,致使后人欲识其真面目,诚非易事。(见《绍兴会稽与禹无涉——兼论於越源流》) 《越绝书》称,禹的墓址“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考古实地踏勘,陵墓地形与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情状,甚为相似。既然人们认为大禹没有到过今天的绍兴,那么对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呢?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