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06年版课件配套教案也可单用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教案设计:王卓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先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观点的逐层论证的写法。 2.学习“劳”、“饿”、“空乏”等词的形容词使动用法和表示结论的“故”的用法。 3.体会文章论点在今天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扫除文言字词障碍,疏通全文,并了解一些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和排比句式的作用。 2.从归纳大意入手,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体会逐层论证的写法和论点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讨论"顺境和逆境,对人的不同影响"或由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国人(邹,今山东邹县),大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读课文,学字词. 听FLASH朗读.学生自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全班朗读.(方式:可学生提问,或上黑板写出不理解的字词,或用纸条写出不理解的字词) 1.讲解注音(课件显示重点生字) 2.讲解"苦""劳""饿"等重点词语.(课件显示重点词语) 3.其它字词. 畎亩:畎,quǎn。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说 ,yuè。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版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发:起,指被任用。 市:市井之间。 任:责任,担子。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曾益:增加。“曾”通“增”。 恒:常。 过:这里意思是犯过失。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入:里边,指国内。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整体感知课文的观点.作者是怎么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一> 分析第一段.(课件,显示人物的画面) 1.思考:开头这段作者一下子列举了6位名人,是不是太多了?这6个人有些什么共同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作用?①他们出道之前都曾遭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吃过不少苦头;②排比的句式使文章显得很有气势,读来琅琅上口,好读易记;③为下文的议论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2.女生读,读出排比的气势. 3.默读,找出同样使用排比的句子. <二> 分析第二三段 1.分析第二段(课件,显示第二段) 思考:前二段的关系? 明确: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2.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阐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学生讨论.(课件显示事例) 3.讨论第三段:前面我们从伟人们的经历中归纳出了规律,接着作者在这一段从那两个角度证明这个规律?(课件,显示第三段) <三> 讨论全文的中心论点.(课件,显示第四段) 明确: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五.归纳全文. 1.讨论方法.明确: 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 2.讨论观点.(课件显示结束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