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毛泽东词二首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对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这两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4、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对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把握这两首词的感情脉络,感受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词与词牌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词,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等,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相关,但可用可不用。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只一段,也叫一阙)、双调(两段,也叫上下阙,或叫上下片)、三叠(三段)、四叠等。

二、写作背景

1、《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词牌名。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当年10乐,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中国传统民间节日。重阳之说,来自《易经》。《易经》以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阳相重,故名重阳。过节时,赏菊、饮菊花酒、登高和插茱萸是节日的习俗。1929年重阳节,是公历10月11日。这一年秋,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领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福建省西部汀江一带,歼灭当地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了红军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三、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一生著述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画,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四、整体感知

《沁园春  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上阙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分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则紧承上阙,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好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采桑子  重阳》一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构图解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万山红遍

                      远眺                 静

                           层林尽染                          景情

                           漫江碧透             问:谁主沉浮 中中

          湘江秋景图  近观                                   寓显

                           百舸争流                          情志

沁园春 长沙               仰视 鹰击长空        动

                      俯瞰 鱼翔浅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峥嵘岁月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答:同学少年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重阳菊花   人生短促

             上片

采桑子 重阳        努力奋斗   战地菊花

                   壮美秋景   秋风强劲

             下片

                   歌颂形势   壮丽秋景

六、重点分析

1、《沁园春  长沙》中“看”和 “忆”二字在词中的作用。

“看”和“忆”这两个字属于领字,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在词的上阙,一个“看”字领起后文七句,描绘了作者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副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这里,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视“鹰击长空”,有俯瞰“鱼翔浅底”。作者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自上而下,动静结合。特别是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从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子扩展到了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的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首词的下阙,一个“忆”字与词的一开头“独立寒秋”遥相呼应,同时又领起下面七句。作者用高度概括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流露出对往昔战斗生活的无限怀念。

2、《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上、下两阙的内在联系。

上阙写景,下阙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上阙,作者面对充满勃勃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通过抒发革命豪情,艺术地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3、《采桑子  重阳》的分析。

这首词,豪情激荡,乐观高昂,为历代重阳节诗词中最出色的作品。上阙一、二句,蕴涵着深刻的自然和人生发展的唯物主义真理;三、四句,热情歌颂战斗生活,这种战争将改变社会人生,也将改变自然面貌。下阙的一个“劲”字,写出了秋风的个性,也融进了作者的主体个性。最后一句,响遏行云,诗情画意,极其浓烈。

七、写作特点

1、《沁园春  长沙》

(1)、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作者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作者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山鹰的矫健飞腾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2、《采桑子  重阳》

议论、写景、抒情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