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我心归去》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刻骨铭心的家园之思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饱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语言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想象一下,如果你独自一人在国外生活,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最好是法国,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家,在那里生活一定非常惬意、浪漫。 生:最好是新西兰,空气好,还能品尝原汁原味的牛奶的味道。 生:我觉得还是在中国好,这里有我的家,我的亲人,我所熟悉的一切,最重要的是文化。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现在这样一个我,我不能离开。 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的确,让我们离开我们自己的家乡,我想肯定是很沉重的。我们看看作家韩少功在异国他乡有着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师: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年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小说家”荣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 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 三、文本研读 (一)人在他乡 师:韩少功访问法国归来后写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我们看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韩少功在法国生活的感受。 生:我觉得韩少功在法国过得很舒适。他住的是“一幢雅静的别墅”,有“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公绿园”。 师:的确,韩少功在法国的日子,物质上可以说是非常富裕的。韩少功的内心是怎样的? 生:法国虽然有“别墅”,但是韩少功过得并不轻松。他在文中写到:“我在圣•纳塞尔市为时一个月的‘家’,是一幢雅静的别墅”。“家是别墅,家是房子”,我觉得这其中有着难以言说的伤感。 师:的确,“别墅”“房子”与家的概念并不是等同的。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扶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不远的超豪华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 富翁说:“不,那只是我的房子。”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听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家与房子的区别了吗? 明确:家不是财富多寡和住宅奢简的代名词(或标志),家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师:我们继续看韩少功在法国的生活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生:我觉得有一种冷冷清清的感觉,难耐的冷清。 师:具体说说是怎样的冷清? 生:是“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何方。”有点像朱自清说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一种失落、空虚感。 师:那么,如果你在异乡,你最希望听到什么声音? 生:最希望听到亲人的声音,比如爸爸的问候声,妈妈的唠叨声,或者在厨房烧饭的声音等,都让人是那么的熟悉和思念。天天置身与这些声音中,好象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是一旦只身在外,觉得这些声音特别亲切。 师:这就是人的一种归属感了。在语言上,你是属于汉语的;在民族上,你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在情感上,你是属于亲人的。 生:还有韩少功说他被“囚禁在法语的监狱”里。汉语是我们包括韩少功的母语。母语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传承,人在异乡,身边说的都是外语,此时你自然感觉到自己像被排斥了,所以韩少功说是“法语的监狱”。这说明了他的内心是孤独,备受煎熬的。 生:还有“对吊灯做第六次或六十次的研究”,这时候,人的精神已经无聊至极,处于崩溃的边缘。 生:还有,对移民的追问。移民到法国,为的是什么呢?其实实在是没有什么。 教师小结:韩少功在访问法国的期间,尽管物质上可以说很丰裕的,但是韩少功并不感觉到怎么舒适,相反,他感觉到很空虚、无聊,有一种难耐的冷清。所以他说要“我心归去”。 我心要归何处去呢?明确:归故乡! (二)心归故乡 师:韩少功人在他乡,内心却一遍一遍地喊道:“我心归去!”那么,故乡对于韩少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生:故乡对于韩少功来说,是温馨的,能带给韩少功一种温馨的思念。 师:你有过这种温馨的体验吗? 生:有的。这种温馨我有切身的体验。越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家的温馨感越强烈。 师:请你将这一段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读的很有感情。只有在故乡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温馨,而在他乡的游子,只能通过想象回忆传达自己的思念。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热土”“过去”? 生:这是一个人的根。这片热土是生你养你的地方,留下了你的点点滴滴,有你的过去,成长的经历。这种情感,经过时间的淘洗,会慢慢地沉淀下来,越来越闪光。 师: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慈溪,你会怀念慈溪的什么呢? 生:不会是大酒店,不会是杨梅,只会是街巷,是家所在的小区,是老家所在的乡村,是乡村的小田埂,是早年留下的点滴,岁月的沉淀。 师:故乡还有怎样的意义呢? 生:亲切和激动的想象。韩少功心中的故乡没有繁华,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听到舒伯特的歌时,却能想象一幅宁静的画面。有故乡的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小羊、梨头。故乡是美好的,是静谧的。 生:《故乡的云》这首歌中有这样一句话:“天边飘过故乡的云,他不停的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吆,浪迹天涯的游子。” 师:本文的哲理性很强,但不是单纯的说理,而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色彩的意象来表达或一定的场景描写来表达,有想象,有对比,使得文章既有哲理性,又有很强的抒情性。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亲切而激动的想象?为什么韩少功固执地相信“所有的中国二胡都只能演奏悲怆”? 生:这源自于作者对故乡的一种偏执的爱。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是人在特定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生:故乡还是人的生命的构成。故乡不同于旅游景点,他凝聚了人的血、泪和汗水。 师:如何理解这里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的”? 生:中国的“悲”有眷顾的意义,美让人爱怜,让人爱到心痛。因而是悲的。旅游景点是美的,但不会有“美而生悲”的意义,这种美你可以消费,但无法从心底里拥有它。 师:当有一天你离开慈溪,你会如老舍对北平一样说“我真爱慈溪”吗? 生:不会。因为我们现在还没有为家乡付出“血、泪和汗水”,还没能从真正意义上领略故乡的“悲伤的美丽”。 生:我觉得韩少功对他的故乡有些失望。“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故乡是这样的残破贫瘠,韩少功对他的故乡失望得心滴血。 师: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如何理解这里的“滴血的失望”? 生:我觉得应该但是“滴血的期望”。文中说:“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你期望值越大,越有可能失望。 生:对故乡的失望可能含有期望更美好的意思,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对它的真爱。这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这种爱,才能引发有价值的物质与精神的创造。 生:人不可能对故乡真正失望,劳动与奉献会使故乡繁荣富强,也就是说你对故乡可以失望得滴血,但血沃之地将生长出丰收,生长出你对故乡的歌。 师:那么,这里的“金麦穗”和“赶车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 我想应该是象征着创造出的财富。 教师小结:对旅泊之地的失望,是一种暂时的情绪,但对故乡的失望,则是源于内心对故乡的挚爱。因为挚爱,所以对现状失望,这种失望能滴血;又因为失望,所以期待,期待故乡更美好;有了这种期待,就会不断努力,不断创造。所以,这里有个失望——期望——创造的过程。 (三)故乡是什么? 师:那么,故乡的内涵又该怎样去理解呢? 生:故乡就是你得意时想去失意时也想去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你累了的时候心灵的港湾。 生:故乡是你走的再远都要回头望的地方 生:故乡就是凝聚了血、泪和汗水的灵魂的栖居地。 生:故乡就是人的根,是人心灵的归宿。 生: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 师:大家对故乡的内涵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奋斗、奉献,才会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故乡也才会作为你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可分离,才会有感情上的不可割舍的珍惜。 师:如何理解“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生:故乡是人心灵的归宿。没有故乡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安歇的地方。所以,人可以漂泊在外,心却不能流浪。 教师小结:所以,萍飘四方的游子听到独唱曲,便会涌出热泪,因为他们心有所归,而心有所归是最大的幸福。 韩少功在访法时,自己的心一次次偷偷归去,那么,我们如何为心找到归宿呢?——只有付出了血、泪和汗水,才能心有所归,才是人生的无量幸福! 韩少功在文中并非简单地抒发乡愁,而是在用文字为人类进行着精神探求,为我们道出了心灵归宿的真正内涵。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