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二十二  师  说

                      韩  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聃dān(用于人名,崐老聃) 贻yí(赠送)

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崐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崐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崐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崐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崐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崐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崐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崐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崐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崐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崐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崐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崐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崐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崐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崐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崐散文: 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崐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崐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崐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崐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崐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崐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古之学  者⑴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  道  受  业  解  惑也⑵。人

        求学的人    名师      是靠(他)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学者:者字短语,相当于名词               受同授

非生    而知  之者⑶,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  师,       其  为  惑也⑷,

  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却  跟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惑的

        而,表顺承                而,表转折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⑹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⑺;生乎吾

            在        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    跟从(他)拜他为师

            相当于介词“于”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  道也⑻,夫庸  知 

                                    是(向他们)学习道理的    哪管识别

其    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是故⑽无⑾贵      无贱,    无长   无少,

他们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       无论地位尊贵  地位卑贱  年龄大 年龄小

之:结构助词,无实义 于:表比较,比 无……无……:无论……还是

道  之所存,       师  之所存⑿也。

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为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

之: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所字结构中间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嗟乎!师    道⒀之不  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唉   从师的风尚  没有传播                                   超出

                   之:取独 也:表句中停顿

人⒁也远矣,犹且⒂从师而问(于)焉;今之众人⒃,其下⒄圣人也亦远矣,而崐一般人      尚且        向老师请教    一般人    低于              却崐                        焉:代词代老师

耻学于⒅师。      是故圣益  圣,愚益愚⒆。圣人之所以为  圣人,愚人之

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      更加圣明    愚昧            成为

耻: 以……为耻,形作意动  前一个“圣”,作名词,后一个“圣作形容词,崐前一个”愚“作名词,后一个”愚“作形容词。  之:取独  所以:……的原因



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爱其  子,  择师而教之;于  其  身⑴也,

          大概      这个原因吧  自己的子女    来      对于他们自己

          其:表测度语气,大概   其:活用为第一人称

则耻师⑵焉,    惑  矣⑶。彼  童子之师,授  之  书而        习  其

  以从师为耻(真)糊涂啊    那些孩子      教给他们书(帮助他们)学习其中崐耻:意动 焉:语气词                       之:代词,代童子  而:表承接

句读⑷者,非吾所谓传其      道  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⑸,惑之不解,

文句              向他们传授道理    的人

                                            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

或  师  焉,或不    焉⑹,小          学  而大遗⑺,吾未见  其明也。崐有的从师      不从师      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放弃      看出  聪明

        焉:语气助词       小、大:形作名。

巫  医⑻乐师⑼百工⑽  之  人,不耻相  师⑾。士大夫之族⑿,  曰师  曰

巫婆医生      各种工匠这些        互相学习        这一类人  称老师

                      之:指示代词 耻:意动

弟子云者⒀,则群  聚  而笑  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  相若⒁也,道

学生等等    就成群聚集  嘲笑他们  他们              年龄相似      懂崐             之:代巫医乐师百工    之:代嘲笑者

        相似也,   位  卑          则足  羞,     官  盛          则

得的道理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 (以)职位高(的人为师)就

近  谀⒂。”呜呼! 师    道  之不复⒃,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近乎谄媚          从师的风尚    恢复

                  师:名作动 之:取独



不齿⒄,今其    智  乃⒅反  不能及,   其可  怪也欤⒆!

看不起    他们的智慧竟  反而    赶不上 这可真    呀

                                       也欤:两个语气词连用,重点在后

    圣人无常    师⑴。孔子师郯子⑵、苌弘⑶、师襄⑷、老聃⑸。  郯子之崐          固定的          曾经以                        为师      这崐                          师:名作意动,以……为师

徒⑹,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 三  人    行,      则必有我师⑺。是故

类人    才能                  几个人一起走  (其中)就            所以崐

弟子不必⑻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  业  有  专攻⑼,

    不一定              强比      懂得          学术技艺各有专门研究崐

如是  而已。

像这样罢了

    李氏  子  蟠⑽,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    传⑾皆通⑿习  之,不

      家的孩子叫蟠的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普遍学习它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拘于时⒀,  学于余。余嘉⒁其能行  古        道⒂,作《师说》以贻之⒃。

受时俗的限制          赞许    奉行古人从师的道理            来赠送他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小结:

一、托古立论,正面阐述老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的标准。

    提出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明确表明观点──为学必须以师。

    托古是为了讽今,总领第二段。

    老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今天基本上是这个范围,但内涵崐不同)

    从事学习的必要性──人均有惑,不从师无以解惑。

    否定了“生而知之”的说法,但认为“从师”是“解惑”的唯一途径,忽崐视了社会实践探索,有片面性。

    从师应有的态度、择师的标准──不问年龄大小,闻道先乎吾,即从而师崐之,这一看法是可取的。

二、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当时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破



  ┌───────────────────────────┐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反面证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

  │论据(三个对比)│正确态度│错误态度│结    果│作者态度│

  ├───────┼────┼────┼────┼────┤

  │㈠古圣人与今众│出人远  │下圣人远│圣益圣  │其皆出于│

  │  人对比      │犹其从师│耻学于师│愚益愚  │乎      │

  │              ├────┴────┴────┼────┤

  │              │           (纵比)           │        │

  ├───────┼────┬────┬────┼────┤

  │㈡爱其子和于其│择师而教│耻    师│小学而大│吾未见其│

  │  身对比      │之      │        │遗      │明也    │

  │              ├────┴────┴────┼────┤

  │              │  (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  │        │

  ├───────┼────┬────┬────┼────┤

  │㈢巫医等与士大│不耻相师│群聚笑之│师道不复│其可怪也│

  │  夫之族对比  │        │        │智不能及│欤      │

  │              ├────┴────┴────┼────┤

  │              │           (横比)           │        │

  └───────┴──────────────┴────┘洈

    从论证角度看,从反面来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内容丝丝入扣;从论崐证方法看,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逻辑性、说服力都很强。

三、用具体事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立

                    ┌论据一:圣人的行动──孔子师不如己的郯子之徒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论据二:圣人的言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正面论述能者为师)  └结  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一结论完全符合“能者为师”的道理,与第一段总论点“道之所存,师崐之所存”相照应,并扩展到“业”,照顾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崐着重在“立”──树立一个标准。至此论证过程结束,道理阐述得清楚、透彻,崐无庸置疑。

四、交代本文写作原因

    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密。“不拘于时”照应第二自然段,“学于余”崐照应第三自然段,“余嘉其能行古道”照应开头。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头。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三题、第四题、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