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二十一 劝 学 荀 况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几个文言虚词和通假字的用法。 2.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崐 3.了解荀况对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的论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崐 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一、三两自然段的教学。 2.难点: 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憙拑 第一课时 憗拕 字词正音: 柔róu(使……弯曲) 支qì(抬起脚跟站着) 砺lì(磨刀石) 跬guǐ(半步) 镂lòu(雕刻) 螯áo(蟹钳) 作者简介: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崐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崐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崐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崐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崐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崐无关。人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现象,不应敬畏顺从,而应“制天命而用之”,充分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使自然界为人所控制、所利用;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崐自然主宰人。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崐隆礼、尚贤使能。这些主张是可取的。 荀子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崐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崐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崐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荀子文章的特点: 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贴,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崐氛雄浑,语言质朴、凝炼。 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崐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崐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崐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崐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憙拑 第二课时 憗拕 君子⑴ 曰:“学 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⑵,而 青于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习 停止 靛青 蓼蓝 但(颜色)比蓼蓝崐 于:表比较,比 蓝⑶;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 中 绳⑷, 柔⑸以(之)为 轮,其曲 (更)深 凝成 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 把(它)做成车轮 弯 中:去声,动词 柔同柔:用火烤木材,使它弯曲 中规⑹。 虽 有槁暴⑺,不复挺⑻者, 柔使之然也。 曲(程度) 圆规(的要求) 即使又晒干了 不再挺直 (这)是由于 这样的 虽:让步连词 有同又 槁:枯 暴:晒 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 故木受绳⑼ 则 直, 金⑽ 就 砺⑾ 则利,君子 经墨线量过(斧锯加工)就能取直 锋利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锋利 (不 就:靠近 博 学而 日 参省乎己⑿, 则 知 明 而行 无过 矣。 但)广泛地 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就能智慧明达 行为 过错 而且,表递进 日:名作状 知同智 而:表并列 第一段: 论述学习的意义。 首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客观事物崐有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论据──生活现象──比喻论证) “木直中绳,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步步深入,逐渐改变,说明“木”崐在改造过程中变成有用的车轮,以比喻进一步阐明经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把人改造崐成为有用的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比喻人就是要学习。根据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崐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崐习对改造人的品性起决定作用。 这几个比喻都是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的。荀子认为崐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崐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柔”,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改造成为崐“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重要崐性。 吾尝终日而思 矣,不如须臾⒀之所学 也;吾尝支⒁ 而望矣,不如崐 整天地思索 片刻 的学习的收获 踮起脚跟 望远 而:表修饰 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 登 高 之博见⒂也。登高而招, 臂 非 加长也,而 见者远⒃; 顺风 登上高处 看得广阔 招手 手臂没有增长 但是看的人能看得清楚 而:表顺承 而呼, 声非加疾也⒄,而闻者彰。 假⒅舆⒆马者,非利足⒇也,而 致 呼喊 强 听的人能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 的人 脚走得快 能达 彰:明显,显著 利:形作使动,使……快 致:达到 (21)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⑴也,而绝⑵江河。君子生 非 到 (之外) 船只 游泳 横渡 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崐 楫:船浆,代船只 水:名作动,游泳 生同性:资质,禀赋 异⑶也, 善 假 于物⑷也。 么)差别 是(因为他们)善于借助外物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作用。 1.首先指出“思不如学”;2.接着提出“登高”才能“博见”;3.用日常生活崐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又一次证崐明了“学不可以已”。这种良好效果的取得,主要是“善假于物”,就是凭借外界崐条件的帮助。因理推论: 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改造自己崐的缘故。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见解在当时的崐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 憙拑 第三课时 憗拕 积 土成 山,风雨兴焉⑸; 积水成渊⑹,蛟⑺龙生焉;积善 成 德, 积累 成为高山 从这里兴起 深潭 生长 善行养成高尚品崐 焉:兼词,于此 而⑻神 明 自得, 圣 心 备 焉⑼。故不积 跬⑽步, 德 于是精神和智慧就得到发展 圣人的思想就具备了 积累(许多)半 步 而:表因果关系,于是 焉:语气助词,了 无以⑾致 千里; 不积 小流,无以成 江海。骐骥⑿一跃, 不能 就无法达到 (之远) (许多)细流 汇成 骏马 跳跃一次 (超过)崐无以(之):没有用来……的(办法),译为无法 十步;驽马十驾⒀, 功 在 不舍⒁。 锲⒂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如果)雕刻(几下)崐 而舍之, 朽 木 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 就停下来 (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会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 (那么)(坚硬的) 而:表顺承 可 镂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 食 埃土,下饮黄泉, (也)能够雕刻 锋利 强健 向上(可以)吃到泥土 地下的泉水 定语后置,“之”标志 上:名作状,向上 用心一也⒄。 蟹 六 跪⒅而二螯⒆, 非蛇 鳝之穴 无 可 寄 这是 专一(的缘故) 有六条腿 和 钳夹 (但) 和 洞穴就没有可以安 一:数作形,专一 而:表并列,和 托者, 用心躁⒇也。 身的地方 浮躁 第三段: 说明学习应取的态度。 用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 (分三层) 1.知识必须积累──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 2.学习贵在有恒──骐骥、驽马、朽木、金石四个比喻。 3.学习必须用心专一──蚓和蟹两个比喻。 以上三层意思互相贯通: 积累必须有恒,有恒必须专一,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崐动性,这是应有的学习态度。 小结: 一、写作特点: 运用比喻阐明道理: 1.这些比喻是生活中常见的。 2.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接受。 3.比喻形式多种多样: ⑴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⑵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 骐骥和驽马、朽木和金石、蚓和蟹 ⑶设喻的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灵活而有变化。 二、本文的结构: ┌从学习的意义上论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点:学不可以已┼从学习的作用上论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从学习的态度上论证: 锲而不舍,用心一也 三、本文的局限性: 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崐君子,这是按封建上层阶级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的。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