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一)(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高考现代文阅读训练(十一)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级中学 张辅良 【阅读资料】 月光破碎 玄武 有一年,所有形式的字迹剧烈晃动,变得模糊、朽烂、面目可憎。我抛弃书卷,离开上班下班和回家的路。辗转很多地方,有一天,就到了岳阳。 乘车常过汨罗,那是我崇敬的楚国诗人的故乡。红土丘陵遍生低矮的灌木,它们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在黄昏暗淡里临近和远去。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而我终于一次也没有前往。 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初来时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让我感到亲切。我记得在一条并不宽大的小河里游泳,记得在夜里捕捉萤火虫,记得窗前竹影的摇曳。然后,憎恶自亲切中滋生开来。我和工商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公安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租住的小楼房东老大大讨价还价。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时常有强烈的不真实感:我怎么在这里呢? 有一天,雨开始无昼无夜、无休无止地落下来。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我想到的仅仅是范仲淹的句子。我在岳阳楼看到范仲淹的句子。无心游玩,但洞庭湖还是映在了眼前。 我没有想到洞庭湖竟这般阔大。水混浊着,荡动着。不可或歇。我迷恋它原初的名字:云梦泽。它更应该是北方大泽,不应在湘地。《山海经》里说的“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那大泽该是这样的所在。很多年后,我明白地目睹洞庭,当时就减轻了内心的饥渴。或者说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略略减轻了内心的纷扰。 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上古时大旱,射日的后羿曾在此杀死巴蛇。我得承认我是迷信的,有着致命的宿命感,比如对水的迷恋与恐惧,一种复杂的交织的情感。登上驶往君山的小舟时,我心生惧意。“洞庭波兮木叶下。”时值春末夏初,我无端地想起屈原的诗句来。 也想到苏轼在洞庭深夜所见的荒败景象。想到柳毅,一个怀才不遇者在洞庭与自然神的交流。想到水面上破碎的明月,以及漂浮着的峨冠。 我身边的同行人开心地笑着。她不知我想着什么。其实我也不知她思量什么。我们都不知两年后,将彻底地分道扬镳。 也不知不足一月后将返回故乡。又不足一月,我在电视上看到,我曾走过、居住过的场所,为自洞庭湖冲出的凶猛洪水所吞噬。这一半洪水泛滥。有传言说,为保武汉,有可能将洞庭炸开,牺牲岳阳。真如此的话,岳阳将永远成为洞庭的水底。 当然包括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些地方。 我此刻的书写像对梦境的记录,一切呈现飘浮的状态。它们莫可名状地显现,在不知道的地方隐去。的确曾经真实发生过吗?我还不能明悉这经历和生存必然性的原因。 我看到我的父亲,我在长沙的车站送他。我听到他自嘲般地说,这么多年没出过门了,在车站看到这么多人,好像还有点怕呢。 我看到我的女儿,她两岁。我牵着她的手,在夜间走过一所空荡荡的楼房,灯惨淡地照着,楼道拐了一个穹又一个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而七年已经过去了。我的女儿昨天说,爸爸,我梦见你带我走过一座楼房,走廊一直走不到头。 有一些暗昧的东西,一些苗头,也许将在时间中一点一点昭示,一点一点不容改变地、清晰地显现,一点一点坚定地证实。七年以后,今天,我沉浸在字迹中,觉得强烈的饥饿感在平息下来。 (选自《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节) 【阅读训练】 1.为什么作者“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 答: 2.如何理解“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这句话的含义? 答: 3.阅读第③段,回答问题。 (1)本段写了作者在岳阳的生活,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为什么作者的感觉会从“亲切”突然转到“憎恶”? 答: 4.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100宇左右的赏析短文。 (1)诗句的引用——简析《月光破碎》的语言描写 (2)铺垫的美——谈谈《月光破碎》的伏笔照应 (3)迷信吗——说说《月光破碎》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 【参考答案】 1.因为乘车经过“汨罗”时,那些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的灌木临近又远去,加上正是 暗淡的黄昏,感觉凄迷。“汨罗”又是作者崇敬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爱屋及乌,作者对汨罗也充满了崇敬。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所以非常复杂。 2.在这里,“饥渴感”既指大旱造成人生理上的饥渴,但更主要的是指文化的荒芜。因为岳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城市,如范仲淹、苏轼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那里待过,所以岳阳能使处于文化沙漠的人消除内心的饥渴感,受到滋润。 3.(1)主要运用了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2)因为作者厌恶了读书和庸常的上下班生活,所以一来到岳阳就被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吸引,感到亲切。然而在岳阳的生活也是庸常的,日日无非是一些“讨价还价”,所以作者很快又憎恶了。 4.(1)本小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象”。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体验文中诗句引用的妙处。如:作者引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很好地表现了无昼无夜、无休无止的雨下个不停,营造了一种凄迷、怅惘的意境,韵味无穷。做此题,要明确意境的营造和名句的妙用自然和谐、相得益彰,使人读后能获得“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美感。明确了鉴赏的要求和角度之后,最好抓住一个要点进行鉴赏。 (2)本小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生同样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验品味相关语段。文章开头“有一年,所有形式的字迹剧烈晃动,变得模糊、朽烂、面目可憎。我抛弃书卷,离开上班下班和回家的路”表明作者心情烦躁,厌恶读书,为下文去岳阳埋下伏笔,也和结尾“七年以后,今天,我沉浸在字迹中,觉得强烈的饥饿感在平息下来”遥相呼应,说明作者浮躁的心又平静下来,重新走上生活正轨。第6段“在当时就减轻了内心的饥渴”与结尾也形成了伏笔照应的关系。这样写,使文章结构完整,形成一种回环往复、有始有终的美。还有第8段“想到水面上破碎的明月,以及漂浮着的峨冠”,这一句照应了标题,也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崇敬之情。 (3)本小题考查的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委婉含蓄。解答此题时,通过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再以正确的立场、观点评判文章内容。第7段中,虽然作者说“我得承认我是迷信的,有着致命的宿命感”,但这是作者为了引出自己“对水的迷恋与恐惧”这种复杂的交织的情感,这里的“迷信”是“迷恋、固执”之意。联系全文,我们知道作者对生活是从失望到充满希望的,文中流露出的感情是积极向上的。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