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19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我与地坛》教案19 作者:李雨齐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悟。 2.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炼关键句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表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思考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孝顺父母等问题。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 难点:本文传达作者怎样复杂的感受。 解决办法:反复诵读,文章。 ●学生活动设计 快速阅读、精读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充分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总是在忙碌中度过每一天,以至于来不及思考我们自身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来不及体味在我们的周围时时处处存在着的生活的温情。我们常常会对现状抱怨、会不满,对许多情感逐渐冷漠。或许我们只有在受到某种打击和挫折时,才能真正体察生命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才能感悟到许多过去不曾感悟到的情怀。 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带有自传色彩的散文,是他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遭受了命运残酷的打击之后十五年间对生命的思考所得,他思考的核心就是人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种思考既是他个体对生命的沉思,沉思所得又会带给我们许多心灵的震撼。 二、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响应号召由北京赴陕西务农,在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21岁时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潜心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我与地坛》共七章,课文节选的是其中的第一、二章。 第一章: 前两小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中间三节,写“我”在“失魂落魄”中走进园子百无聊赖,却又无所事事。最后两节,写“我”冷静下来,专心致志地想到死和生:死是容易的,但关键是怎样活的问题。园子中的一切在撞击着我的心灵与情感,并从中找寻到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章: 着重写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母亲给“我”以生存的启发,使“我”懂得怎样生活。第一节为过渡段。第二至三节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韧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四至第九节写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十节结束回忆。 四、阅读品味第一部分 1.“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相似的经历,因而让作者感到“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明确:我是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生命的沧桑 地坛是在四百年里剥落了繁华显出荒芜——历史的沧桑 他们有着同样的命运。因而地坛能感受到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更重要的是给以他生命的启示。 2.几处描写地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处(3段)历史的印记:破败、荒芜、古旧; 第二处(5段)现实的真实:荒芜但不衰败,在宁静中充满了活力、生气; 第三处(7段)历久弥新的活力:处处是生命的印迹。 总之,古老的园子生命依然顽强,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3.地坛景物描写,折射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散文中情、景,物、我的关系) 明确:史铁生在二十岁青春韶华时下不幸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乎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中史铁生来到地坛。感受到了同病相怜的命运。继而,地坛里处处律动的缤纷的生命世界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给了他活下来的勇气。由此,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徜徉在其中,观察、聆听、感受、思索,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着缠绵不尽的交流和对话。他的生命已经和地坛叠印在一起,达到了物我不分的情境,是地坛重新给予了作者富于人性的鲜活的精神触觉。所以,作者曾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也可以分解: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作者从小说中引来的那些对古园的描写,突出了古园什么特点? 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部分看似写园子,其实也写了人(作者),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为了逃避来到这里,我细细地看着这些小生灵,看着一草一木,我孤独寂寥,没有方向。可是我的心仍在感受,那些生命的涌动,生命的痕迹,仍那么真实地撞击着我细腻而善感的心灵! ※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 生、死、怎样活着,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无奈的答案,而怎样活着,怎样为毫无方向的自己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则是作者长时间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正是有这种思考,才有园子里的一切给他的触动与启迪。这是后文要表现的重点 ※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小结: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蕴含深意的景物,富有诗意的描述,是关于生命的写真与梦想,也是史铁生心魂的歌舞。此段景物描写细致工巧,充满灵气,稍带几分神秘的色彩,人物感情渗透于文字之中,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联想丰富,想象奇特,使景物形象更动人。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 第二课时 五、阅读品味第二部分 1.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5.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 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6.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 理解:①第一则材料:“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叙述与议论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爱的最至切的理解。 ②第二则材料:儿子想着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史铁生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③第三则材料:从清晨到白昼、傍晚直到黑暗,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件事: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来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再来找我吗?“我”懂得了母亲那份毫不张扬的爱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地坛的景色与为人之子的情愫交织在一起,魂牵梦绕,痛彻心肺。 ④第四则材料: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强与羞涩?再想想母亲因为视力不好,而“端着眼镜”在如此大的园子里找我,不禁让我们滑然泪下。假如此时母亲正在寻找,作者定会大声地喊:“我在这里!”然而母亲已离我远去,痛悔之情无以复加。 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苦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 六、总结 学完了两部分,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能够看出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所以,《我与地坛》整部作品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 七、扩展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八、作业 阅读《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写一篇读后感。 联系自己,说说读了《我与地坛》后对母爱的感受。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