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12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阿 房 宫 赋

[唐]杜牧

【教学目标】

1、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2、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3、了解作者杜牧和“赋”的文章体裁特点,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之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4、识记和理解“毕、兀、构、缦、霁、杳、逦迤、负、庾、举、族、念、哀”等文言词语,了解文中词语活用的现象和文言句式,归纳“焉、而、夫”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赋体“铺采摛文”的特点,学习文章的语言风格。

2、学习在铺叙基础上引发议论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加深理解文句疑难,不断培养语感)。

2、文本研习——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拨结合。(学生自查工具书,参考注释,翻译课文;教师就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如字、词、句的解释;作者借古讽今,阐述天下兴亡的道理等。)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又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再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贾谊写了《过秦论》。其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针对汉初的情况,主张施行仁政。同样地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

3、杜牧诗歌:(1)《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2)《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二、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西安人)。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中进士,授弘文馆校郎。后在地方军府任幕僚多年。开成四年(839)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司勋员外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为“杜樊川”。

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清人冯浩撰有《樊川诗集注》。

三、“赋”体常识: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四、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五、解题:

“阿房宫”的“呵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湎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六、自读指导:

第一步:反复研读“体物”部分,即课文1、2两段。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求多下功夫,并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步:比较细致地研读课文的“写志”部分,即3、4两段,弄清它与前一部分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步:通读全文,对文体特征、表现手法、思想内容进行拓展。

[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第三遍,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骈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七、文本研习:

1、前两段分别从哪一方面描写阿房宫?两方面又各从哪些方面铺陈夸饰?目的是什么?从思路看,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两段分别写宫殿建筑、宫内生活两个方面。写宫殿建筑,所铺陈夸饰的一些方面,是要极力写出亡秦统治者所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壮伟,楼阁廊檐的精妙密集,长桥复道的美丽冥迷,歌台舞榭的繁多美盛,而这一切,是不惜倾“六王”的财富,“四海”的人力、物力来兴建的,可见他们“纷奢”到了什么程度。写宫内生活,主要写宫人,所铺陈夸饰的,是要突出她们来源之众广,生活之空虚,命运之悲惨,来反映秦皇荒淫的罪恶到了什么程度;这两段属于“体物”部分,是后面议论部分的基础,它的作用,是为秦皇荒淫奢靡自取灭亡这一中心思想的揭示预作铺垫,给读者以充分、具体、形象的感受。

2、以第二段为例,分析写作的特点(包括铺陈夸张的手法,骈散结合的句法,比喻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语句押韵的情况),谈谈这些特点的表达效果。

明确:这一段是全文中写得最精彩,最能典型地反映初期“文赋”特色的一段文字。从内容上看,作者从“宫人”方面对秦皇荒淫奢靡进行了充分的铺陈夸张的描绘。这种铺陈夸张的手法,表现在句法上,是基本上采用了骈文的四言句式(骈文主要是交替使用四言、六言两种句式),但又不像骈文那样讲究严格的对仗,句与句间只有跳跃性,而是具有散文的意脉,一气贯通,文意鲜明,有时又参用纯散文句法,如虚词“也”、“焉”的运用和用少量长句来收束铺陈,加上灵活的用韵、换韵,这就使语句既具骈文的铿锵音调,又使句式长短错落有致,具有散文灵动多变的特点。表现在修辞上,不但用语凝练,而且灵活,综合地运用了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特别是用“明星”来比喻妆镜的繁、多,用“绿云”来比喻头发的美感,用“烟横雾斜”来喻指香烟的浓郁,不但奇特新颖,而且能给人以充分的美感。由于具有上述句法、修辞、押辞、押韵等方面灵活运用的特色,全段文字虽极力铺陈,却不显得枯燥;虽极力夸饰,却不显得浮靡,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反复诵读,就会体会到作者运笔行文的美妙。

3、第3段是怎样紧承上两段的?句法和表现手法有何异同?

明确:第3段紧承上两段的铺叙,转入对秦亡教训的议论,并领起后文一叹再叹的笔调。这一段,同前两段一样,也运用了骈文的四言句法,采用了铺陈、夸张,排比的手法,但散文的笔法更多,散文的气脉更足,“文赋”的特点更为鲜明。

4、第3、4两段议论分别侧重哪一方面?两段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第3段侧重于揭示秦皇的荒淫、奢靡和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导致农民起义,阿房宫毁灭;第4段侧重揭示秦与六国自取灭亡的教训,讽劝“后人”要引为鉴戒。后一段是对前一段的拓展、推论。

5、第3、4两段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写法不同?

明确:第3段的表现手法是夹叙夹议,重点仍在铺叙,但以议论为框架、脉络;第4段则纯为演绎、推断。两段之间,前一段是后一段的铺垫,不采用铺陈的方法淋漓尽致揭露就缺乏力量;后一段,道理已明,再写就成赘疣,话说得越精要,越能引人思索、慨叹。

6、课文的末句用了四个“后人”,分别指出每个“后人”都说的是什么人,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第1、2、4个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统治者,第3个指唐以后的人。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

7、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与《过秦论》、《六国论》比较,三篇有何共同特点,各篇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阿房宫营建的极尽豪华,宫内生活的荒淫奢靡,对人民残酷压榨的铺陈描绘,揭示秦皇的自取灭亡,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三篇的共同特点是,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规劝当朝要引为鉴戒。

各篇立论的独创性是:①贾谊论秦亡,在历史上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攻取天下,当然需用暴力,但如果守住天下也全凭暴力,把人民当敌人对待,那就使自己处于人民的汪洋大海中的“独矢”境地,那覆亡是指日可待的。这议论非常精到深刻,以后历代的兴亡,都证明了贾谊的卓识远见。②苏洵《六国论》立论的独创性,表现在作者没有像旧时代许多作家那样,总是从鞭挞强秦暴行的角度立论,而是第一次从“六国破灭”的内部因素的角度来立论,对内部因素的分析又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诸方面,而且处处显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③《阿房宫赋》是一篇“赋”,但议论的成分就占了一半,可以说是用赋体的形式来写论文,这写法本身就具独创性;其次,它的独创性还表现在作者是选择一个具体、形象的事物作为立论的角度,把阿房宫作为秦皇骄奢淫逸的象征,作为秦皇压榨人民的见证,作为秦王朝覆灭的标志,这种立论方式更是独具特色的。

八、写作特色:

1、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九、词语整理:

(一)正音:

蜀山兀(wù)            缦(màn)回           不霁(jì)何虹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              焚椒(jiāo)兰辘辘(lù)远听          杳(yǎo)不知         尽态极妍(yán)剽(piāo)掠其人        鼎铛(chēng)玉石     弃掷逦迤(lǐ yǐ)取之尽锱铢(zī 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yǔ)之粟粒直栏横槛(jiàn)        管弦呕哑(ǒu yǎ)     参差(cēn cī)

(二)一词多义:

1、“一”:(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数词)

(2)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3)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一体、整体)(整齐划一)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

(6)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乃、竟)(一寒如此)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何”:多么)

(8)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初次,才)(一见如故)

(9)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

2、“爱”:(1)秦爱纷奢,人亦爱其家(喜爱)(爱不释手)(爱屋及乌)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怜惜)

(3)吴广素爱人(爱护、关心)

(4)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舍不得,不愿意放弃,吝惜)

3、“取”:(1)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2)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拿来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出,提取)

(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攻下)(取而代之)

(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

(6)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着”)

(7)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采用,采取)

(8)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选取、选择)(以貌取人)

4、“族”:(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同姓的亲属,家族)

(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种类,类)

(4)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筋骨聚结之处)

(5)族疱月更刀(众,普通,一般)

(6)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家族)

5、“毕”:(1)六王毕,四海一(了结,灭亡)

(2)吾与汝毕力平险(尽)

(3)毕礼而归之(使……完毕)

(4)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具(完毕)

(5)众妙毕备(尽、全、都)(原形毕露)

(6)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完毕,结束)(毕其功于一役)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毕竟”,终究、到底)6、“幸”:(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某处,得到宠幸)

(2)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幸运)

(3)今事有急,故幸未告良(特地)

(4)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希望)

(5)下至家人,幸皆无恙(侥幸,幸亏)7、“举”:(1)戍卒叫,函谷举(被攻占)

(2)杀人如不能举(全,尽)(举世无双)

(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4)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拉起,张起)

(6)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举行,发动)

(7)举类迩而见义远(提出,举出)(举一反三)

(8)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推举,选拔)(举贤荐能)

(9)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拿)(举棋不定)

(10)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行动,举动)(言谈举止)

(11)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所有的)

(1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实行,推行)8、“流”:(1)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水流)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流动)(细水长流)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水流)(源远流长)(投鞭断流)

(4)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流放)

(5)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流派,类)

(6)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液体流动)(头破血流)

(7)始有流落天涯之叹(漂泊,流浪)(颠沛流离)

(三)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四)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聚敛的金银;今:筹划并管理)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可爱”——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五)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十、课外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骊山作       杜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分别从贾谊的《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 的句子:

明确:(1)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

明确: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2、完成《学习与评价》上的相关练习。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