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听听那冷雨 设计指导思想 这是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文本,要求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呈现,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探寻美——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便确定为:了解意境的特点,整体感知内容和体验散文的意境美 围绕重点段落,探讨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学生体验的方式主要是听和读。朗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这篇文章虽然是从原文中节选的,内容仍然很丰富,围绕“雨”,写到大陆、美国、台湾,除了写“听雨”,还从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角度写。正常教学应该安排两课时,公开课只有一课时又要求体现文章教学的完整性,所以采用了“资料链接”的形式,把相关的背景材料事先发给学生预习,课堂重点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美,而且截取文本中的最精彩的三个段落,以第5自然段的鉴赏为例,以点带面,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意境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2、能概括提炼鉴赏散文意境之美的方法。 3、能够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意境的构成和特点。 2、用朗读创造性地表现文章的意境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投影Flash动画——南方春雨图,创设情景,深情导入: 1974年,春寒料峭的台北,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有一位诗人,穿行在厦门街的长巷短巷,潇潇的冷雨打在伞上,也滴落在他心里。听听那冷雨,迸溅出了半生飘泊的感怀,更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绵绵乡愁。这就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意境。 1、今天我们一起鉴赏这篇文章的节选部分。预习了全文,你们觉得题目中的“冷”是否准确,能否换成“寒”“苦”等?请结合全文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本文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而“寒”只能形容冬雨,所以,用“寒”不恰当。用“苦”也不恰当,因为“苦”,指愁苦、痛苦,更多地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而“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 2、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一个“冷”字把迷蒙凄冷的雨景与作者淡淡的离愁融为一体,构成了特殊的艺术境界,这就叫“意境”。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它就如同一幅画面,既有景,又融入了情,意蕴丰富,能激发人想象和联想。 那么读完全文,你觉得文章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苍凉凄迷的意境,清冷凄楚的氛围。 3、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鉴赏散文“听雨”部分的意境之美。 三、学习文章“听雨”部分,围绕重点段落,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一)鉴赏第5段。 1、“听雨”的描写主要集中在5—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5节。要求准确、流畅,体现文章的神韵。 指导学生评议朗读。 2、意境之美是可以通过美读表现出来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句子丰富的意蕴,再通过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比如“大陆上的秋天”一句,既有景又有情,意蕴丰富。“疏雨滴梧桐”两句是写景,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又怎么通过朗读体现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化用了古典诗词,景色凄美。可以抓住关键的字词。 (2)怎么读出景色的凄美呢?请学生朗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读“滴”、“打”,声音可放低、停顿稍长些。因为突出从“听雨”的角度写;停顿稍长,可以引发人联想、想象。可见,意境美要靠想象去感悟的。 (3)“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组近义词写听雨的感觉,怎么读?为什么?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声音渐次低落,语速逐渐缓慢。品读语言,读出蕴藉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意境之美。 (4)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揣摩一下它的内蕴和朗读的方法,同桌可以切磋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比如:“一打少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等语句。具体怎么处理?(提醒:尤其要突出哪几个词的处理?) △三个“打”,停顿的时间可渐次增加。语速逐渐减慢,“江阔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能突出这种情感,并引发人联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蕴。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称之为鬼雨。 △这几句语言表达上有共同的特点,化用古典诗文。它是用丰富的意象突出了景的凄美,营造古典的意境美。 3、教师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该段的意境之美。 明确教师的朗读处理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尝试。 4、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评议。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第5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鉴赏意境美的哪些方法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等)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二)鉴赏第9—10段 1、参看文章后面的资料,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鉴赏9、10节,选择一段从一个角度鉴赏意境之美,并且揣摩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鉴赏。教师适当点拨。 △第9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突出雨的质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10段,运用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在联想中感知意境的迷蒙凄凉。 △长长的不加标点的句子,让我们体会到绵绵不绝的乡愁。 3、如何读出第9段所表现的雨的质感?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该段叠字较多。叠字,绘声,绘形,绘态,把过耳即逝的雨声、形态逼真地再现了出来。朗读突出叠字,能让人更好地感知雨的质感。应注意读出节奏,重读或轻读。整段语速稍快些。 4、怎么朗读第10段?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要注意长句子的节奏、停顿。“回忆江南的雨┅┅”连绵不断,一气呵成。体现了语言的密度、弹性。 5、男女生配合朗读。男生读第9段,女生读第10段。 6、教师总结 在这里我们充分体验到了汉语的魅力,余光中先生曾说过:“我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他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正是这种感性丰富的语言,体现了现代散文的意境美。 如果说,第5-7段,把读者引进了古典的情境,那么读完了第9、10段,我们仿佛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本文融会了古典和现代的意境美,让我们充分领略了他的深厚的学养,生命的激情。 四、总结 1、作者听的是冷雨,胸中涌动的却是对故土和人生的感怀。从大陆写到台湾,从历史写到现实,用冷雨串联,把二十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把我们带入到苍凉凄迷的意境之中。让我们在诵读中再现意境美,结束这一节课。 2、学生配乐朗读第12节。 《听听那冷雨》预习资料 【资料链接一】 余光中生平及其创作 余光中,当代台湾诗人与散文家。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度过了近八年的学习生活,十七岁才回到南京继续求学。1948年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时开始发表新诗。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时,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资料链接二】 2003年度散文家颁奖词 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他在二○○三年度出版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纹》,虽然只是他散文篇章中的一小部分,但已充分展示出他的散文个性。他从容的气度、深厚的学养,作为散文的坚实根基,在他晚年的写作中更是成了质朴的真理。再联想起他那著名的文化乡愁,中国想象,在他身上,我们俨然看到了一个文化大家的风范和气象。 【资料链接三】 《剪掉散文的辫子》(节选) 余光中 比较注意中国现代文学运动的读者,当会发现,近数年来又出现了第四种散文——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一种新散文。在此我们且援现代诗之例,称之为现代散文。 所谓“弹性”,是指这种散文对于各种文体各种语气能够兼容并包融和无间的高度适应能力。文体和语气愈变化多姿,散文的弹性当然愈大;弹性愈大,则发展的可能性愈大,不致于迅趋僵化。现代散文当然以现代人的口语为节奏的基础。但是,只要不是洋学者生涩的翻译腔,它可以斟酌采用一些欧化的句法,使句法活泼些,新颖些;只要不是国学者迂腐的语录体,它也不妨容纳一些文言的句法,使句法简洁些,浑成些。有时候,在美学的范围内,选用一些音调悦耳表情十足的方言或俚语,反衬在常用的文字背景上,只有更显得生动而突出。 所谓“密度”,是指这种散文在一定的篇幅中(或一定的字数内)满足读者对于美感要求的分量;分量愈重,当然密度愈大。一般的散文作者,或因懒惰,或因平庸,往往不能维持足够的密度。这种稀稀松松汤汤水水的散文,读了半天,既无奇句,又无新意,完全不能满足我们的美感,只能算是有声的呼吸罢了。然而在平庸的心灵之间,这种贫嘴被认为“流畅”。事实上,那是一泻千里,既无涟漪,亦无回澜的单调而已。这样的贫嘴,在许多流水帐的游记和瞎三话四的书评里,最为流行。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之中,必定左右逢源,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 所谓“质料”,更是一般散文作者从不考虑的因素。它是指构成全篇散文的个别的字或词的品质。这种品质几乎在先天上就决定了一篇散文的趣味甚至境界的高低。譬如岩石,有的是高贵的大理石,有的是普通的砂石,优劣立判。同样写一双眼睛,有的作家说“她的瞳中溢出一颗哀怨”,有的作家说“她的秋波暗弹一滴珠泪”。意思差不多,但是文字的触觉有细腻和粗俗之分。一件制成品,无论做工多细,如果质地低劣,总不值钱。对于文字特别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字汇;他的衣服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资料链接四】 虞美人 • 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骤雨打新荷 (金)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清平乐 (宋)晏几道 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犹恨春心难寄。 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