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9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理解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注意课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和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文章中流露出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荷花图片,右为古典诗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师: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骚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多媒体展示图片(月下荷塘图) 师: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大片的荷塘,你们会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它呢? 学生:(略) 老师找出学生语言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有的语言朴实,有的语言瑰丽。但对于荷花的赞美却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现在就请大家看一段话,欣赏一下别人是怎样描写这一片荷塘的。(在“月下荷塘”图片右边出现《荷瑭月色》第四小节的前三句话“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请同学齐读这段文字。 师:这段描写荷塘、荷花的文字如诗如画,传神精妙,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同学们,关于朱自清你们知道一些什么呢? 生:略(根据预习情况各抒己见)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主要作品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政游杂记》。著名的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师:在初中我们曾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浓浓的深情。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品味他写景抒情散文的妙处,探讨一下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多媒体展示图片(上为题目“荷塘月色”,下:景——情) 二、初读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在过程中要求: (1)在重要词语下面做上标记。(词语放在第二课时默写) (2)在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一、再读课文,品位文章第4、5、6小节语言 师:听过录音,我们不难发现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小节? 生:4、5、6小节(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4、5小节) 师:同学们对4、5小节意见一致,第6小节是否写荷塘和月色呢?先留下悬念,接下来我们看看4、5两小节作者是怎样对荷塘和月色设色着墨的。 (一)、第4小节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小节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从中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多媒体展示图片(左为图片,中为“月下荷塘”,右为文本)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文本显示如下,请学生完成A、B部分) A景 B特点 C修辞 荷叶 —— 圆形舒展 —— 比喻 荷花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 比喻、拟人 荷叶 —— 若有若无、轻淡飘渺 —— 比喻、通感 荷波 —— 凝碧 —— 拟人、词语的移用 [在学生分析的特点时必然波及到修辞,可对这段中修辞进行分析总结,多媒体显示C部分] 师:刚才听到有的同学在小声议论,清香是嗅觉方面的,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清香怎么能比作歌声呢? 其实这就是修辞的一种——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巧妙地传递感情。 通过对第4小节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在散文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修辞手法的运是举足轻重的。它能使写景状物更加生动形象鲜明。 1、 师:刚才是从修辞中品位了这段语言的精妙。你们能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这段景物描写呢? [方式: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总结,不求一致] 生:层次感、立体感 生:写景角度有远到近、由上到下、动静结合 生: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层层”“田田”…… 生:…… 多媒体展示(上:层次 中:角度 下:音节) 师:这时候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这见智,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但合起来却有无穷的魅力。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我们却能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景致。朱自清不愧是散文大家。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口语表达或写作中能借鉴一下,尝试多角度的表达。 (二)第5小节 1、齐读课文第5小节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学生:荷塘月色 3、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学生可能认为有些句子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是比喻句,这时老师要进行解释] 师:比喻的好处刚才在第4小节中就讲过了,其实在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多媒体展示(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 显示内容: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三)第6小节 1.学生在下面自由朗读第六小节。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这堂课一开始对第六小节的归属问题就有争议,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小节写到了月色,一部分认为不然,形成两派意见。现在就请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甲方:我们认为这一小节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乙方:虽然这一小节写了许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如果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分辨得出”这一句。设想如果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肯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老师总结:刚才双方都踊跃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且能自圆其说。现在老师把你们的观点合在一起总结一下就是: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书写月。 再回头浏览一下第四小节,其实月下荷塘图也是这一种写法。月色融化在具体的描写中,虽无“月”字却处处有月。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我和大家一起着重品味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领略了荷塘月色的魅力。作者巧妙地 运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形象。本文的遣词用字也非常的准确, 富有诗情画意。 五.作业。 1.生字生词积累到作业本上。 2.按给出的首句子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少于100字。 寒冷的风呼湖叫地吹着…… [随堂练习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幽僻 诅咒 没精打彩 历尽沧桑 B.弥望 斑驳 专心至志 小心翼翼 C.寂莫 缥缈 蓊蓊郁郁 游目骋怀 D.嬉游 坐落 豁然开朗 迥然不同 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脉脉:拟声词,形容水流的声音 宛然:仿佛 倩影:美丽的影子 B.袅娜:轻盈的样子 风致:美的姿态 弥望:满眼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C.妖童媛女: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 尔其:那 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 羽杯:酒杯 D.迁延顾步: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 斑驳:明暗不一 敛裾:提一提衣裳 消受:享受。多用于否定 3、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 A. 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②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③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④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⑤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A.⑤③②①④ B. ①④③②⑤ C. ①④②③⑤ D.⑤②③①④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离村三、四里外有一条小河。 B. 这才叫做“试着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C. 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 D.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比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6.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1) 月光如流水一般: (2) (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 “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的相似点是 。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7.选文第1自然段画横线的三个比喻句各侧重写什么? 8.“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是打个比方,那么“酣眠”在文中指什么?“小睡”又指什么? 9.选文第2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可否如下颠倒?为什么? 斑驳的参差的黑影 稀疏的杨柳的弯弯的倩影 10.“光与影”怎么与“名曲”相通起来? [答案] 1.D(A 没精打采 B 专心致志 C 寂寞) 2.C(A 脉脉: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的样子。B 柔美的样子 D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3.D(通感) 4.A 5.B 6.(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 (2)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胧的状态相似 (3)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通感 7.三个比喻句分别侧重明亮、闪烁、洁白等方面。 8.酣眠指满月的状态。小睡指月亮被淡淡的云笼罩着若明若暗、不能朗照的状态。 9.不可以。第一句“参差”指高高低低,“斑驳”指颜色不均,这是从大处到细处的描写,如果颠倒了,意思也没有多大妨碍,但有一点无序的感觉。而第二句一变,意思就不同了。原句“弯弯”是修饰“杨柳”的;“稀疏”是形容“倩影”的,且与“斑驳”遥相呼应,一个色彩“淡”,一个色彩“浓”,一改就没有原句的神韵。 10.光与影若暗若明,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搓、高低均匀的和谐是相通的。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学生上黑板默写字词。 蓊蓊郁郁 袅娜 渺茫 斑驳 和谐 含情脉脉 酣眠 敛裾 妖童媛女 没精打采 灌木 倩影 霎时 踱步 2.交流学生写的描写性句子,学生和老师共同评价。 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出目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上节课我们一起品位了文中写景状物的句子。 今天这堂课的目标就是在这基础上体会作者表现出来的情思。 1.双环行结构 师:从上节课对语言的品味中,我们感受到月下的荷塘是清新、美丽、朦胧的,而荷塘的月 色则是清淡、柔美的 ,整个景致别有一番韵味。荷塘与月色共同谱写了一曲美的抒情诗。 假 如你身临其境,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生:略。(各抒己见,说出心中的感受) (预设回答:陶醉,喜悦,回归 ) 师:我想朱自清在这样的美景中也得到了心灵的宁静。心静了,笔下的景物也显得如此宁静 安逸。但是,朱自清在观赏荷塘之前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后来得到了宁静之后,这份心态是不是长久的呢? 请大家思考作者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出示多媒体(上:文本 下:两个问题) 学生思考后回答。 第一个问题: 生:朱自清先生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想出来走走的。 一开始他是从不宁静到想寻找 一份宁静,看到荷塘之后得到了一份宁静。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受用这无边的月色。”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朱自清先生说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为什么呢?是他遇上 什么不开心的、烦心的事,还是什么呢?在这里必须要和大家讲讲当时的背景。 出示多媒体(背景) 背景:《荷塘月色》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当时,作者正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教授,住在 华西院。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 清处于彷徨中,摆在他面前的有三条路:参加革命、参加反革命、选择逃避。他最终选择了 “暂时逃避” ,钻进中国古典文学中专门研究国学。他曾经毫不掩饰地把表白自己的思想: “在这三条路中,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然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 才可以故作安心的过日子。于是在 学生中找了个题目。但他毕竟是个爱国的民主者,面对 现实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写道:“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里,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 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什么,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 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摸和生的写照。 师:从背景中我们可以理解朱自清的那种不平静实际是他想超然又想挣扎的矛盾心情。 第二个问题(要求学生从稳重找出一些句子加以阐述。) 生1:我认为他的这份宁静不会长久的,只是片刻的,暂时的。可以从文中第6节的“但热 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看出来。周围的环境是热闹的,一个“但”字反衬出内心的寂 寞。在受了荷塘月色之后,什么也没有。内心失落与空虚起来,心里又不宁静了。 生2:因为荷塘月色并不能真正排造内心不平静, 起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 有趣。可 都是死寂、冷酷、无趣。“ 消受”暗示作者面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作者便 颇不宁静了。 生3:“这令我到 底惦着江南了”到底表示经过这种变化之后最后的情况。这句话表明作者 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无奈。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与前文的“颇不宁静”相照应。 生4:作者最终还是要离开这里回到自己的家中。实际上就是从理想境界回到现实社会。这 是不能逃避的,所以说他原来的心情是不平静的。 通过学生的回答,完成双环型结构示意图。 老师对学生回答作出评价并进行总结。 2.体会“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 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朱自清的另外一篇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绿》的节选部分。 出示多媒体 《 绿》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可爱的,我将拿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渠是很深的,故能有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鲜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扬了。我若能以你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不掬你入口,便是呵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师:这是作者第二次来到温州的梅雨潭,为眼前之景所折服震撼而写下的散文。与《荷塘月色》都是写景抒情之作。思考两篇文章抒情的基调是否一样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不一样。《绿》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明显地体会到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 而《荷塘月色》虽然作者也为眼前之景而感到喜悦。但是在这份喜悦却没有那么明显。因为他的内心带着一份无奈的。眼前之景不能让他彻底的忘却现实生活环境。作者对现实社会否定的不满也不是金钢怒目式地表达出来的,而是掺杂在写景状物之中的。在这篇文章中他的感情绝不是大喜大悲的那种。 师:看得出来同学们很有自己的见解。我们用一些词语来修饰作者的情感应该是 出示多媒体(__的喜悦 ___的哀愁)。请学生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生: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师:很好,在文中有哪些句子暗示了这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生: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师:应当说,这一形象与塘上月色的轻盈、柔美、淡雅是不和谐的,它不是月色图中一个“陋处”, 月光不是一个不协调者,而是作者有意制造这样的意境来表达他的情绪。 丛生的灌木本来就阴森有些怕人。尽管因为有月光 , 但那种可怕的印象却是挥之不去的。 这一形象暗示了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的淡淡的哀愁。且这种 情感笼罩着全文。 一、总结 本文运用手法是多样的 ,有鲜明的比喻,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新颖的通感, 观察细致,描写细腻,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同时作者通过 巧妙地构思,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就,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又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了他的情感。使整篇文章弥漫着“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这是社会生活,时代风云在作者心底留下的痕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一、作业 就《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写一篇短评。不少于4.00字 ⒈下列各组词语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济世 救济 济济一堂 无济于事 B.否定 否则 否极泰来 矢口否认 C.发胶 须发 间不容发 令人发指 D.便饭 便览 便宜行事 大腹便便 ⒉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狼 改弦更张 读书札记 一幅楹联 B.象样 心心相印 竭泽而渔 纵横捭阖 C.通谍 绿荫蔽日 和盘托出 无耻谰言 D.修葺 绵里藏针 别出心裁 焦头烂额 ⒊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__之一。考古发现__,旧石器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__。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 表明 共存 B.发祥地 证明 并存 C. 发源地 证明 并存 D.发祥地 表明 共存 ⒋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珠的气魄,大胆的与外商 签定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⒌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虽然最终结果只是平局,但国安足球队的目的地达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捍卫了榜首的荣誉。 B、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C、近日,我国利用性能最高的超级服务器曙光3000实现了关键的基因组测序和组装分析工作,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D、一个企业如果不考虑盈利,一味地让利,那么这个企业就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消费者得到实惠也是暂时的。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说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 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⒍注音并解词: ⑴ 踞 ( )___ ⑵ 绺 ( )___ ⑶ 倏 ( )___ ⑷ 皱缬( )___ ⑸ 挹 ( )___ ⑹ 明眸( )善睐( )___ ⑺ 掬 ( )___ ⒎选词填空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__着我们;我们开始__她那离合的神光了。__草,__乱石,小心__下去,又__过了一个石穹门,便__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到了 揪着 鞠躬 招引 攀着 追捉 探身) ⒏将下列比喻句分别填入文中空白处,然后分别说明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⑴ 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⑵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⑶ 象少妇拖着的裙幅。 ⑷ 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那醉人的绿呀!___,满是奇异的绿呀。……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___;她滑滑的明亮着,___;她不杂些儿尘滓,___,只清清的一色——但我却看不透她! ⒐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的是梅雨潭四周的景色和潭名的由来。作者是从哪几个立足点来写的?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⒑对比阅读《荷塘月色》与《绿》,谈谈两文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 ⒈C ⒉D ⒊B ⒋A ⒌C ⒍⑴jù:蹲。 ⑵liǔ:许多根细丝状的东西顺着聚在一起。 ⑶shū:极快的,忽然。 ⑷zhòu xié:潭水泛起皱纹,好象有花纹的丝织品皱折着。 ⑸yì:舀,把液体盛出来。 ⑹móu lài:明亮眼珠善于左右顾盼。 ⑺jū:两手捧。 ⒎招引,追捉,揪着,攀着,探身,鞠躬,到了 ⒏⑷⑶⑴⑵ 比喻句的作用 ⑴“仿佛……荷叶铺着”与下文的“满是”相应,写出绿的广阔和平坦。 ⑵“象少女拖着的裙幅”,写出它的优美和活泼。 ⑶“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写它的明亮柔软娇嫩。 ⑷“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写出它的洁净、温润和高雅。 这些比喻句不仅用得准确、贴切,而且传情传神,表达了作者对绿的无比热爱。 ⒐两个立足点,先写在“山边”所见,在写在“梅雨亭”所见。在“山边”勾画出梅雨潭的概貌;在梅雨亭边所见景物的顺序是:下面是梅雨潭;三面是山,象半个环儿拥着;上面是微微的云在流动;岩面与草丛透着绿意;最后重点着墨梅雨瀑,先写声,再到整体,再写飞花——点明梅雨潭的得名。 ⒑《荷塘月色》以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别有神韵的图画。含蓄委婉地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百般无奈的情绪以及设法排遣忧愁的强烈愿望。 《绿》的作者对绿的惊诧、赞美之情为线索,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绿”的奇异,“绿”的可爱,“绿”的醉人。全文格调清朗,节奏明快,沸腾着灼人的激情,倾注着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