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教案8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亡人逸事》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鉴赏文章语浅情深的细节美和人物的性格美。 

2、能力目标:借鉴细节描写进行写作训练。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亡妻的一片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细节描写这一手法的分析与运用。 

难点:在“不太感伤的断片”中,理解作者对亡人的愧疚与自责及深挚的、极度的思念之情。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细节描写及其妙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语: 

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苏轼何等豪放洒脱,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苏轼也有其婉约的一面,譬如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的悼念之情。从这首词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那仿佛要穿越时光找回从前的双眼,苍老的目光里满是岁月积淀的深情。这种深情,我们的现代作家孙犁也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悼念亡妻的作品《亡人逸事》。 

二、[投影教学目标及作者简介] 

三、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并用4——6个字给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天作之合:从“天作之合”的婚姻说起,回忆了作者与妻子是怎么结婚的。 

初次见面:着重写了自己和妻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勤劳持家:写妻子如何从一个娇惯女儿变成一个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 

临终痛别:写了作者对妻子的愧疚并回忆妻子临终前的情景。 

四、讨论分析。 

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亡人”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贤妻良母 

2、作者用那些“逸事”体现了亡妻的这一美德? 

明确:细节1:她点头笑着说:“真不假,什么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一如既往的温柔和内心的幸福感,以及她对婚姻的满意。 

细节2:“盯”“跳”“走”“钻”——腼腆害羞 

细节3:她严肃地说:“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我不能这样跟着你走。”——礼教观念很重,又非常质朴。 

细节4:我从外面回来,看到她两个大拇指,都因为推机杼,顶得变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非常辛劳 

细节5:每逢孩子发烧,她总是整夜抱着,来回在炕下走。——关爱孩子 

细节6: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易于满足 

3、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作者对亡妻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五、能力迁移 

阅读文后“活动体验”的细节描写,说说什么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用于刻画人物,或点化肖像,或描摹神态,或描写动作,细致描写人物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个细小环节或举动,具有传神写照的艺术效果。 

2、如何写好细节:(1)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    (2)符合人物的个性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3、布置作业:运用细节描写手法,写一个片段,表现出你所熟悉的一个人曾带给你的真情与感动。 

附:板书 

亡人逸事 

孙犁 

亡人:贤妻良母 

(细节)↑(真情) 

“我”:怀念、感激、自责、歉疚

报纸的故事

孙犁

一九三五年的春季,我失业家居。在外面读书看报惯了,忽然想订一份报纸看看。这在当时确实近于一种幻想,因为我的村庄,非常小又非常偏僻,文化教育也很落后。例如村里虽然有一所小学校,历来就没有想到订一份报纸。村公所就更谈不上了。而且,我想要订的还不是一种小报,是想要订一份大报,当时有名的《大公报》。这种报纸,我们的县城,是否有人订阅,我不敢断言,但我敢说,我们这个区,即子文镇上是没人订阅过的。 

  我在北京住过,在保定学习过,都是看的《大公报》。现在我失业了,住在一个小村庄,我还想看这份报纸。我认为这是一份严肃的报纸,是一些有学问的,有事业心的,有责任感的人,编辑的报纸。至于当时也是北方出版的报纸,例如《益世报》、《庸报》,都是不学无术的失意政客们办的,我是不屑一顾的。 

  我认为《大公报》上的文章好。它的社论是有名的,我在中学时,老师经常选来给我们当课文讲。通讯也好,有长江等人写的地方通讯,还有赵望云的风俗画。最吸引我的还是它的副刊,它有一个文艺副刊,是沈从文编辑的,经常登载青年作家的小说和散文。还有小公园,还有艺术副刊。 

  说实在的,我是想在失业之时,给《大公报》投投稿,而投了稿子去,又看不到报纸,这是使人苦恼的。因此,我异想天开地想订一份《大公报》。 

  我首先,把这个意图和我结婚不久的妻子说了说。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实录: 

  “我想订份报纸。” 

  “订那个干什么?” 

  “我在家里闲着很闷,想看看报。” 

  “你去订吧。” 

  “我没有钱。” 

  “要多少钱?” 

  “订一月,要三块钱。” 

  “啊!” 

  “你能不能借给我三块钱?” 

  “你花钱应该向咱爹去要,我哪里来的钱?” 

  谈话就这样中断了。这很难说是愉快,还是不愉快,但是我不能再往下说了。因为我的自尊心,确实受了一点损伤。 

  是啊,我失业在家里呆着,这证明书就是已经白念了。白念了,就安心在家里种地过日子吧,还要订报。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我哪里来的钱?”这对于作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我,确实是千钧之重的责难之词! 

  其实,我知道她还是有些钱的,作个最保守的估计,她可能有十五元钱。当然她这十五元钱,也是来之不易的。是在我们结婚的大喜之日,她的“拜钱”。每个长辈,赏给她一元钱,或者几毛钱,她都要拜三拜,叩三叩。你计算一下,十五元钱,她一共要起来跪下,跪下起来多少次啊。 

  她把这些钱,包在一个红布小包里,放在立柜顶上的陪嫁大箱里,箱子落了锁。每年春节闲暇的时候,她就取出来,在手里数一数,然后再包好放进去。 

  在妻子面前碰了钉子,我只好硬着头皮去向父亲要,父亲沉吟了一下说: 

  “订一份《小实报》不行吗?” 

  我对书籍、报章,欣赏的起点很高,向来是取法乎上的。 

  《小实报》是北平出版的一种低级市民小报,属于我不屑一顾之类。我没有说话,就退出来了。

  父亲还是爱子心切,晚上看见我,就说: 

  “愿意订就订一个月看看吧,集晌多粜一斗麦子也就是了。长了可订不起。” 

  在镇上集日那天,父亲给了我三块钱,我转手交给邮政代办所,汇到天津去。同时还寄去两篇稿子。我原以为报纸也像取信一样,要走三里路来自取的,过了不久,居然有一个专人,骑着自行车来给我送报了,这三块钱花得真是气派。 

  他每隔三天,就骑着车子,从县城来到这个小村,然后又通过弯弯曲曲的,两旁都是黄土围墙的小胡同,送到我家那个堆满柴草农具的小院,把报纸交到我的手里。上下打量我两眼,就转身骑上车走了。 

  我坐在柴草上,读着报纸。先读社论,然后是通讯、地方版、国际版、副刊,甚至广告、行情,都一字不漏地读过以后,才珍重地把报纸叠好,放到屋里去。 

  我的妻子,好像是因为没有借给我钱,有些过意不去,对于报纸一事,从来也不闻不问。只有一次,带着略有嘲弄的神情,问道: 

  “有了吗?” 

  “有了什么?” 

  “你写的那个。” 

  “还没有。”我说。其实我知道,她从心里是断定不会有的。 

  直到一个月的报纸看完,我的稿子也没有登出来,证实了她的想法。 

  这一年夏天雨水大,我们住的屋子,结婚时裱糊过的顶棚、壁纸,都脱落了。别人家,都是到集上去买旧报纸,重新糊一下。那时日本侵略中国,无微不至,他们的旧报,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都倾销到这偏僻的乡村来了。妻子和我商议,我们是不是也把屋子糊一下,就用我那些报纸,她说: 

  “你已经看过好多遍了,老看还有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省下块数来钱,你订报的钱,也算没有白花。” 

  我听她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就开始裱糊房屋了,因为这是我们的幸福的窝巢呀。妻刷浆糊我糊墙。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有社论和副刊的一面,糊在外面,把广告部分糊在顶棚上。 

  这样,在天气晴朗,或是下雨刮风不能出门的日子里,我就可以脱去鞋子,上到炕上,或仰或卧,或立或坐,重新阅读我所喜爱的文章了。 

                        1982年2月9日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