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古诗意境和表现手法的鉴赏(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作品赏析 手机版 | ||||
谈谈古诗意境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苏秋荣 赵孝云 古诗鉴赏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面对一首诗,同学们往往有无从下笔的感觉。根据我们的实践,若从意境、表现手法方面切入,鉴赏可比较顺利地展开。 一、关于意境的鉴赏 “意”指作者的感情,“境”指作者所创设的图景,主要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感情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幽清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开阔苍凉等。 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 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 繁复一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鉴赏可分三步进行:1.读懂诗,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概括诗中的画面,回答“诗歌写了什么”。2.归纳诗中意境。(可参选上述四组概念)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如: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问:此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诗歌写了什么”:此诗描写了深秋月夜的景象。夜深了,凉气阵阵袭人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夜越来越凉,露水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滴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萤火虫闪着点点微光,竹林外水边栖宿的鸟儿互相呼唤着。什么事都被战乱葬送了,清冷的秋夜就这样在我徒然的悲哀中过去了。(第1步完成) 答:这是一幅幽清冷寂的深秋月夜图,(第2步完成)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感慨和忧愤。(第3步完成) 又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渡。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问:此诗写景有何特点?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在完成了第1步后,可这样作答:此诗写景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特点。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具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全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和对友人的情谊。 二、表现手法的鉴赏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可从两方面把握:1.从整体上把握。从整体上看,一古诗一般是先叙事或写景,后怀人或抒情、言志。了解了这一特点,就可先弄清诗歌写了什么事,绘了什么景,然后把握诗歌表现了什么主旨。2.从局部上把握,即从具体的词语、诗句上把握。诗人在词语、诗句的选用上,常采用修辞、描写、抒情等手法。 应答这类提问,可分两步进行:指出表现手法,回答“如何写”。2.指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问:这首诗描写了失群孤雁唤、追赶雁群的情形,其形可怜,其志可嘉。试以颔联和尾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颔联用了反衬、设问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遥远,突出了孤雁的执著和勇敢。“孤雁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四望茫茫,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孤雁,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追求。全诗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感慨,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 又如: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问:此诗写秋风抓住了哪些特点?用了什么手法?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情趣? 答:这首诗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把风写成了一位独具性灵,慷慨无私,普惠万众的大恩大德者。本诗寄寓了诗人平等的政治理想和乐为人施的人生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意境”和“表现手法”在有的诗中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这类诗的鉴赏,须从两个方面把握。 (此文刊发在江汉大学《学语文报》2005年4月25日第2版) 相关链接:作品赏析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