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真的过分刻薄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杂文参考 → 教师随笔 手机版 | ||||
http://view.QQ.com 2006年10月18日16:29 人民网 本不想现在就来谈鲁迅,因为他不是轻易能读得懂的。虽仰慕多年,却不敢轻易发言。但在博客上看到一个匿名用户的无知妄言,才发现有些人是多么的无知。我觉得我也有写些东西的必要了,不为鲁迅,只为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的中国,以及我所寄予无限后望的同胞们! 那位匿名的网友说道,“鲁迅是中国极端心理盛行、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鲁迅走下“神坛”后并没有毛泽东说的那么伟大和优点。鲁迅过分刻薄,把文人相轻的传统劣根性与政治极端思维相结合,当时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的人,今天看来都是当时的才子,他们与鲁迅恩怨复杂,绝非单纯政治观点,或许有学术才华之争。“鲁迅思维”是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叫“打落水狗”)的基础。受“左”的危害、吃整人与被整的中国人啊,在鲁迅神坛前多些理性与清醒吧!” 首先,说“鲁迅是中国极端心理盛行、阶级斗争为纲时代的产物”,就是无稽之谈。稍稍明白历史的就知道,鲁迅逝于1936年,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提法,最早见于1964年9月中央为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所制定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即“后十条”)中,再往前推,至多到1957年。真不知这位网友是何用心。其实这位网友本人后来的说的话(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又可以说是自打了嘴巴 。 其次,说“鲁迅过分刻薄,把文人相轻的传统劣根性与政治极端思维相结合”,则是不懂历史的又一明证。我推荐这位网友,不妨看看《鲁迅全集》,真是没时间,看看王晓明的《鲁迅传》也可以,最好把鲁迅的关于“文人相轻”的文章好好研读研读,最重要的要研究当时的背景。说别人刻薄,自己要首先厚道一些,别急乎乎的拿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赶快来献导丑,献丑事小,误导了读者,又是谁之过? 第三,说“鲁迅思维”是后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抓辫子、打棍子、扣帽子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叫“打落水狗”)的基础”,更是给鲁迅扣足了帽子。“基础”是什么概念?要说鲁迅是被利用了,我看还说得过去。然而,当时,鲁迅早已不在人世了,他虽然不愿成为傀儡被人利用,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尽管鲁迅曾在生前写过下面的文字:“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 最后,还是抄些鲁迅先生的文字,让世人去评说吧! 1、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致赖少麟》一九三五年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说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随感录四十一》一九一八年 3、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甚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4、看罢,他们是战胜军国主义的,他们的评论家还是自己责备自己,有许多不满。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 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随感录六十一》一九一九年 5、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中国语文的新生》一九三四年 6、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六年 7、中国人自己诚然不善于战争,却并没有诅咒战争;自己诚然不愿出战,却并未同情于不愿出战的他人;虽然想到自己,却没有想到他人的自己。《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一九一九年 8、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一九三三年 9、我总觉得洋鬼子比中国人文明,货只管排,而那品性却很有可学的地方,这种敢于指摘自己国度的错误的,中国人就很少。」《两地书之廿九》一九二五年 10、我先前的攻击社会,其实也是无聊的。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我之得以偷生者,因为他们大多数不识字,不知道,并且我的话也无效力,如一箭之入大海。否则,几条杂感,就可以送命的。民众的惩罚之心,并不下于学者和军阀。《答有恒先生》一九二七年 11、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即恐惧颤抖),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艨窗羊,仿佛颇为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也就忘沉恕!赌壤走后怎样》一九二六年 12、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3、只要从来如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随感录三十九》一九一九年 14、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忽然想到.七》一九二五年 15、中国人不但“不以戎首”、“不为祸始”,甚至于“不为福先”。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既然不敢径取,就只好用阴谋和手段。以此,人们也就日见其卑怯了,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所以虽以是一大堆群众,略见危机,便“纷纷作鸟兽散”了。《这个与那个》一九二六年 16、中国人原是喜欢“抢先”的人民,上落电车,买火车票,寄挂号信,都愿意是一到便是第一个。《为翻译辩护》一九三三年 17、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空谈》一九二六年 18、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们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随感录廿五》一九一八年 19、中国人有一种矛盾思想,即是:要子孙生存,而自己也想活得长久,永远不死;及至知道没法可想,非死不可了,却希望自己的尸身永远不腐烂。《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20、愈是无聊赖,没出色的脚色,愈想长寿,想不朽,愈喜欢多照自己的照片,愈要占据别人的心,愈善于摆臭架子。《古书与白话》一九二六年 21、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把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把东西偷完。《谈所谓「大内档案」》一九二七年 22、中国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仍旧贯”的老调子。《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九二七年 23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无声的中国》一九二七年 24、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转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随感录二十五》一九一八年 25、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两地书》一九二五年 26、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簦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簦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论睁了眼看》一九二五年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