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知识目标:

一、学习快速筛选信息,概括大意。

二、学习通讯对人物的细节描写。

能力目标:

一、准确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一、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

二、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袁隆平颁奖词引入课文,体现袁隆平的贡献。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二、简介袁隆平:

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和杂交娑研究。70年代,袁利用助手发现的天然雄性不育的“野稗”作为杂交水稻的不育材料,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

袁热爱祖国,品德高尚,他的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获得我国迄今为止唯一的发明特等奖。袁虽已70多岁,但仍然一如既往地活跃在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第一线,从不间断地进行着研究、实验与应用。

三、整体阅读:

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① 2001年春节后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③1964年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

④1992年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⑤1993年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

⑥1986年以来,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四、写法鉴赏:

1、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选材?

选取具体、典型的事例。

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2、这篇通讯在结构上有哪些特点?

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

3、鉴赏以下两段文字: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一位老人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几百亩试验田。他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不时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接着挽起裤腿走下了稻田。

    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丰满人物形象、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4、写法小结:

(1)围绕主题选取典型事件

(2)小标题清晰明白,结构统一        新闻性:突显重点

(3)细节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        文学性:丰富细节

五、拓展提高

    袁隆平的精神感动国人,感动世界,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象他那样的人?你身边呢?

六、作业:

1、课后“思考 探究 练习”

2、将这篇通讯与《东方风来满眼春》进行比较,看看这两篇通讯在写法上的异同。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