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 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教学难点】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⒈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总括: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        

8、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              

10、总结归纳全词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阅读作者的其他词作如《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附:【板书设计】  

                                                             

 沁 独立寒秋图



万山红遍

春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 湘江秋景图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长 鱼翔浅底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