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一)明确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复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诗歌鉴赏要做到规范、准确、全面,学术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教学设计:

《2004年考试说明》明确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课时围绕考试说明,回顾近两年高考试题明确考试要求,以课本诗作为载体,以课后习题为导引,明确诗歌鉴赏的内容,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诗歌鉴赏要注重学术性和文学性的结合,训练规范、准确、全面的语言表达能力。

复习教学案:

(一)课堂导入

我们在复习高三语文课本第三册和第五册诗歌单元的同时,穿插进行了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过单元检测来看,复习效果非常明显,同学们彻底改变了原先拿到题目后思路不清无处下笔、仓促解答却不知所云的窘况,而今渐渐地变得有思路、有章法,可以说有不小的进步。

我班成绩较好的同学有:

不过,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可能由于思想麻痹大意,成绩不理想。我再次提醒同学们:高三复习至关重要,一环紧扣一环,谁都不能以“大哥大”“大姐大”自居,时代变化太快了,转眼间“半头砖”都成了“掌中宝”了。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诗歌鉴赏总结课。来明确高考诗歌鉴赏的考查内容,归纳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规范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述。

(二)高考试题回顾

1.(2002全国高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

2.(2003全国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2002全国高考)“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003全国高考)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考点阐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关键点是理解折柳赠别是唐代的风俗,知道《折杨柳词》是唐代赠别、相思名曲。“羌笛何许怨杨柳”“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唐诗名句中都涉及这一风俗,其实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底蕴。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是要求学生筛选出文中信息(第三句文中的“诗眼”)的基础上,结合全诗进行简要赏析,整体阅读细节考查相结合,避免了就问题分析问题,把问题分析的支离破碎。

高考的“古代诗歌欣赏”考什么?可能怎么考?

A、诗体范围预测:

2004年高考,估计可能考到的诗体有三类:绝句(唐宋为主)、律诗(唐宋为主)、词中的小令(两宋为主)。高考不可能考长诗,因此,复习时应对短诗有所偏重。

B、考试内容预测:

①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理解诗句大意、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抒发的情感)。

②分析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

③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古诗鉴赏不讲全诗的宏观测试,而注重抓点带面。如2002年的“折柳”,2003年对“诗眼”的分析。

(三)课堂教与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fu)州,寄居羌村。肃宗继位灵武,杜甫想为平叛效力,离家北上赶往灵武。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又送回沦陷后的长安。诗人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诗作。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答:        和       。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

复习回顾:古诗鉴赏的基本途径

1.从标题入手,了解写作重点;

2.逐字逐句,揣摩诗歌语言;

3.抓住意象,理解作品内容;

4.找出主旨句,把握思想感情;

5.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湿  寒

(2)诗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点评总结):分析2003全国高考题王维《过香积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怎么问怎么答,切忌答非所问。

——  规范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描写了露珠的清冷,表现了诗人何种心境?

答:                                                             。

(2)末句的“落”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

(1)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落”字把秋思化抽象为形象,十分新颖贴切,仿佛“秋思”随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点评总结):首先,通过“明月”“栖鸦”“秋露”等意象,明白作品内容有一种“悲凉、孤寂”的气氛;其次,找出主旨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抒发是一种独在异乡的秋思之情;然后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落”字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落”通常来指有形的事物,但是在诗作中却形容“秋思”,所以说是“化抽象为形象”,“秋思”仿佛随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立足诗作,反复品味;

斟酌用语,力求准确。

——  准确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复习回顾 (一轮资料P136)

道中喜雨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枫叶更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问:此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1)诗眼:“道中喜雨”的“喜”,久旱逢甘霖的喜悦;(2)“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还反映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  (ruo)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

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历来为人赞叹,大都认为“皱”字用得好,请问好在何处?

答:                                                         

                                                             

                                           。

学生(点评试卷):

教师(点评总结):从写景的角度看,“皱”字形容水的波纹十分贴切,化静景为动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韵味无穷。从抒情角度看,用一个“皱”字也暗示了那种诗作中女主人公的细微感情的波澜起伏。

多角度思考,要点需齐全;

分层来表述,清晰又全面

——  全面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                                                       

                                   。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不得超过35个字)

答:                                                        

                                          。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60个字)

答:                                                        

                                                        。

(参考答案)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动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学生(点评试卷):

教师(点评总结):

★★★

诗歌鉴赏要做到规范、准确、全面,学术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四)优化升级

1.比较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眼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意即“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的多”。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