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15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劝学》教案15

〖作者/会员名〗xuping800

〖Email〗xuping800@163.com

劝 学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 理解文意。

3、 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手法并学习使用;理解全文以喻代议、正反反复论证的手法。

4、 领会文章主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人类从茹毛饮血、洞居穴藏的原始社会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不断积累的知识。这就要我们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知识改变命运,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人在学习中从蒙昧走向智慧,从孤陋寡闻走向博学多才,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教养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的《劝学》一起来感受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方法。

2、作者介绍。

(1)荀子(约BC298---BC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2)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虽然是先秦儒家学派,但也受到(3)各家思想的影响,成为先秦中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4)他反对迷信,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他主张性恶论。(孟子:性善论)

(6)他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护社会秩序。他的学说对以后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新课推进:

1、正确朗读。(听录音,明确朗读节奏,正音)

(1)重点词语:  中  砺   参省       螯    跬    锲   镂  臾

(2)通假字:     ——糅   有——又    知——智    暴——曝   生——性

2、把握文章大概含义。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分论点: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

(2)文章用了大量比喻和对比手法,分别举一个例子。

3、通过多种方法翻译句子,理解全文。(注意翻译准确,具体略)

4、重点分析论证方法。

第一段:

(1)第一段中那些句子是表明作者观点的?

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在“学不可以已”后面作者一共用了几个设喻?比喻意义是什么?他们是直接用来论证第一句话的吗?(三组;学习有用。说明最后一句)

(3)那么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有什么关系呢?(结句是用来阐述首句的。正是因为知明而行无过必须做到博学而日参省,所以学不可以已,否则就无法成为“君子”。

(4)我们写文章很忌讳烦琐罗嗦,你认为用三组比喻来说明同一个问题是否犯了这一写作大忌呢?(这三组比喻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证的。)

(5)由此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意义是:学习可以提高自己、超越自己。

第二段:(以学生分析为主)

(1)找出设喻的句子,分析作用。

     而望——登高之博见——见者远        顺风而呼——闻者彰            

假輿马者——致千里          假舟楫者——绝江河

论证方法:比喻、对比方法说明要善于假借外物可以弥补不足。利用外物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明了学习的作用,论证了‘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

第三段:

1、找出设喻,将内容分组并分组讨论其作用: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 /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坚持(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蟹六……用心躁也。

2、本段主旨:学习的方法就是注意积累,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同时还要专一。

三、总结。(讨论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

 特点:1、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设喻,可以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2、设喻的形式多样。有正面的、正反对比的和反复设喻。

       3、设喻和讲理紧密结合。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