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6

〖必修一〗

〖〗

〖作者/会员名〗8834708

〖Email〗hzcaoshu@163.com

必修一“向青春举杯”

专题教学设计及备课资料

一、 整体设计

确定“吟诵青春”中的4首诗歌、“体悟人生”中的《十八岁和其他》、设计未来中的《我的五样》为课内教学内容,《我的四季》和《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为课外自学材料。

本专题的教学难点是《相信未来》中的意象的比喻义。

本专题主要采用师生朗诵、举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青春,感受青春。

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确立生活情境,建构情感态度。生活情境可以有两种: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那是孔子的川上体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是杜甫的泰山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陶潜的归隐体验。这些情感体验相对于孔子、杜甫、陶潜当然是真实的,但相对于学生们就是虚拟的,学生要理解这样的体验,就必须经过自我体验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由虚拟情境走向真实情境,或由真实情境走向虚拟情境。

其次,交流情感体验,让体验由模糊走向清晰。这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由课内拓展到课外。课内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课外学生还可以跟亲朋好友交流。教师的任务是检查学生的体验最终是否清晰、自觉、真实。

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外现为形象化的语言。

第一,老师选择学生中产生的某几种情感体验,结合这种情感体验产生的情境进行指导性写作。老师写出范例供学生欣赏,并加以分析。

例如,无聊、空虚的体验。

教室里几个闲人在聊天,我想听又不想听地坐在那儿,两只耳朵似乎不是长在自己的身上。窗外的几棵树也凑合到一块,时不时地点点头,我真的不明白,它们能听懂什么。

分析:此段文字有两个体验。①对耳朵的体验。我的耳朵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装饰,不再属于自己,长在谁的身上已经无所谓了,真无聊。②对几棵树的体验。“凑合”到一起,树本来就长在那儿,可是在我看来,它们是因为无聊、空虚而走到了一起,更何况,它们还不懂装懂地点头,真是太无聊。

再如,快乐、喜悦的体验。

跨出教室门的那一刻,我是用手捂着胸前的,因为我感觉我的快乐的心会从我的胸中高兴的跳出来。同伴从我的脸上读出了兴奋,于是不停地追问我中了什么大奖,我哪有工夫回答他。我的头脑中现在全是鸟的翅膀,除了飞翔,还是飞翔,在空阔而高远的蓝天上飞翔。

分析:此段文字有三个体验。①对心的体验。那是一颗随时会高兴得蹦出来的心,太快乐了。②对同伴的体验。我高兴得已经忘记了同伴的存在,这个世界里似乎就只有一个“我”,真是快乐啊。③对翅膀的体验。反复使用“飞翔”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我”的喜悦。

二、 活动安排

(一) 诗歌朗诵比赛

教师指导学生体味诗歌中的情绪,引导学生从虚拟的情境中走向真实,并通过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将这些情感表现出来。

布置学生课前做好朗诵准备,课内先小组朗诵,然后学生推举朗诵好的学生上台参加比赛,最后选拔特别优秀的学生参加年级诗歌朗诵比赛。

(二) 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以东东的身份给扬子写一封回信,或以自己的身份给父亲写一封回信。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生活体验,哪怕只交流一点体验。选择有真情实感的回信在全班朗读。

(三) 情境体验写作

教师虚拟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用形象化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如:江边、海边     在毕淑敏的书房里     初见食指

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关注生活。如:生活的瞬间   秋天的阳光    晚自修

组织学生参加讨论交流。重点是各人文章中的体验是否表达得真切,这些体验是不是用形象化语言表达的。

三、 备课资料

沁园春•长沙

1、作者:毛泽东;作者介绍可见“毛主席网站”,网址:www.chairmanmao.org

2、长沙掠影

在湖南众多的革命圣地中,除韶山、花明楼、清水塘、湖南第一师范外,位于长沙湘江中的橘子洲、湘江西岸的岳麓书院、爱晚亭也留下中国伟人毛泽东的革命足迹。

湘江明珠———橘子洲

橘子洲“上多美橘,故以为名”,是湘江的一个江心小岛,长约5公里。橘子洲是毛泽东早期从事革命的地方,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经常会同蔡和森、张昆弟等学友到橘子洲搏浪击水,议论国事。1925年,毛泽东挥就的《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毛泽东对橘子洲情有独钟。建国后,他尽管日理万机,但回湖南视察仍七次到橘子洲附近湘江水域游泳。1959年6月24日,他从武汉来湖南视察,一下火车,就乘车直赴猴子石,下水游了1个多小时,从现在的揽岳亭上橘子洲。在洲上,他走访菜农,接见小学师生,并与他们合影,至今仍给人们留下温馨幸福的回忆。

伫立橘子洲头,南望水天一色,长沙胜景尽收眼底。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来橘子洲视察,曾放情吟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岳麓书院

在古木参天、浓阴蔽日、山光水色的湘江西岸,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为世人瞩目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早年毕业于岳麓书院的著名学者杨昌济,在经受戊戌变法的失败后,出国留学,1913年学成归国,开始了他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涯。他先后在一师和岳麓书院内的湖南高师任教。利用授课的机会介绍西方进步思想,鼓励学生投身社会革命,在他的门下涌现了一大批革命者,如毛泽东、蔡和森、张昆弟、邓中夏、李维汉、萧三、何叔衡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青年毛泽东在杨昌济的影响和介绍下,曾于1918年6月和1919年8月,两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与蔡和森一起进行“空气浴”、“风雨浴”、“野蛮其体魄”,探讨学术和国家前途,研究社会政治,在《湘江评论》被查封后,继续进行地下革命活动。青年毛泽东还对岳麓书院传统文化感兴趣,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系统研究书院文化发展的同时,对“实事求是”的岳麓书院校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漫长的革命斗争中赋予了“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使之扩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今天的岳麓书院保留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签,其中胡耀邦题:尊重知识。这是这位前总书记最后一次题词,未署年月日,当时在场的人问他为什么不署,他回答说:尊重知识是没有年限的。

爱晚亭

出岳麓书院后门,沿石径行200米,便是爱晚亭。清乾隆五十七年岳麓书院山长罗典创建。原名红叶亭,后湖广总督毕沅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改为爱晚亭。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第一师范求学,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到岳麓书院,与蔡和森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因为这个缘故,1952年湖南大学重修爱晚亭时,校长李达致书毛泽东,请求题写亭名,毛泽东愉快地接受了请求。现在的爱晚亭匾,就是毛泽东亲笔手书制成。

近年来,这座亭子还享受到了“出国”待遇。长沙人在日本鹿儿岛市建了一座与爱晚亭一模一样的建筑,以纪念中日人们的友谊。

3、桔洲屏画

世传潇湘有八景:潇湘夜雨、山市晴岚、远浦归帆、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天暮雪。宋嘉佑中叶(1056-1063),在长沙驿步门(今大西门)建有“八景台”;请名人绘潇湘八景图陈列其中。“江天暮雪”为八景之一,泛指湘江桔洲冬雪晚景。宋代书法家米芾题词:“风暮江空,风寒冰结,冯夷翦冰,乱飘洒雪,浩歌者谁,一蓬载月。独钓寒潭,以寄清绝。”桔洲,是湘江中名洲之一。四面环水,纵贯江心,绵延十里,如曳帛带,西瞻岳麓,东濒城邑,在山林城市之间,既具有山水乡之趣,不觉泛辟,又瞻华厦灯火之繁,不闻喧嚣。春来,明光潋滟,沙欧点点。秋至,橙黄桔红,清香一片。登云麓俯瞰湘江,一泓清波,桔洲犹如飘浮波上的一只长舰。唐代诗人吕温有“昭潭无底桔洲浮”之句,这一“浮”字,点明桔洲涌出碧波的美姿,极富灵动之感。桔洲历史悠久,名闻遐迩。据《湘中记》载:“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生此洲。”清《长沙县志》载:“桔洲有三洲,即上洲、中洲、下洲,居民百余家,望之如带,实不相连。”如今几乎连成一体。上洲名牛头洲,中洲称为水陆洲,下为傅家洲。桔洲盛产美桔。以桔名洲始见于公元六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湘水北经南津城西,西对桔洲。”唐杜甫有“桔洲田上仍膏腴”句,洲上肥沃,宜种柑桔。宋《太平寰宇记》:“桔洲在长沙县西南四里江中,诸洲皆没,此洲独浮,上多美桔,故以为名。”晋唐以来,桔洲盛产美桔,入秋“树树笼烟疑带水,山山照日似悬金。”唐宋以来,洲以风景秀丽著称。中洲(水陆洲)上,曾建水陆寺、拱极楼、裴公亭、江心阁等点缀洲上,近抚湘流,清寒水气,萧疏落木,潇湘清绝,独擅其间。楼联题:“五六月间无暑气,二三更里有渔歌。”上洲牛头洲(今桔子洲头)最南端建有洞庭宫、土地庙。洲上居民以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庙会,各户主赴庙会聚餐,聚餐餐具上刻有“洲头长庆”四字。江上往来船客商人亦到宫中焚香,祈旅途平安。近代长沙辟为商埠后,桔洲曾有建有各国领事馆,洋行、别墅和长沙海关。1960年在洲头建有桔洲公园,面江建有桔洲长亭,在桔子洲头词碑,上刊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园中亭台廊榭,美桔满园、碧竹环拥、绿草如茵,玫瑰花香。正如晚唐诗人李王(旬)在《渔歌子》词中所题:“荻花秋,潇湘夜,桔洲佳景如屏画。”春夏秋冬,四时皆入画图。桔洲驳岸筑在花岗石护栏、有公路通往湘江大桥。桥北洲西辟有游泳场。入夏,男女老幼,中流击水,倍添情趣。

4、作者的同类作品:《沁园春•雪》

以天下为己任重写历史

1936年2月,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在毛泽东、彭德怀、刘志丹的指挥下,从陕北清涧渡过黄河,发起东征战役,目的是到山西西部开辟局面,然后转往绥远直接对日作战。这次渡河东征,虽没有达到原定的战略目的,却扩大了红军,在山西十几个县开展了工作,为稍后在河东一带建立根据地埋下了伏笔。

对毛泽东来说,收获却不只这些。毛泽东在陕西清涧县袁家沟筹划渡河时,虽是初春二月,黄土高原不仅冰冻未化,反而飘起鹅毛大雪,仿佛是要为出征的红军将士们壮壮行色。

头顶浑莽的天,身披浑莽的雪,俯视浑莽的河,历史的流云不经意间悲壮地飘过眼前。站在秦晋高原,诗人的双脚,似乎踩着一个民族浑莽而又浩瀚深长的历史河道——昨天的赫赫辉煌,今天的屈辱困顿。

一队队穿着灰布军装,戴着红五角星军帽的官兵骑着马,扛着枪从身边走过,被风雪笼罩着渐渐远去,融入浑莽无色的天地之间。为了民族的生存,他们正在重写历史。

看着这一切,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像火团一样,在毛泽东的胸中燃烧起来,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就这样诞生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1000多年前的唐朝诗人柳宗元,也曾描写过浑莽雪飞的大世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那是一个孤寂死灭、了无生气的世界。在毛泽东的笔下,被冰雪覆盖的世界不仅没有沉寂,相反,诗人之心激活了历史的灵魂,让世界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多娇的江山,上演过多少惊心动魄的历史壮剧呵!

诗人的视线穿过偶尔挣出覆雪的高原黄土,融入深藏地下那鲜活生动的历史长河,感受着地火的熏烤。在白雪的衬托下,那点点黄土又好像是祖先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这位20世纪中国的骄子。

诗人视野变得模糊起来。他向历史走去,向这个充满生机的民族大舞台走去。

于是,曾风云一世的英雄们一个个出现了——

扫六合,并诸侯,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来了。

北控朔漠、西征匈奴,命张骞出使西域,令名将飞渡关山的汉武帝来了。

南征北战,使江山复归统一,并创造了巍巍大唐盛世的唐太宗来了。

在多国并存之中再度统一华夏,成功后以“杯酒释兵权”被记入历史的宋太祖来了。

还有那个长于盘马弯弓、纵横驰骋的成吉思汗,也来了。

一个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骄子,仿佛都从古老的黄土地里破土而出,穿透厚厚的冰雪,带着自己的业绩和个性,来了,近了。

正是他们,面对“分外妖娆”的华夏江山,竞相折腰,进而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演绎得烟波浩渺。

在爱国主义的河床上,回荡着不甘沉沦的呐喊,奔涌着重铸辉煌的浪涛。

毛泽东请出历史人物,当然不是为了回到历史,而是在历史的比较中,更加坚信正在开拓的民族振兴之路。而走在这条路上的先锋人群,是那些只有武治功业,却缺少文采风骚的历史人物不能相比的。于是,《沁园春•雪》的点睛之笔出现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的红军,今朝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将超越历史。一年的长征,已经证明了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道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国共产党人最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

5、他人的同一词牌的词

(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简报2003年第五期

句仿沁园春•庆华中师范大学百年

吴柏春

荆楚风光,千湖碧水,万里腴膏。

看白云黄鹤,晴川芳草;江汉汇流,扬波弄涛。

盛世雄风,地灵人杰,桂子山头更妖娆。

惊回首,叹百年云起,浪卷心潮.

学府圣殿崇高,引无数青年竞折腰。

承雨露恩泽,良师耕耘;铁肩道义,身正学高。

不负教导,天下桃李,代代传承显英豪。

新世纪,展伟业宏图,再向新高。

(2)沁园春•游子

5月9日奉天为连战先生和宋楚瑜先生友访大陆感赋

伶仃游子,沧桑流离,浮萍于世。

望断天涯兮,乡愁六十:

登高阿里,翘首归期,

同根兄弟,相煎何急?!

五岳凝眉向天质!

忆往昔,怅苍茫大地,狼烟四起。

悲哉沉沉青史,泱泱华夏遍体疮痍。

惊五千文明,辱受蛮蹄:

黄河饮泣,长江怒疾,

堂堂中华,自强不息。

九洲聚首迎统一。

今奋翼,彰龙之豪气,炎黄威仪。

6、名家点评:

(1)毛泽东诗词的艺术境界

毛泽东诗词是怀着巨大的诗的激情,按照写诗的艺术规律,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要求文艺家“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文学艺术”。毛泽东诗词正是运用这样的世界观分析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光辉的典范。比如在《西江月•井冈山》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战胜敌人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他对群众力量无比信任的群众观点的强烈表现。相信群众,热爱群众的思想,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毛泽东诗词之中。

毛泽东诗词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是说,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社会同样是如此。沧海与桑田总是更迭着的,新生也总是战胜腐朽。正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七律•长征》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它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而排除一切障碍,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千古绝唱。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斗争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是诗人并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牺牲,而是集中笔力表现了长征取得胜利,实现了革命理想的喜悦和对于艰难困苦的蔑视。 

在毛泽东诗词中讴歌人生的革命理想,战胜困难的警句,时时出现,美不胜收。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等等。在那月没星沉,夜色如磐的日子里,这种革命理想曾像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人民前进的道路;在那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临的时候,这种革命理想曾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人民向黑暗、腐朽的势力冲击;在那硝烟迷漫、战火纷飞的岁月,这个革命理想像嘹亮的号角,鼓舞着人民去奋勇杀敌;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个革命理想则像振奋人心的金鼓,催促着人民去乘风破浪,锐意改革,创造奇迹。

毛泽东1928年在井冈山创作的《西江月•井冈山》,连同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等九篇精品构成了一组气势雄伟,笔力千钧的井冈山道路的胜利凯歌。这一组意境超拔,诗采飞扬的词,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它们是伟大革命领袖的战斗豪情与杰出诗人的创作激情浑然一体结成的革命诗词的奇葩。

毛泽东诗词在读者心灵里铸造美的殿堂。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它表现美的重要特色是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与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的传统。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满江红》)等都是这一传统的代表作。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在他的诗词中全不涉及自然美的作品,为数很少;而单纯描写自然美的几乎没有。《沁园春•雪》这首词,上半阕写北方的雪景,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在雄伟中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长城、大河,远近映衬,动静结合,错综生辉,描绘出一幅天低野阔、一望无际的壮美的雪景图。然而,这只是太阳不出来的时候的景色,待到雪止云开,阳光普照时,景色又推向更高的档次,“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的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美丽动人,画面开阔,气势磅礴,诗意盎然。下半阕以“江山如此多娇”的警句,既总括了前边雪景的美的境界,又引出了诗人要突出歌颂的理应主宰这美丽江山的“风流人物”。从祖国江山的壮丽写到历史上功业显赫的大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从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指出他们作为封建主义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诗词造诣精湛的优秀诗人柳亚子高度评价这首词的美学价值,认为“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翁扬 余飘《人民日报》(2000年12月02日第六版)

(2)前些年有部电影,叫《毛泽东在1925》。影片说的是那年春夏,主人公在韶山发动农民运动的故事。

当时,32岁的毛泽东踩着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回到家乡。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革命阵营,也算得上是一个“大官”了。

韶山一带掀起了红红火火的局面。

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民协会,还秘密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韶山支部和国民党的区党部。他发动农民平粜除米,阻谷出境,同地主民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大革命的时代洪流奔涌在了偏远的乡村。

毛泽东在韶山的举动,惊动了省城。反对国民革命,一心要抓革命党的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密派快兵赶赴韶山捉拿毛泽东。幸亏有好心人通了消息,1925年8月28日那天,毛泽东趁着月色,扮作乡下郎中,被人用轿子抬出了韶山。

然而,电影的结尾,却是让毛泽东乘坐小船离开了韶山。韶山本不通船,创作者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呢?

这样的结尾,也许正是要突出毛泽东的诗情——

离开韶山的毛泽东来到了赵恒惕的眼皮底下—— 长沙。

这首《沁园春•长沙》,就是在长沙旧地重游时写下的。物依旧的长沙,五载读书生活时的景致历历在目,可世势全然大变。过去的狂放和岁月的流逝,眼前的峥嵘和社会的生机,还有未来中国的寥廓和希望,都一股脑儿地涌上诗人的心头。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气象。一个“看”字,写尽明丽高远的秋天景色。枫林如火,深寓着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 万类霜天,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一个“怅”字,道出了无尽的苍凉和想象。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

在迎送岁月的时候,人们在创造生活,有的人,同时会创造历史。

熟悉的往事逐渐远去。陌生的现实和未来正步步逼近。

这时的中国,恰如“百舸争流”的竞技场。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同北方的军阀统治遥相对峙。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在人类斗争的风浪中,又是谁能够游到胜利的彼岸呢?

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是一个喜欢提出问题的人。

他常常问天,问地,问人,问自己。向世界发出各种各样的提问并寻找答案。他的追问,有时是诗人的,有时是政治家的,有时是哲学家的,有时是革命家的。有时,则兼而有之。“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如果说还是有几分书生意气的豪言壮语的话,那么,《沁园春•长沙》,则以一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告别了过去,为过去的书生意气画上了一个句号。

从此,一心要扭转乾坤的诗人毛泽东,开启了以更加具体沉实的责任感为基本旋律的创作时代。

1963年编选《毛主席诗词》时,他特意把这首《沁园春•长沙》选为开卷之作,足见这首32岁之作的分量。

致青年公民

1、   诗人简介 http://poetic.ayinfo.cn/srjj/xiandai/guoxiaochuan.htm

2、 毛泽东笑谈郭小川

   1959年,我的诤友、诗人郭小川所写的长诗《望星空》发表之后,在北京受到批判。毛泽东从香港的《真报》上看到“号召”郭小川到香港去“避难”的文章。他问:你的朋友郭小川出了什么事?我从小川很久没有给我写信,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但这时我在庐山会议上担任中南组的记录,彭德怀是我幼年就认识的长辈,小川是我相交十年的知己,两人同时受难,我心里很难过。我分别给作协的邵荃麟、丁玲等在京同志写信为小川探问,通讯地址写我在武昌的住处。7月下旬,我奉命离开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到家只接到丁玲的一封短信:“中国是个大海,无风三尺浪,文艺界是这大海的最敏感的一角,自然也常有‘风浪’,郭诗我看过,如果在‘挑剔’专家手里,鸡蛋里也可以挑出骨头来的。你远在武汉,请勿过问此事,弄不好,反而帮了倒忙。”下署“小丁”二字。说来,我们这位“文小姐、武将军”,早已被抛到北大荒去了,此信大义凛然。写给邵公的信,这位长者过了好些日子才来信说:小川的“自由”已经恢复了,他还在长安街一带“望星空”,不知是何人有此“神通”,竟然使他免去了一场灾难?

在毛泽东兴致勃勃回到武汉的时候,他叫我把《真报》转给小川看,并说,“他有什么反应,你再告诉我。”我从文艺界找到小川的诗,仔细读了三遍,给主席写了一信,是我亲自送去面交的。使我吃惊的是,毛泽东以为我又要为“彭大将军”说什么,他笑着说,小伢子,再莫谈你的彭大叔了,中央还要重用他的,你说说你的朋友郭小川吧,他跟王胡子(指王震同志)当过秘书,他不是什么反党分子,我一向认为他是“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他是学马雅的,写的也是“楼梯”,诗,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诗的,你也常发一些新诗,什么“新诗”,给我一百块大洋我也不看,是你那回说我对新诗有偏见,你说当代青年喜欢新诗,尤其喜欢郭小川的诗,你送给我的《将军三部曲》《致青年公民》等等,我都看了,这些诗,并不能打动我,但能打动青年。以前我总觉得新诗不好,前天在这里游泳,竟然听到珞珈山有人背诵郭小川的“我号召……”真怪,这个只比你大一点的小朋友,他竟敢说“我号召”!此时我只希望趁机把小川的《望星空》和我作的记号和眉批,加上那封信面交给他。我说,小川同志的《望星空》,至多不过像我们至今还没忘记的伟大爱国诗人当年所写的《天问》那样发挥诗人对空间对人间的希望和幻想,也提出了《天问》中提过的一些需要天文界来回答的问题。毛泽东莞尔而笑:是的嘛,没有幻想,就没有科学、文学和艺术,像郭小川那样忠于宣传职守的人,也寄希望予所发出的幻想啊?此人不愧为马列学院的学生,不愧为三五九旅的战士,我给有关人士打过招呼,只说了一句,不要做受《真报》欢迎,也就是受蒋委员长欢迎的蠢事,应当给这个善于思索,长于幻想的热爱祖国的诗人予以公民,党员,老战士以绝对的自由。

小川在国庆十周年的前夕,给我写了信,大意是:小梅,我情愿生活在我亲爱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里,那些民族的阶级的敌人叫我“投奔自由”世界,难道,我同你的亲身经历能有一秒钟去梦想那种“地狱的入口”吗?请你放心,其实你比我更有信心,所以你冒了多大的风险?!我们之间是用不着多说一个字的,但是我永远不能忘记你在那样的风浪中居然敢提我的《望星空》。

3、关于政治抒情诗

兴起于5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空前发展,成为一个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旋律。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献身于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崇高决心,使红旗永不褪色的坚定信念,革命接班人继往开来的雄姿,农村阶级斗争的热烈场面,以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什么是正确的人生道路等问题,成为这时诗歌创作中的主要内容。为了强调斗争的合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诗人们纷纷从过去的民主革命史迹中取材。井冈山、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红岩村、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革命遗址,红军走过的长征路,解放战争血火迸飞的战场成为诗人们驰骋战斗情思的广阔背景。追念战斗的“还乡行”,不忘革命的“故乡吟”在文坛上盛极一时。形式上,托物咏志的构思方式,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段被广泛采用。重大的政治命题,强烈的时代情绪,高昂的格调,战斗的主旋律,热情奔放的语言构成了这个时期政治抒情诗的基本特色。

4、 郭小川的诗

一、郭小川建国后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55年到1956年,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阶段。他写

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等诗作在内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这些诗感情热烈豪迈,以“阶梯式”的形式表现斗争、建设、进军的辛题,倾吐着澎湃的激情,以政论家的头脑和战士的姿态鼓舞人民投入火热的斗争。但在艺术方面却不够成熟,政治性的议论往往代替了艺术形象的创作。

  2、 1957年到1960年,是郭小川进行探索的一个时期。他意识到:“文学毕竟是文学,这里需要很多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它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海洋,但它应当是从海洋中提炼出来的不同凡响的、光灿灿的晶体”。他甚至认为他的一些创作“说不上有什么可取之处”,对那些“政治性的句子”感到不满,而且感到“非常不安”,怕伤了读者的胃口。因此,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努力克服议论多于形象这一缺陷的同时,开始向复杂的生活内容和新的题材挺进,不再满足于诗的表层鼓动作用,而追求深沉的情感内蕴。他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写了叙事诗《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严厉的爱》和《将军三部曲》。这些作品显示着诗人对生活认识与思考的加深,并逐步由以政治语言鼓动读者,向以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感染读者的方向转变。《望星空》标志着诗人在抒情方面的探索,抒情由浮泛激荡转向凝重深沉。遗憾的是,他的这种探索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没有能够继续下去。

3、60年代前期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1960年以后,诗人深入钢都、煤城、农村、林区,热情歌唱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的坚定姿态和乐观精神,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理解,写下了大量的作品。《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林区三唱》、《乡村大道》、《昆仑行》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这些作品热情高昂,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都有较大进展,趋向丰富和成熟。

   4、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是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第四个阶段。这时,诗人受到严重的摧残和迫害,被剥夺了写作和发表作品的权利,但他仍然写出了《万里长江横渡》、《江南林区三唱》等作品。特别是写于1975年的《团泊洼的秋天》、《秋歌》等,抒写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矛盾的严肃思考和战斗激情,标志着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高度。当然,他在这个时期也写下了不少带有这时代政治烙印和思想局限的作品。

二、郭小川诗歌的思想特点与艺术风格。

第一,革命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与强烈的时代色彩的有机融合。  第二,激情与哲理的结合。   第三,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的不懈探索。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郭小川是一个不懈的探索者。他说:“读者可以看到我在努力尝试各种体裁。民歌体、新格律体、半自由体、楼梯式以及其他各种体,只要有助于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又有什么可怕呢?”(《月下集•权当序言》)由于这种认识,他尝试过各种诗体,运用过各种不同风格的语言。建国初期,他用楼梯式与了《致青年公民》,也用民歌体写了《三户贫农的决心》那样的诗。后来,《白雪的赞歌》采用的是建国后相当流行的半格律体的形式。1958年后,吸取古代散曲、小令的某些特点,以轻捷明快的短句,写了《将军三部曲》等。60年代,《林区三唱》在自由体的基础上较多地吸收了民歌的成分。为了不让过分严谨的形式束缚内容,增加诗的容量,他又吸收了辞赋的某些特点,创作了长廊句式,写了《厦门风姿》、《甘蔗林——青纱帐》等。这种长廊句式也被称为“新辞赋体”,它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直到今天,仍为不少诗人所沿用。

郭小川全集 相关链接http://www.bbtpress.com/homepagebook/248/sg01.htm#top

5、名人评价郭小川

⑴贺敬之曾评价郭小川的诗为“一位毕生为祖国和人民事业而斗争的忠诚战士的心灵中发出来的”歌。贺敬之在《郭小川诗选》英文本序言中所说:“小川和他的诗,不仅属于昨天,而且属于今天。同时,我还要毫不迟疑地这样说:他必定也会属于明天。”

⑵陈毅同志在六十年代曾说:“在新诗人中,小川是有才华的一人。”

⑶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评价郭小川的诗是“充满着对革命事业、革命理想的饱满的政治热情。”

相信未来

 但凡喜欢或读过中国当代诗歌的人,无一不知道诗人食指。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诗人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本文作者李恒久是食指多年挚友,现在京某报从事新闻工作,本期“感动中国的作家”由他来为我们讲述生活在他身边的食指。

  食指生活年历

  1948年:出生于山东朝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起名路生。

  1955年:七岁的郭路生入学,三年级时写下第一首诗:“鸟儿飞上了树梢,三八节就要来到。在这愉快的节日里,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1964年:初中升高中的失利,让他初尝人生磨难,知道未被录取,第二天头上突然长了许多白发。

  1967年:去农大附中途经农田,见到一条沟不叫沟、河不像河的水流,两岸已冻了冰,只有中间一条瘦瘦的河水,联想到见不到阳光的冰层之下,鱼儿(包括自己)在怎样的生活。写出《鱼儿三部曲》第一部。

  1968年:创作黄金年,代表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1969年:与21名北京知青落户杏花村插队。有意锻炼自己,当时十分工值一元一角,那年他挣到了二百元。

  1971年:在济宁入伍,创作大量反映部队生活的诗。

  1973年:2月退伍,抑郁寡欢,北医三院确诊其为精神分裂。

  1975年:病愈,与李雅兰(李立三之女)结婚,七年后离异。

  1976年:“文革”结束,创作《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又名《有这样的婚礼》,陈凯歌报考电影学院时曾以此诗为面试时的朗诵作品。

  1978年:再次焕发诗人创造力,并首次使用笔名食指,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

  1990年:进入北京第三福利院。每天擦楼道,洗餐具,保持最低的生活费,抽低价的烟。

  1992年:获荷兰诗歌节和英国一所大学邀请,因身体原因未成行。

  1993年:加入北京市作家协会,五月出版《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

  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华人文化世界》以《一代诗魂郭路生》为题发表了林莽、何京颉、李恒久等五人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郭路生的诗歌:

  痛苦的吟哦只为追问光明

  郭路生一首《相信未来》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在中国大地不胫而走,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但是在那特定的年代也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殉道者的命运。

  江青读到了《相信未来》,她为诗歌独立不羁的个性所震惊、所恼怒。她一定要找到“坚定的相信未来/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相信生命”的“反动”诗人。

  于是,一顶反动诗人的帽子重重地扣在了年仅十九岁的郭路生头上。厄运降临了诗人被严格审查,被批判。

  郭路生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的家庭里,就在他受到一个又一个打击之后、就在他比常人更先看到了整个社会都在被一种政治所扭曲并在他的诗中抒发着强烈的不满之时,他对国家还是不改初衷的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

  当朦胧诗的主将们还处于蒙昧之中,食指已写出了划时代的篇章。他的作品基本上遵从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他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追求。

  他的诗是质朴的,没有华而不实的语言,早期的代表作品《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现在读者仍被深深打动,这首描写别离的作品,写于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诗人在赴山西插队的列车上开始创作这首作品,后几经删改成为一首传世佳作。

  在郭路生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诗,但这诗中的快乐抑或是快乐中的诗都太少太少。尽管嗜好烟酒让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他还曾以《烟》、《酒》为题写过两篇优美而又缠绵哀婉的小诗:

       火红色的酒浆仿佛是热血酿成

  欢乐的酒杯里溢满过疯狂的热情

  而如今这酒杯在我激动的手中战栗

  波动中有你一双美丽的眼睛

  我已在欢乐中陶醉

  但为了心灵的安宁

  还要干了这一杯

  喝尽你那一片痴情——《酒》

  通览他的诗作,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在那压抑和痛苦中我们也看到他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以及他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而挣扎的身影。

  郭路生其人:

  那个眼睛中流溢着淡淡忧伤的人

  郭路生是天才的诗人,但他从不以天才自居;他在当时的年轻人中已是颇有名气,但他从不以诗名自傲。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总是穿着一身干干净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和一双军用旧胶鞋,他从不刻意地修饰自己。也许是诗人的通病,他在念初中的时候就与烟、酒为伍,三十年来屡戒不止,为此而严重的影响着他身体的健康。

  诗人的天性是多愁善感的,郭路生更是如此。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眼睛从来没有因为快乐而明亮过。无论是他眯起眼睛深情地背诵诗歌时抑或是由于惊讶于某事而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里都像是蒙着一层雾,流溢着惆怅和一种淡淡的忧伤。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眼前就又幻化出三十年前郭路生那奕奕的神采、那微微前倾的身躯和他腼腆的微笑。那时,无论是在他最尊崇的诗人何其芳先生的书房里还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畔;也无论是在百万庄辰区他的家中还是在北海公园那僻静的茶座,我们大家聚会时都会被他的情绪所影响,或快乐或是感伤。

  诗人郭路生并不乏女孩子的追求,但诗思敏捷、才华横溢的郭路生对着一次次扑面而来的异性的爱恋却是那样木讷和腼腆。他逃避着女孩子的追求,他用无爱掩饰着内心的沉重的爱。

  郭路生在1968年4月创作的《难道爱神是……》这首诗与古今中外诸多著名诗人的爱情诗相比也当属上乘之作:

  难道爱神是踪影的风/只顾追逐天堂上轻浮的云/而忘却了在地狱里/还有两颗沉重的心/难道爱神是心舟的桨/无意间摇碎了月儿在湖心的印/而忘却了在波动中/还有两颗破碎的心。

  这首诗是郭路生为一个深深眷恋过他的单纯、美丽、善良的维族姑娘而写的。世俗的偏见像山一样横亘在他们之间,他们只有把那纯真的爱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直到生命的永远。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沧桑的三十年已经过去了。但这哀婉的诗篇、这真实动人的往事使人读后、听后不是依旧为之唏嘘吗!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当代新诗第一人

有人说,食指是中国朦胧体诗歌的创始人

  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食指称为一代诗魂,因为他的诗歌曾经那么深深地影响,鼓励,陶冶过整整一代人

  ——题记

  那位1948年降生的中国诗坛的巨匠,顽强地走过了那个特殊的黑暗时代。

  郭路生,那是位天才吧。我想是的,在同龄人捧着四书五经,啃着四大名著时,他,却被现代诗歌所吸引。

  “那是一种令我激动,热血澎湃的抒情方式,我热爱着它的韵律和一切。” 

  所以他才会被诗歌所陶醉。

  所以才会在9岁时就写下第一首诗:

  鸟儿飞上了树梢,

  三八节就要来到。

  在这愉快的节日里,

  问一声老师阿姨您好。

  多么稚气而纯朴的文字,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表达诗歌本身的魅力。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小郭路生开朗而充满希望的内心,那双瞳孔,会有多明亮,多渴望着看到这个世界。

  于是他,在诗歌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一生。

  所有的,都倾进去了。

  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冰块一起消亡,但是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

  1964年,郭路生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初中升高中的失败,让他在看到一条两岸已封冻的河流时有感而发。那冰层之下,鱼儿该怎样地生活,于是1967年《鱼儿三部曲》诞生了。

  他,真的是个天才,天才到已经看到当时扭曲的社会必将覆灭,天才到让自己最爱的诗歌覆毁了自己。

  “我相信自己会战胜死亡,这已进了一步,我还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天。” 

  所以他写下了《相信未来》,相信自己必将获胜,相信光明的一天终会到来。

  因为他相信,他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天。

  ……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那一年,他写下《相信未来》。

  那一年,是他的写作黄金年。

  那一年,年仅19岁的他被扣上“反革命”的帽子,

  那一年,他离开北京,到农村插队。

  那一年,他年轻而热情的生命,开始一点点,一点点被黑暗的现实所啮噬。

  可是啊,他仍然深深地眷恋着这块土地,仍然对未来满怀希望。

  不曾改变。

  1969—1978,那一段氤氲的岁月,是怎样如污秽的利爪将他血红的热情抓得残缺不全,鲜血淋漓。

  面对现实,很多人倒下了,他们将生命的重压交予了生命,用以逃避那陈旧的,污浊锈迹斑斑地存在着的现实,那里,没有未来,甚至没有信任。

  好多人在指点着他,议论着他,那个曾被诊为精神病的他,那个面对着黑暗的重压的他,可是,他没有倒下。

  食指、诞生了。这个意指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的笔名诞生了,在那黑暗的年代,食指,不就是坚定地相信着未来么。

——致奢谈人权的人们 

  受够无情的戏弄之后,

  我不再把自己当人看,

  仿佛我成了一条疯狗,

  漫无目的地游荡人间。 

  我还不是一条疯狗,

  不必为饥寒去冒风险,

  为此我希望成条疯狗,

  更深刻地体验生存的艰难。 

  我还不如一条疯狗!

  狗急它能跳出墙院,

  而我只能默默地忍受,

  我比疯狗有更多的辛酸。 

  假如我真的成条疯狗

  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

  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

  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

六月,我们看海去

一、洗尘简介

    潘洗尘,1964年生人,1982-1986年就读于哈尔滨师大中文系,现为天问文化传播机构(北京、沈阳、长春、哈尔滨)董事长。 潘洗臣是中国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之后的新生代诗人,作品不多,但却因其独有的诗风格外引人注目。《六月,我们看海去》是潘洗臣的代表作,我们能在其鲜明的诗歌节奏里看到诗人及那个时代一代青年的内心世界。

    1983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后来被《读者文摘》《中学生早读课本》等百余家报刊、书籍收集转载的处女作《六月,我们看海去》,至八十年代后期缀笔前共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评论等文学作品千余件,其中结集出版了《六月,我们看海去》等诗集三部,诗作曾荣获首届“绿风奔马奖”等多个奖项,诗作《饮九月初九的酒》2000年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一册)、《六月,我们看海去》2004年入选江苏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

二、洗尘同类或不同类作品

同类作品

夏日里最后的一簇玫瑰

作者: 潘洗尘

正是紫丁香绽放的季节 我们

便渴望夏日里最后的那簇玫瑰了

昨天我们还潇潇洒洒洒洒潇潇地走向足球场

把一大把无所顾忌的笑声

丢进女生宿舍敞开的窗口

然后乘假日戴上太阳帽太阳镜去太阳岛野餐

而今我们却不约而同地默默收拾起行装

开始远足的构想了

……风雨飘摇风雨飘摇风雨飘摇啊

就在分别的一瞬 我的手竟再也握不住一张单程车票

青春的大限 青春的大限呵

身前身后都回归成一个方向

只剩下香烟烫伤的怀恋与渴望

校园里最后的一簇丁香谢了

夏日里最后的一朵玫瑰开了

只有怅茫与欢悦的日子不开不谢呵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二)不同类作品

归 乡

倦了 倦了

当喧闹车站巨大的广场时钟

不再以时间的指针切割我的生命

我神情麻木 浮尘满面 在城市的列车

这空虚的车厢与车厢之间

习惯地拥挤 习惯地笑骂 习惯地行色匆匆

肯尼 是你一曲动听的《GOING HOME》

触摸我的灵魂 脉膊和血管儿

你亲切的浪漫主义情愫 让我感觉活着

并踏上归乡的旅程

GOING HOME 释放城市污染的烟囱

在千里之外的小村 是一条动人的风景

正是母亲唤我吃晚饭的时候

正是父亲牵着犁铧歇耕的时候

而此时 我正拖着沉重的脚步

走在归乡的路上

走在归乡的路上 我的思念是一把钥匙

千里之外的小村 我亲手凿出的井水是否还依旧清凉

我羡慕的小弟 你面对土地的惆怅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朴素的妻子 健康的女儿

一头黄牛伴你左右

两亩地上春种秋收

拥有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或是实实在在的痛苦

是一种多么深刻的理想

而此时你锦衣华食的兄长 灵魂寂寂

正走在归乡的路上

GOING HOME  GOING HOME

我走在归乡的路上 带着满心的疲惫

千里之外的小村是我出发的地方

那清凉的井水呢 我不知你是否能为我

从头到脚 一洗风尘

而我 是否还能做为一粒可以发芽的种子

落入朴素的土地

四、 专家、名家、教师对文章不同评价

(一)作者:柳如烟

--  发布时间:2005-2-4 14:05:41

--  潘洗尘现代诗歌读后

     有人见我喜欢读诗,便唤我诗歌“发烧友”,其实,在这“发烧友”之前应该加个“伪”字才准确。这伪就伪在我只读自己喜欢的诗,还伪在我大多只关注诗句而不留意作者,因此,记得的诗句很少,唤得出名来的诗人也不多,但“潘洗尘”倒是记住了,这是因了八十年代他那首《六月我们看海去》太闻名,而我恰巧与诗人是同一时代的学生,不经意就有了记忆。

  很多年没有诗人潘洗尘的音讯了,但只要八十年代的学子们回忆起昔日,没有不话及当年诗社林立、诗人层出的景象的,潘洗尘 是当年很有名的校园诗人,自然也就屡被提及。因而当我在网上读到潘洗尘更多诗文的时候,内心的那种亲切、欣喜、感动以及由然而生的对八十年代的深深的怀念之情是难以言表的。

  想当年,潘洗尘一首极具质地感和音乐美的《六月我们看海去》不知打动过多少人,感染过多少人。而近段日子有幸在"诗人洗尘网站"读到了诗人更多作品,觉得这些作品不仅质地感、音乐美依然,让人感受更深的是,这些诗文没有丝毫的虚矫、浮薄,有的是一种深挚、沉稳、质朴和真情。也许,自乡间茅舍走出来的潘洗尘,从黑土地和父辈那里继承的唯一财产就是质朴与真情吧。在潘洗尘的诗文中不难看出,他的少儿时期,与小村、黑土、麦地、茅屋、炊烟等朴实的景物紧紧相连的,既有和睦温馨的亲情,也有刻骨铭心的贫寒,这构成了潘洗尘最初的人生氛围。也许,正是在这种氛围中,质朴和真情就如同乳汁哺育了这个农民的儿子,化作他的血液,融入他的灵魂。来自泥土的质朴血一样在他的诗文中流淌;来自亲人的真诚与真情,又让他质朴的文字透着诗的飘逸、诗的灵性以及奔涌的情思;而也许年少时的贫寒,恰恰是让他对生活、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思索、更独特的体验、更敏锐的领悟和感知的原因之一。也难怪历代都有皇族抱儿痛哭“怎不生长在民间百姓家”了呢。

   潘洗尘的诗文,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涉猎甚广,最让如烟震颤的篇章是那些感怀乡土感怀亲情的部分,读过之后,我们丝毫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总是那样深切地怀恋”乡下“那段与自尊无缘的贫寒日子”了。 诗人用他深沉挚朴的笔触写土地、写乡村、写生活在那片黑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诉说着对乡村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在这些诗文里,溢满诗人独特的声音、独特的旋律、独特的韵味,这一切应该都是来自于诗人纯粹个性化的独特体验以及难以企及的赤诚吧。那片黑油油的故土似乎是诗人魂牵梦绕、吟诵不竭的圣地,而那片圣地上平凡的、朴实无华的生活片断, 点点滴滴都是诗人的心灵流淌不息的缪斯之泉,这心泉从他的笔端流泻出来便有了诗性与灵性,流经之处便泼洒浸染出一幕幕最为经典的画面,感人肺腑,萦人心怀!那些真实的生命体验和真诚的人生感悟,让人时而为他的天真摇头,时而又为他的沉重揪心;而那自嘲、无奈、迷惘、向往和略带感伤地回忆,都能让人体察到诗人内心无法更改的真诚,它犹如一股清风吹进我们尘封已久的心。应该说,诗者充满真挚,阅者染满真挚,恍然间,我们会觉得自己就在那些字里行间出入行走,他写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已。这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动,是再精微的语言都难以描述的啊。

   作为最普通的读者,我们不知道诗评家们是以何标准来评判经典和精品的,也不想去理会这些个标准,我们只知道,潘洗尘的诗文丝毫也不做作,不冒充高深,他就是在一种清贵之至的文笔下,用质朴、用真情感动着读者、征服着读者的心,我们只知道,能够打动人、引人共鸣的作品人们才愿意去品读它、铭记它、传诵它。当然,潘洗尘因商辍笔多年,诗作也许不算太多太多,可却就有《六月我们看海去》、《饮九月九的酒》两首诗歌入选高中语文课本,这可是专家说了算的,这种成功能够企及的人恐怕不多吧。看来,潘洗尘的诗文是雅俗共赏的,不仅读者们叫好,专家们也是欣赏肯定的哦。

(二)六月,我们看海去

我出生在远离大海的江南小城, 孩提时代,《老人与海》、《美人鱼》、《哪咤闹海》等关于海的童话让我对大海有一种蒙胧而美丽的向往。八十年代初期,我还是一名学生,那时的校园里流传着一首《六月,我们看海去》的诗歌,其时,作者潘洗尘是东北某高校的在校学生,他的恋海情结曾引起那些远离大海、向往大海的学子的强烈共鸣。读着朗朗上口的“看海”,走在校园的小道上,空气中似乎也有了扑面而来的海的气息,清新的、温润的、沁人心脾的、让人心动的……细细的伶听,风中仿佛有海的呐喊和呢喃,仿佛海伸出了它宽阔而热情的臂膀召唤你,让人在海一般的思绪里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这首诗极富旋律感,文字就象是一个个跳跃着的音符,串起了如音乐旋律般的诗句,音韵交融,随着大海的波涛跌宕起伏,读来抑杨钝挫、悦耳动听、韵味无穷。在句式的排列上风格迥异,独具匠心与魅力,加上传递的一种清新自然、发自心底的真切情愫,朴实而又鲜活,很有画面感,感染力极强,师生们一致称赞是一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很完美的诗中精品。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那么,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是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体了

今天,欣赏怀旧的日本名曲《海滨之歌》,忆及这尘封的往事,记下了这段心情文字,把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和《海滨之歌》收藏于此,但愿有读者能和我一道追忆美好的青春岁月,让海风的纤指把沉睡于心底的音符拨响。

在诗人的笔下,文字就是一个个跳跃的音符,串起了音乐旋律般的诗句,随着大海的波涛跌宕起伏,诵读起来抑杨钝挫、悦耳动听、韵味无穷。诗人用风格迥异、独具匠心的句式描绘的朴实而又鲜活校园生活和春青情怀,就象一幅幅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流动。记得当时我的语文老师这样评说:这是一首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很完美的诗歌,如果说“诗歌是语言的音乐,音乐是声音的诗歌”,那么,这首《六月我们看海去》似乎是语言与音乐的统一体了。

诗人洗尘网站:

http://www.xc63.com/

十八岁和其他

        杨选堂

一、作者简介

杨选堂 (1923—) 新闻界人士、作家,广东梅县人,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中国时报》、《新生报》、《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任台湾大学讲师,中兴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编译室主任,“行政院”参事兼编译室主任,“中央银行”行务委员等职。研究经济兼长文学,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专栏”、“杨子漫谈经济”、“杨子论衡”等专栏,颇受欢迎。后任《联合报》副社长,《联合晚报》发行人,兼《联合报》、《经济日报》、《联合晚报》三报总主笔,《中国论坛》发行人兼社长。1990年夏参加“国是会议”。现任《联合报》社长兼三报总主笔。以笔名杨子在报刊开设《杨子漫谈经济》、《杨子专栏》、《杨子杂谈》等专栏,颇受欢迎。著有经济论文集《经济理论活用》、《经济理论的落实》、《经济小品》;散文《精神的裸体》、《回首拥抱那人》、《被宠爱的感觉》、《男人的诞生》、《春孕》、《水柳的诱惑》、《感情的花季》、《画夜记》、《香囊》、《相亲》、《杂花生树》、《惊喜》、《描梦记》;小说《变色的太阳》(曾拍成电影)、《欲神》、《魔象》、《浸洒的花朵》。

二、相关链接

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简介》 范用

《傅雷家书》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十九日晚

聪:

  车一开动,大家都变了泪人儿,呆呆的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一九五四年傅聪应波兰政府邀请,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七日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出站时沈伯伯即我国著名作曲家沈知白教授,"文革"中受迫害致死。再三劝慰我。 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象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有。妈妈随时随地都想哭,--眼睛已经肿得不像样了,干得发痛了,还是忍不住要哭。只说了句:"一天到晚堆着笑脸",她又呜咽不成声了。真的,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聪根据自己的音乐感受,不同意父亲认为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最为重要的观点,认为《第十小提琴奏鸣曲》最重要。双方争执不下。父亲认为傅聪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而当时国外音乐界一般都认同第九首最为重要。所以父亲坚持己见,这样双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父亲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的友人陈伯庚家近一月余。后因傅雷的姑夫去世,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聪弟弟傅敏接傅聪回家,双方才讲和。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十八日晚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有亏良心的事。父亲教子极严,有时几乎不近人情,母亲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今天一天精神仍未恢复。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一关对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与热爱呢!

  十九晚

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的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巴和出身的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冬 之 草

每年早春,我都种小白菜。

     先把土铲松、抚平,将种子撒下去。再用细竹筢轻轻地在地表扒一遍,种子被泥土覆盖,就不怕小鸟啄食了。

     去年天气特殊,秋收之后,居然又变得暖和起来,心想让园子荒着可惜,便拿出春天剩下的小白菜种子撒下。岂知才播种没几天,又冷起来,而且一下子入了冬,再也未曾暖和。飘了雪,惋惜一阵,也就把这事给遗忘了。

     直到今天,这个暮冬的日子,穿着雪鞋到后院检视篱墙,厚厚的冰雪初融,露出下面封闭已久的地表,居然透出点点绿意。

     一棵棵袖珍的小白菜,只长出两三片叶子,在叶片间,竟伸出小小的花苞,露出里面黄色的花瓣,眼看就要绽放了。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难道过去的大半个冬天,她们一直忍着不死,等待每个稍稍温暖的日子,就向下扎一点点根,往上生一点点叶?

     她们委屈在冰雪之下,保存这一线生机,就为了绽放、结籽,并等待春天再一次萌发?

     “自己见不到春天,就让孩子见到吧!

     自己矮小丑陋,就让孩子高大体面吧!”

     我看到的不是卑微的小白菜,而是崇高的母爱,在冰雪中灿烂开花……

     (选自《刘墉散文选》)

[文后小语]

     这篇文章的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点点滴滴,然后以独特睿智的眼光深入分析,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意蕴。

     古今中外礼赞母爱的妙文佳作不胜枚举,散文《冬之草》的作者却匠心独运,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母爱的全新感悟。

     “美至无奇为至美。”作者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发现了奇迹。“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一句由娓娓叙事转入深层次的思考。接着连用两个独立成段的感叹句,模拟小白菜的语气来消除疑问,突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自己顶风雪,冒严寒,付出这一切全都是为了孩子。从朴实的叙事、巧妙的设问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文章结尾直抒胸臆,点明主旨,礼赞崇高的母爱,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冬之草》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而清新,在娓娓的叙述中融入了浓浓的赞美之情。品之愈久,愈觉其意蕴深厚。

四、活动体验

让学生课后写一封给自己父母的信,可以是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也可以是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尊重自己,也可以是……总之要求发诸内心即可。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现在,毕氏为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代表作品:

不宜重逢

昆仑殇 补天石 阿里

转 不宜重逢 伴随你建立功勋

北飞北飞 君子于役  

生命

预约死亡 生生不已 教授的戒指

最后一支西地兰 看家护院 送你一条红地毯

原始股 预约财富 紫花布幔

翻浆

西红柿王 匣子里的水牛 冰雪花卉

阑尾刘 赶考的女人 天衣无缝

不会变形的金刚 一厘米 妈妈福尔摩斯

跳级 翻浆 女人之约

束修 赔 雉羽

苔藓绿西服 梦幻小屋和蓝手镯 大海里翻了豆腐船

汗血马尾 蟑螂谷 硕士今天答辨

非正式包装 白杨木鼻子 米年型电话键

月饼的故事 术者 月晕而风

同你现在一般大 给我一粒脱身丸 最晚的晚报

雪花糯米粥 猫头鹰行动 紫色人形

捉刀 假如我出卷子 斜视

其他作品

美好的性,是阳光下的火炬 友情:这棵树上只有一个果子,叫做信任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婚姻鞋  那座山,虎啸龙吟 素面朝天

提醒幸福 我很重要 孝心无价

行使拒绝权 芒果女人 天使和魔鬼的较量

红处方 电脑时代的灰色诱惑 血玲珑

相关连接:

作家——医生毕淑敏

作者: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棗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棗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咀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

(选自《毕淑敏作品精选》,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本文是王蒙为该书作的序言。)

 相关作品

作家——医生毕淑敏 毕淑敏谈她的新作 素面朝天

在母性中升华 祥和与理性的统一 读毕淑敏《血玲珑》有感

他们眼中的她们    

 

文题背景

《我的五样》是毕淑敏《心灵七游戏》中的一篇文章。她自己一直渴望完成这样一本关注心理健康,能够为现代人减压提供实际帮助的作品,书中“我的五样”“谁是你重要的人”“你的支持系统”“再选你的父母”等七个游戏都是她在心理咨询的实际中总结、设计的,其结果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毕淑敏描述自己的“五样”是水、阳光、空气、鲜花和笔,除了笔都是在现实中显得比较“没用”的东西,这使人不解。但毕淑敏是这样解释的:“记得在心理学班里,我的答案是比较特殊的,老师分析说我之所以把空气列在里面,跟我在西藏呆过,曾经非常渴望空气有关,我想每个人的选择都受到自己特定背景的影响。20岁的我和40岁的我由于生活中确定的因素的不同和增加,使得我对生活的意义有了不同的认识。老师分析我是一个从小不缺乏爱,不缺乏尊严与光荣感的人,所以,我一直有愿望去探索生死和人生的终极意义,希望做些对别人有所帮助的事情。这种心态可能也决定了“我的五样”看起来比较“没用”。

读《心灵七游戏》有感

《心灵七游戏》是毕淑敏的第一部心理指导丛书。虽然类似题材的图书还有很多,但以游戏作为切入点的还很少见。本书让我们在亲身参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并将这种思想方便的传播给他人,这是一种很好的营销策略。

  有几个游戏给我感触很深,让我猛醒。

  第一个游戏的名称,叫作“我的五样”。这个游戏的玩法很简单,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可以是物质范畴的,也可以是精神范畴的;随后依次划去“最不重要”的一样事物,直至留下最后一样为止。我们的心灵会在痛苦的取舍中得到升华:“主动的放弃,如同退潮的海水,在动荡归于平静的过程中,遗留下突兀屹立的东西,那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礁石。”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做出很多决策,这些决策是通过保住一方而舍弃其它方面来实现的,但我们并不注意总结;仅当做这样的游戏时,自我的人生准则才会被揭示出来。我曾经做过相似的游戏:在纸上写下一些事物,我将每个事物与其它事物依次比较,将更“重要”的加上一分,若最终存在分数相等的事物,则取相互胜负关系为最终名次。于是,看起来难分高下的一堆事物被你的价值观排出了座次,这种座次是量化的,相对稳定的。两个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书中的游戏更容易体验到丢弃的痛苦与无奈。

  另一个游戏是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支持系统”。所谓“支持系统”,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网。作者提醒我们注意这个关系网的组成结构一定要合理,才能真正为我所用。例如:性别要均衡;年龄上要存在跨度;人员构成是否多种多样。另外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不要让朋友间存在过多的横向联系。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友,不如无友。避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泛朋友”关系,要在事业、生活、爱情方面分别培育以共同语言、共同经历为依托的交友圈。最好要经常审视这个支持系统,看看哪里出现了不平衡,哪里需要修补和更新,就好像个人网站里的友情链接一样。

  经常读些这样的书可以调节自身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拥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受益匪浅。(http://www.rainway.org/2005/02/12/7-heart-games/)

我读《心灵七游戏》

《心灵7游戏》毕淑敏   喜欢毕淑敏的东西,喜欢边读书边记笔记,思考ing

现代人剪裁精良的西装里面,常常包裹着一颗疲惫焦虑的心。

埃及摩西神庙出土的石碑上刻着:“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有人能欺骗你。”

中国的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没有意外的人生是不正常的,只有不断的意外,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了活力和动荡。

今天的生活是由你几年前的一个选择决定的,你今天的选择将决定你几年后的生活。

一个选择,决定一条道路。一条道路,到达一方土地。一方土地,开始一种生活。一种生活,形成一个命运。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每个人都希望尽量少走弯路。将决定做得完美一些,少一些遗憾,是所有人的期望。

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今天窗外漫天大雪,雪可以覆盖很多东西,但雪下面掩盖着真实。

所有的决定都必有取舍,有取舍就会有痛苦,世上没有万全之策。所有的决定都包含放弃,你不可能占尽便宜。当你明确了什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依次明晰了重要事项的次序,剩下的就是按图索骥。

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

对于不能改变的事物,捶胸顿足,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要想保持心灵健康平和,重要的原则就是对那些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安然接纳。这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积极的达观和智慧。当我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我们也会对他人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包容和欣赏。千万不要小看了接纳自己外表不完美这件事,它是接纳万物的门票。

美国有句谚语,天使能够飞翔,是因为把自己看得很轻。

大作家海明威的墓志铭: “恕我不起来了!”

“我都不怕活着,难道还要怕死吗?”陶渊明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甚至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这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知道有一个结尾在等待着我们,对生命的宝贵,对光明的求索,对人间温情的珍爱,对丑恶的扬弃和鞭挞,对虚伪的憎恶和鄙夷,都要坚定很多。

(http://www.blog.edu.cn/user1/11626/archives/2005/74020.shtml)

同类作品:

我很重要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

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

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

    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

    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去多少谷

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

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

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

    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

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如今很幼小的孩童,

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

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储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

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

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

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

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

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

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

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

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

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

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

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

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

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

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

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

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与朋友相处,多年的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

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份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

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

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

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

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

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

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

代别人。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

很重要。

    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重

要。

    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

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

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

    我很重要。

再选你的父母

“再选你的父母”——第五个游戏的名称。很多人一看到这个名称,先是吓了一跳,马上大不以为然,甚至愤愤然了。这叫什么话?我的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让我再选一对新父母,这不是滑稽加大逆不道吗!这个游戏要是叫我的父母看到了,还不得指着鼻子骂我,恨不能把我扫地出门!要是父母之中有人驾鹤西归了,这题目更让人匪夷所思,简直违背天伦。

我国乃仁孝之邦,身之发肤受之父母,感恩戴德还表达不尽呢,哪里容得了再选父母?如果你看到这儿把本书丢弃,我只有叹息。这的确是一个“可怕”的想法。请原谅,我没有一点冒犯你的意思?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