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向青春举杯》第一板块教案试卷

第一单元    向青春举杯

一、板块教学要求:

(一)板块教学目标

1.能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 

2.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 

3.选择这组诗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诗句,能够对内容或表达技巧加以点评。 

4.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

(二)板块内容

本板块共分为三个专题,即“吟诵青春”、“体悟人生”和“设计未来”。

二、专题教学要求(吟诵青春)

(一)   专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诗歌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学生能够了解诗歌写作的语言特点;部分学生尝试过诗歌写作实践。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借助记录要点等方式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积极主动地在讨论时交流、表达。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神需求,选择并至少阅读了一本课外读物。 

(二)专题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的生涯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3、学生知道朗读的特点,能够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三)专题内容简介

《沁园春•长沙》

全词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致青年公民》

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是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人们为命运哀叹之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可谓沉郁中的光辉命题。  

《六月,我们看海去》

诗歌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它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让情感在海水中净化,让思想在风浪中成熟的青春和生命的渴望。 

(四)课时安排

共5课时。其中《沁园春•长沙》2课时,《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各1课时。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了解词的常识、词作的背景,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变革社会、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

2、通过诵读、领会、分析和鉴赏,理解诗词中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程序】

一、 走近“大师”。

(一)走进作者:

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一生著述很多,他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著名的论文有《纪念白求恩》《反对党八股》《整顿党的作风》《别了,司徒雷登》;创作了许多诗词,气魄雄浑,意境阔大,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的情怀。入选中学课本的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改造我们的学习》

(二)走进时代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创造了大好的革命形势,而革命究竟应该有谁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二、走进文本

(一)   一读——整体感知

1.朗读或放教学录音:要求学生听清生字字音和朗读的语气及感情,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 注音:沁( )橘(  )舸(  )怅()寥廓( )(  )峥嵘( )( )遒(  )遏 ( ) 

 2). 理解下列词语: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怅寥廓、苍茫、沉浮、峥嵘、稠、风华、挥斥方遒、激扬文字

2.指导朗渎,体悟情感

创设情境:在座各位都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入景、入境、入情,能读出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怀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明确:心系天下、博大恢弘的豪情壮志。

3.感知文本,理清思路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

 明确:  立 看 怅 问 忆 

2). 学习了这首诗,你认为哪些词有统领作用?

明确:一个“看”字,总领下面七句。

“恰”字,统领至“当年万户侯”。

3).上下阕各写了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明确:上阕侧重写壮景,下阕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4.小结:这首词通过望秋景忆青年时代的斗争生活,表现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年轻的毛泽东急流勇进,立志改造中国的豪情壮志。 

(二)二读——关键突破

1. “看”字描绘了怎样一幅秋景图?

明确: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看到的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从江边遥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都染上了红色;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许多船只争着在水上行驶。雄鹰展翅搏击长空,迅猛矫健;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 

2.“恰”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明确: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这里指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的革命好友)正当年轻,风采才华正当旺盛;意气风发,热情奔放。指着江山,评论国家大事,写作慷慨激昂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一般。 

3.上阕最后一个疑问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一个“问”字,则引发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盛衰荣辱应该由谁来主宰这一问题的追问,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

4.下阕最后一个是疑问句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下阕最后一句不是疑问句。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巧妙回答。

5.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重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并且即景抒情,提出了国家命运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 

(三)三读——咀嚼鉴赏

1.在这首词上下阕中我们看到了哪些生动可感的形象,请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表述出来。

2.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所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3.你品味到的作者笔下的秋景图与你以往所见诗歌中的秋景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词一扫过去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4.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凝练而表现力丰富,请选取你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字、词简要赏析。

明确: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5.学了这首词,你能概括一下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吗?

明确: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三、初试牛刀

【基础过关】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A.橘子()百舸()寥廓()

B.方遒()浪遏()苍茫()

C.峥嵘()挥斥()侯爵()

D. 沁园春()上阙()稠密()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D (A、阕,架,B、寥飘,C、凌)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舸争流   舸:大船。此处泛指船。

B.鱼翔浅底   浅:与“深”相对

C.激扬文字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D.峥嵘岁月   峥嵘:不平凡

5.《沁园春•长沙》中有多组对比,请找出几组对比。

 “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万类”的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6.《沁园春•长沙》上阕中重点是写景,其中“看”领起的句子有哪些,并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

  提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景物描写的特点: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7.词的下阕写同学少年,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的句子分别是:

精神面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活动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8.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凝练而表现力丰富,请选取你认为具有这种特点的字、词简要赏析。

提示:词在语言运用上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以“万”言山之多,以“遍”写红之广,“击”字形象写出了雄鹰矫健的身姿,“翔”则生动地描绘了游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的神态。 

9.学了这首词,你能概括一下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言志”的特点吗?

提示: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能力过关】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满江

“霜天”即秋天

1.     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看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山、林、江、舸、鹰、鱼

4.  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失意、恼恨,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2.“沉浮”同升沉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3.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1.“万户侯”本义是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2.“粪土”的意思是视……为粪土,用法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1.“中流”的意思是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遏”的意思是阻止

2.“记”领起的下文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3.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适度拓展】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7)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馀: 剩下 ②须晴日: 待,等到 ③妖娆: 娇艳妩媚                              ④竞折腰 : 争着      ⑤略输: 稍稍            ⑥风流人物: 英俊潇洒、才能杰出的人物          

2).上阕“望”字,据文义,领起哪几句?

答: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呼应篇首“北国风光”,又引起下阕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由虚转实)                                                                    

5).结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答:以此作结,是说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娇江山完全称意。这是对一代新  人的呼唤和企盼。                                                                      

6).概括全词内容:(均不超过8字)上阕大笔挥洒,写北方雪景,下阕纵横议论,评古今人物。    

7).试分析、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本词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长沙》写南方秋景,《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长沙》抒发革命青年  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雪》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念,气势更宏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  多元解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2、  拓展迁移,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二、过程和方法

质疑、问难,积累、提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革命情怀、战斗豪情,感受革命壮志、乐观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          挑战自我

 1.问:在诗歌创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按着一定的顺序去描绘景色。那么,看一看,诗人自己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秋景的呢。

明确: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分到总。

(教师点拨):再细看看,这些描写中还运用了哪些写法技巧。

明确:由静到动,动静结合。

(教师启发):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能说说理由更好。

   △(教师总结):“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竞”字在诗句中有什么作用? 

“竞”  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2.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表达色彩的词语。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红”  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  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3.问: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这个充满充满生机的世界有谁主宰的问题。

4.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魂的人。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教师提供背景:1919年底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5.问:这首词的下阕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理解分析。

6.问: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7.学习完了下阕,让我们思考一下,当年的同学少年是这样的精神面貌。我们今天怎样形容青春岁月?比较一下。

我们会说,花季雨季,青苹果季节,都是很婉约的词啊,太柔了。让我们记住这几个形容青年人豪情壮志的好句子!有美好的年华,有青春的激情,有浩大的气势,有奋斗的欲望,有拯救民族兴亡的抱负。

想想我们这一代,我们生活的时代不同了,我们物质丰裕,我们的追求也变了,应该说,谁也无可厚非我们今天的追求,有钱,有房有车,有好工作,生活安逸,万事无忧。可难道我们就只追求这些吗?我们今天青年人的境界就是这样吗?就不要想到别人为我们的付出,不要想到前人为我们安排的生活环境?就不要再为祖国为社会献出些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要有些豪情壮志,为什么我们不能为我们的理想和事业付出些什么呢?想自己的时候,也想想别人,想想社会和国家。胸怀开阔了,才能变得高尚,才能不是为了一已的悲欢而或喜或悲,青春的激情洋溢了,我们也才有可能去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然我们只能是温室里的花朵和屋檐下的麻雀,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8.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二、探究无限:

(一)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的特点是萧瑟、凄凉。因为秋天是百花凋谢、树木枯黄之时,但是毛泽东眼中的秋天却充满一片生机的,而且是有暖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试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一首加以比较。

1.《天净沙•秋思》

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2.曹操的《观沧海》

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不仅仅只是看海,还看到“日月星辰”又从“日月星辰”看到与海的关系: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这表明曹操包含宇宙的心胸。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什么志?想一统中国勃勃雄心。而毛泽东“谁主沉浮”的提问,指的是由谁来主宰中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二)除《沁园春•长沙》的名句外,你还能说出毛泽东哪些诗句?建议课外由学生自行收集。如:

1.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 长沙》)

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沁园春 长沙》)

3.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 黄鹤楼》)

4.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 井冈山》)

5.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 蒋桂战争》)

6.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 重阳》)

7.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8.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 大柏地》)

9.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1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 娄山关》)

11.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 三首》)

1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

13.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 六盘山》)

14.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沁园春 雪》)

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 雪》)

三、初试牛刀:

                         一

1、下面是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其中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意思是:面对宽广的宇宙,怎不让人惆怅失意,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啊!

D.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解析:答案C。“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2、下面是对“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赏析,其中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B.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至“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

C.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诗人视野之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及超脱世俗的愿望。

解析:答案D。“超脱世俗的愿望”理解有误。应是“不仅抒发了词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出了词人强烈的革命精神。”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D、“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能否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鹰击(飞)升空,鱼翔(游)浅底,万类霜天竞(争)自由。

点拨:本题考查对诗歌字词的准确理解。

解答:括号内的词不能替换加点的词。因为“击”显示了鹰展翅的力量和搏击的雄姿;“翔”写出了鱼的活跃和自由自在;“竟”表现了在明净清爽的秋天里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击”“翔”呼应“竟”,而括号内的词可用于任何一个同类事物。

总结: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说:“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话只有一句,真正适合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惟一的一句、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我国古代也有作诗推敲的故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最具表现力的词是惟一的。

5.填空。

⑴词的上阕描写的意象有              ,表达了              。

⑵词的下阕描写的意象有              ,表达了              。

点拨:本题考查通过意象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⑴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鹰、鱼等    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   ⑵“同学少年”诗人和战友们藐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胸怀和战斗精神。

6.补写毛泽东诗词的上句或下句。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矾。

④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衍罴。

⑤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⑥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⑦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⑧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只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对两首词的词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驿处”、“断桥”、“黄昏”、“更著风和雨”,写出了梅花所处环境的荒凉、恶劣,写出了受到打击的情景。

B.“一任群芳妒”,表明了作者面对排斥、打击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孤独苦闷的心情。

C.毛泽东的词用“飞雪”、“悬崖”、“百丈冰”,写出了梅花凌风傲雪,不畏严寒的品质。

D.“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意为当春天来临,百花盛开之时,梅花虽已凋谢,但凋落的花瓣处在万花丛中,仍露出欣慰的笑容。

2.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词均以写景入手,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为梅花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效的背景。

B.两首词都表现出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甘愿自己经风着雨,也要保持高尚品德的优秀品格。

C.两首词的意境是不同的。陆游的词流露出寂寞无奈、孤芳自赏的消极心态,毛泽东的词则表现了与群芳同春、积极向上的思想。

D.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威武不屈的,迎着严寒冰雪,傲然挺立,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形象,陆游词中的梅花则是封建士大夫既保持节操,又消极无奈情景的写照

1.D  2.A  

3. 两首词的所描写的梅花各有什么特点?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陆游词所描写的梅花特点是:寂寞孤独、历经风雨,清高自守,百折不渝,芳香永驻。毛泽东词所描写的特点是:耐寒坚毅,不争名利,适时报春,在花丛中笑看人间春的到来。

陆游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孤高自傲,志向清高,不与俗艳同流,百折不挠,是站在个人修养的角度上抒写的。毛泽东词所表现的是一个革命者坚强不屈,一心为争得国家与世界变革的胜利而奋斗,甘愿牺牲自己为人民迎来光明幸福的春天的精神,是站在一个革命者的立场上,写出了一类人的心声与志向。

相关高考真题一

2000年[全国]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歌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时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参考答案:1、D2、D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