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诗词五首 学习重点: 1、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记住优秀名句 3、背诵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才人辈出,群星灿烂。优秀名篇,层出不穷。有的诗文反映了诗人的生活志向;有的歌咏了作者的人生渴望;有的说明了农家生活的艰难;有的表现了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内容不同,风格各异。今天我们就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行路难》、白居易的《观刈麦》、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学习第一首《饮酒》 第一二句:虽然生活在世上,却没有世俗交往的烦恼。 第三四句:倘若问我为何这样做,那是因为心灵已经远离尘俗的羁绊,因而居处也自然显得僻静了。 第五六句: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到了南山。 第七八句:山中傍晚的景色都显得那么美妙,回巢的飞鸟结伴而行。 第九十句:眼前的景物,让人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本想辨析它,却不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 这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感受。 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问题研究: “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采菊 结庐—心远 ——景色优美——何须言语 ╲悠然 特有的自然情趣与美的感受 三、学习第二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齐读此诗 孟浩然,襄阳人,善写山水诗,人品和诗极富盛名,李白敬仰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杜甫赞他“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的这首诗是干谒诗,目的是表达自己不甘山林寂寞,希求张九龄援引的心情。 内容点拨: 第一二句:八月的洞庭湖广阔浩渺,远望水天合一。 第三四句:写出了湖的浩阔,也写出了湖的澎湃气势。 第五六句:向张九龄表白了自己的心情:当隐士并非本意,在太平盛世,不甘闲居寂寞,要出来做一番事业,只是无人援引。 前句以渡湖无舟暗喻自己,欲出仕而无人引荐,后句则表示耻于在圣明之世闲居而干无所作为。 第七八句: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张九龄双作钓者,以鱼自比,点出了赠诗张丞相的用意,希望给自己援引。 综合点拨: 这首诗从大处落墨,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又由洞庭湖之景,借古代典故写出了自己的感慨和渴望,含而不露却又用意分明。 写景是为了抒情。 问题研究: “蒸”“撼”用得好! 蒸: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 受到了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 撼: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洞庭湖面广阔浩渺 平居闲处不甘寂寞 气势磅礴雄浑壮美(写景)(抒情)意欲出仕无人引荐 ↙ ↘ 欲济无舟 学习第三首《行路难》 《行路难》共三首,作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这是第一首。 前四句,写酒宴时的情绪,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意,朋友们为他设宴送行。如果在平日,号称“酒仙”的李白一定会豪饮而醉的,然而今天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 第五六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 第七八句:尽管道路坎坷,让人失意和无奈,但此时的作者想到的是吕尚和伊尹(吕尚渭水河边垂钓后被周文王重用,伊尹在商汤重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日月旁边,后为宰相),他们的经历又增强了诗人的信心和信念,虽然如此,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仍然感到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矛盾复杂的心理前面又一次回旋,但李白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终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达到理想的彼岸。 乘风破浪:《宋书·宗悫(què)传》,宗悫少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综合点拨: 此诗一波三折,跳荡纵横,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苦闷彷徨、抑郁不安但又不甘寂寞、勇往直前起伏变化的思想历程,让人强烈的感到诗人的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欲饮不能 垂钓碧溪 拔出宝剑↘行路难↗ 挂云帆 举目四顾 乘舟梦日 ↘行路难↗ →直达理想彼岸 茫然无知 济沧海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习《观刈麦》 诗中描写了冒着暑热辛勤劳动的农民和被学生的租税压得抬不起头来的贫苦农妇,并对自己的不劳而食深感愧疚,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本诗是叙事诗。 诗一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田陇中的小麦,在南风的吹拂下,一夜之间都泛出了金黄色,农忙季节开始了。 妇女带着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随后描写的是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头割麦的情景和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精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天长能多干点活,这里展现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辛酸的情景: 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刚割过麦子的地里拾麦穗,听完他的诉说,不禁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因为他家的田地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只能靠拾麦穗来充饥,通过这个贫妇人的形象揭示了当时赋税的繁重,人民生活的困苦不堪。 此时诗人联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感到自己既无突出的贡献,又不从事农耕劳作,可是每年却要拿三百石的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此感到万分惭愧,内心难以平静,从诗人的有感而发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农民的最深刻的同情。(尤其最后两句) 此诗主题专一明确,笔法简练,对比强烈,语言通俗晓畅,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的自我反省精神。 ╱妇姑童稚 ╱刈麦 →为生活而辛勤劳作 农忙 ╲箪食壶浆 ╲联想自己 ╲ ╱贫妇抱婴 ╱深表同情 拾麦 →缴赋税而困苦不堪 ╲敝筐拾穗 二、学习《渔家傲》 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了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秋天到了,边塞的景物与江南不同,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一点留恋的意思,周围边塞的各种声音连同军中的号角一起响起,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的群山中间,有一座早闭的孤城。 端起一杯浊酒来喝,解解愁闷,想到家园远在万里之外,但是敌军未退,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怎么能够回家见亲人?(写出了战士们的报国热情),营地里不时传来悠悠不断的羌笛声,寒霜満地,引发人思乡之情,无法入睡。“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未酬的感慨,将军和征夫流下了热泪。 词的上片写景,紧扣“异”字,极力描写西北边塞山城秋日悲凉的景象;下片紧扣深秋景象抒写战士功名未就戍思归的苦闷心情,反映了边防战士对朝廷消极防守,安边无策的不满情绪。 附板书: 大雁南飞 离家万里 秋(异)边声四起→燕然未勒→将军白发、征夫落泪 孤城落日 羌笛悠悠 渲染气氛(写景)→报国思乡(抒情)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