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简案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21、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学习重点: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二、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三、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四、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①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②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2、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 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3、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4、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
·语文课件下载
| |||
『 ![]() ![]() ![]()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