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的海,为什么那么恐怖——重读余秋雨《垂钓》偶得(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备课资料 手机版


魏亚歌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大多是以沉重的笔触来抒写自己对文化荣枯的感慨,在感慨中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刻认识和理性思考。《垂钓》是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文革历史理性思考的颇有诗意的散文。一般人能从文字表面看出的是:作者描写海参崴海边垂钓的两位老人,目的是阐明一个深刻的哲理——相互对立同时也相互依存——最大的对手也是最大的朋友。但是,如果是细心的读者,能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就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余秋雨先生对文化大革命的深沉感慨。

要读懂《垂钓》的内涵,首先得思考、探究以下这些问题。

为什么第一段中要把海参崴的海描写得那么个样子呢——“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为什么要说“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为什么说“只有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文中的“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者的形象,究竟象征什么呢?“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是什么意思呢?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时都要用眼瞟一下瘦老人,这“用眼一瞟”,是关心还是“嘲讽”,本是谁也不能明白的事,作者为什却要断定他是“嘲讽”?瘦老人始终“安静”地坐在那儿,谁无法看出他心中是怎么想的,作者又为什么要确定他是在嘲笑胖老人呢?如果对这些似乎违反惯例的描写和议论不能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是决不能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的。

余秋雨先生作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文人,他每一篇文章中表达的对文化荣枯的感慨都蕴藏着历史的积淀。《垂钓》蕴含的则是对令人充满伤痛回忆的历史——十年文革历史的反思。文革大批判运动不就像一场无比巨大、令人震惊的风暴?面对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试问谁没有“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的感觉?多数人迷惘,不安,不知所措,因为谁也不清楚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及其走向、结果,因而,只能是“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顷刻间遭受灭顶之灾;有的人像海鸥“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只有少数人像“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就像海参崴的海,“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我们——当然包括作者——对文化大革命不了解底细的人 ,都是“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是实实在在的“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这里,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象征性物象描写了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和自己的形象。作者把海参崴的海描写得那么恐怖,其用意不是象征文革风暴又是什么呢?

余秋雨先生描写的“一胖一瘦”两个垂钓者,其实也是用象征的手法,写出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革命者的形象。倔强的瘦老人认为“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追求的是高尚的精神,以为革命者的心目中只应该有崇高的共产主义,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不应该以眼前的物质利益来“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所以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这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不禁令人想起《伊索寓言》中那个天文学家在观察天象的时候不小心掉入了枯井的故事。其中那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是一个为天空着迷的人,一个无比幸福的人。他以为只有他才会发现并且告知人们天上的秘密。他是天空的儿子,大地仅仅是他暂居凡尘的短促营地,他愿意终生都在仰望天空。他认为那些追求物质利益的现实主义者是失去了可贵的神秘感。而现实主义者——“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认为自己辛苦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和后辈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追求的是首先改善现实的物质生活。所以,钓到了鱼,就“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来显示自己的辉煌成绩。他就好象《伊索寓言》里的那个村妇,在天文学家观察天象的时候不小心掉入了一个枯井时,忍不住笑他说:“你连地上的事情还没弄清楚,如何来图谋上界的神秘。”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他们互相嘲讽、鄙视,心中“天天在互相批判”。

余秋雨先生也曾经旗帜鲜明地站在理想主义者一边参加了大批判运动,而且满腔热情地对现实主义者进行了激烈而尖锐的批判。因为,当时他和两个垂钓老人一样,谁也没有明白,“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谁有也没有明白,“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谁也没有仔细考虑过,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革命——让炎黄子孙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瘦老人的“钓钩”“硕大无比” ,象征理想崇高伟大无比,“只想钓大鱼”,就是一心想的是如何实现伟大的目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破除一切四旧,彻底摧毁资产阶级的旧世界,建立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解放全人类。而且是“更加精神”——那么的“固执”,可是结果却是“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只剩“瘦削”、“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伟大的理想诚然壮丽,执著的精神固然可贵,但结果却是满目凄凉的“社会主义的草”,这不是“悲剧美”又是什么?胖老人从“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着手,“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 “脚步如胜利者凯旋”,这不是“更加物质”——现实主义者着力抓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对物质收获充满“喜剧”色彩么?可是,“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现在,谁都能看到,物质的收获固然能让人们生活舒适,但是社会上有许多“瘦老人”还是执着地认为物质的“丰收”不值得炫耀,因为他们始终在担心:丢失了崇高的理想的物质富裕,可能造成精神支柱的丧失,造成社会责任感的减弱,道德的沦丧,“胖老人”使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让人民过上真正的美好、幸福生活的最终目标是否会成为泡影。恐怖的大海中令人注目的兵舰,却似“千古冰山”一般,任凭狂风怒吼,猎犬狂吠,“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文革中遭受多方面攻击的目标,大多数曾经被批判的东西,不是在大字报、戴高帽、甚至游斗、坐飞机,妄图批倒批臭,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大海中,它们却能像“在海雾中隐约,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照样岿然不动。“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精神的固执和身体的瘦削是瘦老人的宿命与标志,无论他的理想如何崇高伟大,但是在历史的大海中,只不过是“一瞬间”的浪花而已。但是,大海——历史——始终会记得,中国曾经出现过这样两位垂钓的老人,他们“像两座恒久的雕塑”,将永远留在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中。

许多读者在阅读该文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进入非此即彼的选择。就是说,我们今天还是会不自觉地“互相批判”,像作者文中的“他们”一样,“天天在互相批判”,像两个垂钓老人一样,“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这是一种社会的必然现象。 可是这样的“互相批判”,有必要发展成互相斗争、分出高低吗?余秋雨先生说:“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就是说,不必用“伟大”和“浅薄”对两个垂钓老人进行区分,可以让各自在心中继续他们之间的互相批判,但没有必要去辨别他们的高低输赢,他们之间也没有必要一定打倒谁,更不必斗个你死我活。因为“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他们,一个像平平展开的原野,一个像嶙峋陡峭的峰峦,包容了物质和精神,琐细与宏大,浅薄与深刻,大地与天空,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没有原野,衬不出理想主义者峰峦的崇高和壮美;没有山峰,也不能体验到现实主义者的实在和质朴。历史的砥石通常依靠理想主义精神筑就,但是,历史的前进不能没有现实主义的物质推动。就这样,余秋雨先生对自己参加的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批判中的行动,进行了深刻诚挚的反思和深沉含蓄的忏悔。这样隐晦曲折的文字,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是永远读不懂的;不愿去细心考察作者的经历的人,是绝对读不懂的;不愿体会文革过来人的体验和思想历程的人,也是断然读不懂的;不愿理解散文中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作者深刻思想的人,更是莫名其妙的。

余杰说余秋雨是不肯忏悔的流氓才子,实在是冤哉枉也。

作者邮箱: wangjing08092002@yahoo.com.cn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