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失街亭 罗贯中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李亚权 [教学目的] ①学习《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描写复杂战争的高超技巧。 ②学习本文应用对比映衬刻画人物的手法。应用动作语言细节刻画人物的手法 。 ③认识诸葛亮细心谨慎、沉着应变、忠心耿耿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刻画人物手法。难点是对失街亭原因的全面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卷首词,明白如话的语言里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 三国时代是一个战祸纷乱的年代,而乱世正是英雄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最好舞台。我们知道,诸葛亮为报先帝之恩,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目标。而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却失败了,只因街亭失守,同时也直接影响了蜀魏乃至整个三国的战略格局。试问,小小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问)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诸葛亮北伐路径是由汉中直奔斜谷进而攻取郿城从而直逼长安;而司马懿则由长安南下,攻取街亭,进而攻打阳平关,绕道蜀军背后断其粮草,蜀军自然不战而溃。街亭在此战役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自读课文《失街亭》,一起走进那个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走进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古战场,欣赏古代英雄们的智谋胆略。 二、整体感知 1、点名学生朗读每段话的开头一句,分析课文的关内容。 明确:我们对这九句话做点数字统计。以“却说”开头的有七句,“街亭”一词,出现六次,以蜀汉一方为主语的有七句,其中四句以孔明为主语。 “却说”,古小说发语词,其后往往重提上文说过的事。本文使用七个“却说”,就表明其一方面不断转换叙事角度,一方面,又不断地呼应前文。“街亭”反复出现,前面几段是双方对街亭之战的部署安排,中间是街亭之战,之后是街亭之战后的情况。 2、归纳小结 本文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便是以街亭攻守为线索,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角度,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明为中心人物,反复照应并适当穿插对曹魏一方的介绍,从而把复杂的故事、交织的矛盾叙述得清楚条理。 三、自学探讨 1、在得到新城探细人消息后,诸葛亮“大惊 ”为什么? 明确:司马懿老谋深算、精明干练,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对手。为使北伐顺利进行,诸葛亮用反间计使魏主曹睿将其前职谴归,如今东山再起,无疑增加了北伐难度。 预测到司马懿必然夺取街亭。作为由蜀入魏三条道路之一的街亭,虽然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如被魏军占领,就会由此绕道包抄蜀军后路,使其进退两难,不战自败。(询问学生答案来源) 2、预测到司马懿必将夺取街亭后,诸葛亮作了怎样的部署安排? 明确:以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率领二万五千精兵把守街亭,以魏延高翔为援军,分别屯兵于街亭东北和后方,与街亭遥相呼应。 总结:(幻灯片)诸葛亮审时度势,对防守街亭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力图做到万无一失,体现了他一惯用兵谨慎,知己知彼的特点。 3、马谡到街亭后,对诸葛亮的战略部署做了怎样改动。 明确:没有当道下寨,把主力部队带到离街亭十里的山上;街亭只留五千人把守。 4、司马懿真可以称得上精明练达,老谋深算,到街亭后并没有忙着排兵布阵,而是反复打探对方虚实。这与主观武断的马谡形成鲜明对比。请问司马懿是如何打探蜀军虚实?他前后说了些什么? 明确:司马懿前后三次打探蜀军虚实。第一次,派次子司马昭去探街亭是否有兵守把,司马昭回报有兵守把,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这说明诸葛亮判断正确、部署正确,赢得先机;紧接着司马昭说蜀军在山上扎营,司马懿“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也”,司马懿的惊喜说明马谡战术失误(而且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低级失误);为验证消息,司马懿月夜亲自巡视;第三次,司马懿派人打叹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周围是否还有别的蜀军。得知主将是马谡时,他“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司马懿轻松的笑,说明他此时已是成竹在胸。这也说明诸葛亮用人失察。这种手法称为反衬。 5、司马懿判断是否正确,请看双方争锋? 学生复述作战过程: 司马懿先集中兵力歼灭蜀军主力。他让张郃挡住王平去路,申耽申仪截断蜀军汲水之路。令其不战自乱。然后率领大军围山,让士兵沿山放火,又饿又渴的蜀军,多次冲击无法突围,纷纷投降。马谡只得率领残军下山逃命,被击退王平占领街亭的张郃紧紧追赶。这时魏延杀出,挡住张郃,放过马谡。(此时司马懿已完成围山,回防街亭。)魏延穷追不舍,意图夺回街亭,被司马懿、司马昭包围,张郃也回军加入包围。幸亏王平赶来,二人兵合一处,杀出包围,与前来营救的高翔相遇,三人商量好兵分三路,半夜劫营,复夺街亭。当天晚上,魏延高翔来到街亭,却中了埋伏,幸亏王平赶来救了二人。(下文交代,王平见无伏路兵,怀疑对方有诈,没有贸然进兵,登高远望,见二人中计,才杀了进去。)三人奔列柳城时,已被郭淮占领。一阵厮杀后,死伤惨重,只得撤兵回阳平关。 占领列柳城的是曹真手下郭淮。这看似节外生枝的一笔,一方面反映了在诸葛与司马的较量中,诸葛亮略胜一筹,统率十五万大军的司马懿,没有想到占领列柳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魏内部矛盾,司马懿受到曹氏家族的打击、排挤,拓宽了作品反映生活的广度。 这一战,双方你冲我突,互不相让。情节忽起忽落,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描写复杂战争的高超技巧,在犬牙交错的战争过程中,作者始终把蜀汉一方作为叙述的主要方面。我们看到,除马谡外,诸葛亮所安排的各个将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王平,冲锋陷阵、多方解围、骁勇善战而又谨慎细心。马谡如能听其规劝,街亭岂能失守?由此可见,街亭失守的直接原因,就在于马谡失策,把咽喉之地变成了薄弱之处。 6、马谡为何会失策?我们分析他到街亭后的一系列表现,尤其是“三笑”。 明确:一笑:丞相多心,“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说明他麻痹轻敌; 二笑:王平真女子之见,什么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孙子曰“置之死地而后生”,足见其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三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足见其狂妄自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才不顾诸葛亮再三叮嘱,一意孤行,乃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真是“信誓旦旦,不思尔反”) 7、有的同学认为,丢失街亭,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用人失策;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诸葛亮事前再三叮嘱马谡,是马谡执意不听,丢失街亭,诸葛亮不应承担任何责任,持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你如何解释。 明确:马谡的狂妄自大、麻痹轻敌,在他请命时便有所表现,诸葛亮的再三叮嘱,并没能消除他的这种思想。 诸葛亮第一次叮嘱,是说明街亭的重要性,“倘街亭丢失,我大军皆休矣”,但马谡的回答是:“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极为自负。并没有意识到守街亭的重大责任。第二次叮嘱他对手非比常人,切勿等闲视之,而他的回答是“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更是狂妄至极。在这种情况下,马谡主动请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并非为约束自己。而是认为此事易如反掌,要抓住这个立功机会,而诸葛亮“军中无戏言”的叮嘱,也就毫无意义。(这就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另一方面,对于马谡的纸上谈兵,诸葛亮并无认识,反而认为他“深通兵法”。对于马谡的刚愎自用同样没有认识,这一点从他吩咐王平安营下寨之法而不直接叮嘱马谡,以及兵败后首先唤王平入帐责问他为何不劝谏马谡可以看出。 诸葛亮轻信马谡,是因为马谡此前曾有耀眼表现,南征孟获,建议“攻心为上”,被诸葛亮称为肺腑:准备北伐,献上“反间计”,使诸葛亮认为他很有才能,把他作为接班人培养,以致忽视了他缺乏实战经验等缺点。 8、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采取了哪些措施?你如何认识? 明确:得到街亭失守消息,诸葛亮意识到北伐已经失败,迅速做好撤军准备。让张苞、关兴作为疑兵牵制敌军,阻止敌军快速前进;张翼先行准备退路;大军收拾行装,提前作好撤退准备;马岱、姜维断后,掩护军民撤退;迁移南安、安定、天水百姓;派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 明确:事无巨细,诸葛亮都作了周密安排,体现了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沉着应变的军事家风度。正因此,蜀军才迅速完成了由战略进攻到战略防御的转换,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孔明撤回汉中后,嘉奖身陷敌后、却不折一人一骑、斩将立功的赵云。严惩麻痹大意、狂妄自大、丢失街亭的马谡,说明他赏罚严明。 播放电视剧片段: 马谡失策给蜀军带来惨痛损失,使诸葛亮北伐雄图化为泡影,斩之犹嫌不足,诸葛亮为何痛哭流涕? 明确:课文中,诸葛亮三次流泪,三次心理并不一样。 第一次:马谡临终将子女托付与诸葛亮,这使诸葛亮想起二人间的深厚情谊,不禁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但此时正在“叱左右推出斩之”的紧张气氛之中,便急忙抹去眼泪,挥泪二字极为准确。 第二次,蒋琬劝阻诸葛亮不要杀戮智谋之臣。引起他内心深处对马谡的爱惜,但为严明法令,只得忍痛斩之,所以“流涕”,悲哀程度更进一层。 第三次斩杀马谡后“大哭不已”,这时更多的是对自己没听先主的悔恨、自责,有负先主重托的内疚、不安。(读到此才能对《蜀相》一诗中“两 朝开济老臣心”的“老臣心”有更深体会) 总结:诸葛亮掉泪斩马谡是本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细腻地刻画了诸葛亮内心深处感情与理智、爱惜人才与严以法令、个人友谊与国家利益间的矛盾冲突,揭示诸葛亮体恤下属、执法严明、忠心耿耿、严于自责等优秀品质。 四、鉴赏要点 1、文章塑造人物的特点。 A.利用语言行动细节刻画人物(以言传神以行绘人) B.利用对比烘托手法塑造人物(多方映衬对比鲜明) 2、《三国演义》是一部优秀长篇小说,但是白璧微瑕,他的缺点便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往往失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批评它“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在《三国演义》一书中,诸葛亮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如果说《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那么,《失街亭》一文则将神人化,它在揭示诸葛亮用兵谨慎、沉着应变、执法严明等优点同时,也揭示了他被感情蒙蔽双眼,用人失策的过失,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千古第一贤相”的形象,反而让我们觉得更可信,可亲、可敬,这也正是本文成为全书最优秀篇章之一的原因。 五、延伸拓展:课内讨论:街亭之失,谁之过? (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战前忽视马谡的骄傲情绪;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本身就有疑虑,先讲街亭的重要性,后讲守之极难,又说对手之强大,意欲使马谡自退。最后马谡写下军令状,诸葛亮仍不放心,又派处事谨慎的王平相助,先后又派出高翔等人马去接应街亭,可见诸葛亮对马谡守街亭是有疑虑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说法,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如此重要的地点,诸葛亮却将全军的命运系于一疑惑之人身上。) 结语:街亭一战,虽有胜负,但又难辨高下。问谁是英雄,非成败所能定论。是非成败转头皆空,只有青山依旧。 六、小结: 七、课后练习: ①写作《失街亭》读后感。(提示:常见思路有三种:1赞美诸葛亮,赞美他在文中表现的优点,可选择一点,也可综合评述;2批评马谡;3反弹琵琶,批评诸葛亮用人失策的过失,肯定马谡能知错认错,有敢做敢当的硬气。此外你能找出新的切入角度吗?) ②完成《优化训练》上“延伸阅读”的练习题。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