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 (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陈奂生上城   高晓声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李亚权

教学目的: 

1、 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2.通过本文的学习,认识中国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引起对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村未来的发展。 

    3.领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了解我国小说揭示人物心理的传统手法

教学重点:陈奂生身上的优缺点,全面辨证的认识陈奂生这一农民形象。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均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小说展示了陈奂生思想性格的不同侧面,成功地刻画了某类农民的性格,塑造了新时期初期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这个典型形象有助于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有助于认识80年代初的农民群众。指导学生从这个高度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就能认识作品的价值。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自读, 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人物。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新时期的初期,我国的农民的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又是怎样的呢?

  1、背景知识介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的面貌。这一重大的历史性转变,在八十年代的文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优秀作品,如《许茂和他的儿女们》、《乡场上》、《芙蓉镇》、《李顺大造屋》、《哦,香雪》、《桃花沟的娘儿们》、《流泪的红蜡烛》等。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歌颂了党的政策。因此,我们要想更准确的把握陈奂生这个人物和本文的主题思想及高晓声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读一读这四部分作品并加以比较和分析。

2、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3、相关评述: 

    陈奂生上城,是一个有趣的题材。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把刚刚摘掉“漏斗户主”帽子的陈奂生置于县招待所高级房间了,也就是置于高档次的物质文明环境里,以此观照陈奂生。这样,农民的境况就的到了辨证的表现:温饱问题是初步解决了,但是生活水平毕竟还是很低很低;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这样辨证地表现新时期初期的农民,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中国要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很长很长一个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这是了不起的,但是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 

 

   二、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 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 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 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 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一)上城途中之所想:打算:卖油绳,买帽子 

     心情:叹过去,乐现在-----满足有米有衣的生活 

    遗憾:口舌笨,人前卑-----渴望人前神气的生活 

(二)上城以后的经历:卖油绳大意少三角; 

           买帽子失策店关门; 

受风寒病卧候车室; 

困苦时幸遇吴书记; 

如剜肉住进“高级房”; 

(三)上城之后的变化:身份显著提高:干部对他友好 

 别人羡慕不已 

 从此一直神气,做事较前有劲。 

四、 讨论,明确: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 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 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 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  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  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  梦圆招待所 

  5、 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五、 归纳总结: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 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 

    高晓声其他“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书外春秋》等。 

   2、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基础部分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研讨课文内容、心理描写,归纳文章的主题。深刻地认识陈奂生,并由此了解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农民,深入领会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整体感知全文、讨论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

1、本文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本文情节特点可用“一奇五巧”来概括。 

  “一奇”:“漏斗户主”竟住进了高级房间。“五巧”:卖油绳可见粮油有余是一巧;买帽子既显生活稍有改善又因“好象变娇”,“怕脑后风了”而暗示着要得感冒是二巧;渴求精神生活反映农民的变化是三巧;选择车站这一地点去卖油绳并睡在那里而没有来得及回家,因而与吴书记相遇是四巧;因感冒而入高级房间从而得以表现陈奂生的心理、思想是五巧。 

  2、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是本文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分析归纳:从内容上看,本段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事件。即:陈奂生上城。为后文的展开打下基础;从结构上看,本段既是为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因何今日却“悠悠”地上城来呢? 

 〔2〕第二段中“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暖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归纳:其一,可揭示背景:“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既可以指陈奂生上城时的天气情况和季节,即自然环境;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好转,揭示了当时正处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长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其二,可烘托人物心情:“微风轻轻吹,太阳暖暖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进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3〕怎样理解陈奂生在“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之后“非买一顶帽子不行”,而且“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的情节? 

   分析归纳:“漏斗户主”的帽子不翼而飞,正表明陈奂生的生活由于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得到改善,他终于摆脱了贫困,而要买一顶“刮刮叫”的帽子也正是这一改善的具体写照。同时与”怕脑后风了“联系起来,巧妙地为后文陈奂生因没买帽子而得了感冒作了必要的铺垫。 

 〔4〕小说结尾含义丰富而深刻,令人拍案叫绝,对其结尾的意义应如何理解? 

分析归纳:其一,陈奂生的想法、做法与其“前辈”阿Q是相同的。但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自欺”罢了,而陈奂生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给为可悲的是,被“欺”之“人”居然买他的帐!其二,令人尊敬的事不是发明和制造汽车,设计和修建房,而是坐小汽车和住高级房间。这真是咄咄怪事。其三,揭示了农民意识深处的封建等级观念及农村社会的落后。其四,和《项链》的结尾一样,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 

  二、准确把握人物,体会小说的主题 

 1、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其人物形象。 

 要点: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研讨以下的问题: 

〔1〕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要点: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饿地位。这显然带着浓厚的小农色彩。 

 〔2〕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要点:花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3〕陈奂生身上的进取心和落后面,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 

    要点:陈奂生的进取心是跟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崭新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陈奂生这个昔日的“漏斗户主”翻身了,他充满喜悦心情,也萌生了进取心,对精神生活也开始有了追求。 

    另一方面,陈奂生身上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在他周围的农村干部和农民身上同样存在。因为陈奂生坐过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五元一夜也房间,人们马上对他友好、羡慕、尊重。可见,这样的社会环境是陈奂生的落后面的生存土壤。 

  3、讨论理解小说的主题 

  归纳要点:小说描写了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得到改善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喜悦、苦恼和尴尬,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的农民终于前进的高兴,和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的 慨叹。 

  三、研究小说的心理描写 

  1、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刻画。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心理独白、作者描述、人物语言等直接的心理描写,同时还运用了景物描写烘托,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等间接的心理描写,全面、细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思想。而且作者注意把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的发展相结合,随时随地地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 

  2、以《陈奂生上城》的第一、二段和《项链》的第三、四段进行比较分析,体会揭示人物心理的手法有什么不同? 

 分析比较:《项链》的心理描写,运用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写得细腻、深刻。 

《陈奂生上城》的心理描写,用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像西方小说一样,注重心理描写,但这种心理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

四、作者塑造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陈奂生,也表现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行为产生的土壤。可以说,在本文中,作者把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头脑简单、淳朴勤俭的农民,投进千变万化、万花筒般的纷扰世界,表演出一幕幕悲喜交织、正邪交赋的活剧来,从而把一个新旧交错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生活面貌、农民的精神世界展示在读者面前。 

    作者从不避讳长期个体经济地位和封建残余思想给农民带来的历史局限。他笔下的人物,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实际与狭隘自私等,常常是揉合在一起的,即使在物质生活获得满足,新生活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仍然不能完全突破历史的制约,换言之,在应该做主人的时代,却还不是做主人的料子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优化训练”上的延伸阅读练习题

2、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