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八 《多收了三五斗》教案设计 执笔:李华芹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 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 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 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 三、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 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以情致导,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年风调雨顺,你家的粮食大丰收了,你们的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可世事并非都是如此的,有的人粮食丰收了,却一点都乐不起来,反而要愁眉苦脸的,你们信不信?不信就一起来看看旧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你就知道了。 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课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多收了三五斗》。一起把题目读一遍。 2、关于老舍,你们了解到了些什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教师看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同学们把课文从头到尾的认真读一遍,边读边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勾画出来并在旁边作点简要的点评。 2、读了全文后,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三、自读课文,自主探究 1、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三篇小说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的三篇小说我们是如何学的。 2、今天的这篇小说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学? (重点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及“品味”、“感悟”、“欣赏”的方法来阅读一篇文章) 3、这篇课文很长,是一篇小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写了有关他们的哪几件事?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分别把这几件事概括出来。 (主人公是旧毡帽朋友。写了他们粜米、购物、会饮三件事。) 4、运用对话描写是本文的显著特点,随着对话的逐步展开,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旧毡帽的心理或行为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先来分角色读课文,并思考“探究·练习一” 四、小结 1.结合课后练习一,引导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理出关键信息。讨论旧毡帽朋友们丰收后更加不幸的原因。 2.布置作业,思考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小说的故事情节有了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大家说,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二、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一旧毡帽朋友进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和我们常见的小说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2.指出:“旧毡帽朋友”代指江浙一带的农名。课文中用带有地域特征的外貌特点代指人,塑造了苏南一带的农民群像。 3.提问:如果课文中不采用这种写法,而是塑造一个或几个有名有姓的具 体人物来展开这个故事,与现在的写法相比,哪一种表达效果更好一些?鼓励学牛提出自己的见解。 4.补充:这就是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小说通过这一群像的塑造使小说揭示的主题更具有普遍意义, 反映的社会生活更为宽广。让学生浏览课文,并体会。 5.引导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提示:这篇小说运用了鲜明的对照手法来处理安排材料,让学生试着在 课文中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讲解:从这些对比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我们找出了农民“丰收成灾”的原因。结合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对小说主题分组讨论并发言。 三、总结 1.小结:这篇小说塑造了旧中国农民的群像,通过他们“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来回巡视。 3.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小说反映的时代状况 四、本课总结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为背景,通过旧毡帽朋友们“丰收成灾”的 遭遇,描绘了旧中国农民共同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家对乡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 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结合生活品味感悟,悟出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来。课后可以让学生搜集反映旧中国农村和农民情况的一些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六、 板书设计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教学反思: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