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金施萍

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

2培养对文章的分析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3.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及对黑暗现实的。

二.教学重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心。

三.教学难点: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具体什么意思?(学生查词典解释:比喻理想中的安定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整体感知:

1.简介本文作者与社会背景:

作者: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又世称靖节先生,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质朴,为古典诗开辟了田园诗的新境地。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等,散文《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

社会背景: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学生活动:给课文的七幅图画排好顺序并配以解说(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用文章中的句子。)

3.按照渔人进出桃花源,分三部分:

发现——进入(见、闻、历)——离开后寻找

(三)重点分析:

 1.思考:桃花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用几个简洁的词语概括它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

美丽(美):A.外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内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幸福(乐):A.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B.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C.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神秘(奇):A.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B.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C. 人们奇: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结局奇: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2.想像:第3节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

的人哪些事情? “皆叹惋”又是为何?

( 朝代更迭,世事变迁,生活艰难……;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3.讨论:像桃花源这样的人间仙境在当时存在吗?作者写它有何意义?

明确:不存在(“世外”,现实中没有),作者写它是为了与现实生活能形成鲜明对比

桃花源  (理想)                                                现实

①“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百姓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

③“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饱受战火磨难,度日如年,生活在痛苦之中

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  

作者所处时代:    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明写桃花源,暗在讽刺现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把握中心:

中心思想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五)拓展迁移:

1.谈谈你对渔人的看法,渔人是个怎样的人?

(贪婪、不守信用的人……)

2.桃花源也代表了劳动人民渴望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古代的劳动人民是多么盼望有这样一方净土并长期住下去啊。同学们,我们再讨论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六)作业:

1. 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2. 品读《桃花源诗》  ,对比《桃花源记》,思考分析二者在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上的内在联系。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