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死水》闻一多 会宁四中语文教研组 杨友峰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二)体会《死水》用反讽手法描写丑的事物,使丑的事物显得更丑的写法特色。 (三)鉴赏《死水》深沉感情、丰富的象征和讲究格律的特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目标实施 (一)导入课文 闻一多是我国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要求新格律诗要有三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死水》,看其是怎样来实践这“三美”的。 作者及背景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中国现代坚强的民主战士,学者和著名的诗人。一般认为,1922年,作者旅美留学,他看到了西方文明丑恶的一面,以及旅美侨胞身受的歧视和屈辱,写下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稗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了本诗的深层根基。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因怒斥特务杀害李公朴等爱国志士而遭暗杀被国民党卑鄙手段刺杀于昆明。闻一多的作品有《红烛》诗集(1923年9月)《死水》诗集(1928年)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这首诗是如何体现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主张的。 明确:《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从形式看,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非常整齐;从韵律看,各大体均押。abcd型的二四脚韵,每行诗又以四音节为主。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节奏十分鲜明。全诗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反复吟诵,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自可领悟。 《死水》,就是他新诗理论的尝试与实验的最完美的作品。这首诗从第二行起,每一行都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即两或三个字组成的音尺,也叫音组、音步或顿)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像死水、丑恶、银沦、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妥帖,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在这首诗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与融合。 2、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作品的基础上,把握诗作的大意。 明确:全诗5节。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诗句背后。 第1节, 总写这沟凝滞的死水。风吹不动,腐烂呆滞,没有一点儿活力和生气,已无可救药是它的特征。爽性让它彻底烂掉,使丑恶更加昭彰。 (一)请学生阅读第一小节: 1、 提问:这一小节中的“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特点)凝滞、毫无生气、肮脏。 2、 提问:“绝望”一词直接表明了诗人的态度,那“不如”、“爽性”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诗人态度:绝望、厌恶、愤激) 3、 小结大意:这一小节总的突出了死水凝滞、毫无生气、和活力的特点,诗人爽性让它彻底烂掉,表达了诗人在“绝望”之下的厌恶之情。 (二)请学生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 1、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找出的诗中能引起感官上的美好印象的词语,教师有选择性地板书。 2、 提问:我们找出了诗人具体描绘死水词,那么这些词是从哪些方面对死水进行描绘的? (分析板书) 破 铜 烂 铁 (绿、红) 剩菜残羹(彩色) (一节)铜 铁罐 油腻 翡翠 桃花 罗绮 绿、形 红、形 彩色、形 ↘ 霉菌-云霞 (彩色、形) (二节)发酵:绿酒(绿、气味) 珍珠(白、形)→笑声(声) (三节)歌声(声) 明确: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世间极易唤起美感的词语,对死水进行了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 3、 问:这些描绘死水的词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明确:在这里,诗人运用奇特的联想想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纷呈的绚丽世界。大家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充分展开想象:翡翠的晶莹碧绿、桃花的鲜红艳丽、罗绮的柔滑光亮,云霞的流丽飘逸,这些意象叠映在一起,是不是一幅美妙无比的图画。而且,这幅图画还挺有灵气的:陶醉其间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充满了欢快的笑声,花蚊和白沫尽情地嬉戏,青蛙也叫出了美妙的歌声,这一切,是多么美妙而生动啊! 4、 分析引入: 通过上面对《死水》的外形特征、节奏韵律、以及描绘“死水”的词的分析,我们已经欣赏到了《死水》中的“三美”,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又特别是,在对描绘“死水”的词(绘画美)的分析中,我们欣赏到了诗人给我们展示的五彩纷呈的图画,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但是,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这些词是我们所引发的感官印象,我们并没有去考虑死水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感受的“美”是虚华的。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诗人具体写了死水的什么内容?(抓住“锈、霉菌、酵”等关键字词) 明确:很明显,这三节是承接第一节,具体描绘了死水的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死水的变化过程如下: 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混杂(一节)→霉菌、发酵→ 腐烂(二节)→发出恶臭(三节)→死寂(四节) 死水的特点,腐烂、恶臭、死寂 6、提问:同学们,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诗人同样也描绘了死水的特点,死水是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那么,诗人在这里用了那么多美好的词汇极力地渲染了“死水”的美丽神韵和活泼灵性, 我们感觉“死水”究竟是美了,活了,还是仍是“死”的,甚至令人更厌恶呢?(生:……) 引导:实质上这个问题很简单,试想,一个脸上堆叠疙瘩,嘴里塞满脏话,走路一摇一摆的低俗女子却突然精心来了个浓妆艳抹、柔声雅语、纤纤细步,你的感觉会怎样呢?是做作?是恶心?还是鄙夷?可能都有。总之,这样的女子装扮得越美,给人的感觉就会越丑,这就是东施效颦似的美丑辩证法。 7、 问: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绘丑恶的死水,这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呢?其写法效果如何呢? 明确:这是诗人借鉴西方“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死水的丑恶和肮脏。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心理上也产生了一种效果:将丑写得越美,也就越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越会刺激人们情感与理智上的“逆向接受”,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最终达到比以丑直接描写丑更好的效果。 第2节,直承第1诗节的3、4句,主要从色彩、光泽上静态地描写死水的肮脏和污浊。这4句类似“反语”,“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看成是正面写死水的美。 第3节,从动态上描写了死水的腐烂变质。霉烂的死水“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那些腐臭的产物——“水珠”们如鱼得水,发出洋洋自得的“笑声”,与那些借机事生的“花蚊”臭味相投,共享这“一沟绿酒”。 第4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沉寂。诗人以“青蛙”的歌声,有力地突出死水的寂寞和沉寂,仿佛空山闻鸟语般以动显静。 (三)请学生阅读最后一小节 1、 第一句的作用:照应开头。 2、 体会第二句中“断”字的语气(是不是该重读?)以及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断”字应重读,表达了诗人坚定、干脆的语气,与第一节中的“爽性”一词相照应。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和毫不留情的批判与否定。这句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是诗人对死水的特点的总结性的判断。 3、 体会最后两几所体现的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提问:“不如”、“爽性”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态? 明确:绝望的心态。诗人有一种“决心不管”和“不在乎”的意味,说明诗人对死水已经彻底绝望,认为死水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速它的灭亡。 在做出这“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的判断后,诗人借“不如”“看他”两句把对“死水”的“绝望”之情抒发到了极点。 4、 小结本节大意: 这一节诗人在前四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直接揭露了“死水”不可救药的本质。诗人坚定地指出: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 第5节,诗人在前4节冷嘲热讽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揭露了“死水”的真面目。诗人看透这沟死水毫无希望,唯有创造一个新世界,才能找到“美的所在”。3句中的“丑恶”,究竟怎么理解,几十年来看法不一。朱自清先生在给《闻一多全集》写的序言中引了这四可,他认为“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减克家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应该把‘丑恶’意会为黑暗现实的反面,也就是理解为革命”。〈《诗刊》1979年第四期)“丑恶”究竟作何解,应允许学生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见仁见智。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的呆滞、肮脏和霉烂,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将痛恨的感情隐藏在反讽的背后。 (四)诗歌内容小结 总之,诗人围绕“死水”凝滞、毫无生气、肮脏、腐烂、恶臭、死寂的特点,运用“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创造出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反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厌恶、愤激、痛恨、绝望的思想感情。 教师板书: 死水 肮脏、污浊的死水(2节) (色彩、光泽上静态描写反语) 凝滞的死水 毫无希望的死水 腐烂变质的死水(3节) 总起(1节) (动态描写) 沉寂的死水(4节) 总结(第5节) (以动衬静) (三)鉴赏要点 1.《死水》究竟象征着什么? (难点、重点分析) 分析;比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个黏滞的流不 动的、沤的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死水”再加上“绝望”,是诗人 对现实的坚决否定,表现了鲜明的批判精神。 一般人认为,《死水》一诗,从创作、发表到结集出版,随时地不同,至少有 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升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 先生谁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 他在美国身受种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 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 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如《孤雁》、《太阳岭》、《记菊〉等。这种爱国反帝的激情,更集中地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的呼声”。诗人是这样描写“死水”的外表的:一池的“绿酒”,上面有绿的“翡翠”、红的“桃花”、闪光的“罗绮”和灿烂的“云霞”,还“飘满了珍珠”,又有“歌声”。诗人又是这样揭示“死水”的内里的:里面有的是“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这些污秽的东西在这里霉烂、发酵;那翡翠便是破铜之绿,桃花是烂铁之锈,罗结是油腻的光,云霞是霉苗,绿酒是一沟臭水,珍珠是臭水上的泡沫。可见,“死水”的外表的华美,只是污秽和垃圾的霉变。 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第二重意义: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 《死水》虽然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其原意如上所述。那么,到了1926 年4月,身在北京的闻一多先生,才特意把它拿出来发表,又有什么新的含意呢? 1926年3月18日,就是鲁迅说的“民国以来的最黑暗的一天”,段棋瑞北洋政府血腥屠杀请愿的爱国学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八惨案。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态度是这样的决绝、激烈! 第三重意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他结束了诗人的生涯走进了学者的书屋。 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只有封面的上方贴有小小的金色签条,写着书名与作者。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死水》一诗和《死水》这一书,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了。到这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现实激愤而又失望的情绪,也表现了他与反动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总之,“形象大于思想”,诗尤其如此。意象是诗人创造想象的产物,怎样体会诗中的意象,取决于吟诵者的再造想象。一个人所处的时代,所站的立场,所经历的生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倾向等,都会影响其审美趣味,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对优秀诗歌的浓厚的欣赏趣味。 怎样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不要强求统一。可以具体到一条臭水沟,也可以抽象到物极必反的哲理。象征的是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时期,抑或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裹面极其繁荣的美国,甚至是整个世界,应由同学们去联想,允许大家见仁见智。 2.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结及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分析;诗人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揭露、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真实感情,增加了人思考的魅力。 (波德莱尔与“以丑为美”,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文学批评家,西方资产阶级颓废主义早期的代表之一。被西方学者称为“当代(他的时代)的第一美学家”。他的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不加雕琢、不加装饰非人为是美,自然是非人为的,所以自然是美,非人为的自然是丑恶的,所以丑是美。其实,波氏的“以丑为美”与闻氏的“以丑为美”不论从形式还是内质都是有本质区别的;) 3.绘画美的语言色彩 《死水》本来写的是一沟发臭的死水,但所用的语言色彩却十分鲜明。这里有翡翠绿、桃花红、珍珠白,有五彩缤纷的“罗绮”,有鲜艳照人的“云霞”。这些艳丽的色彩显示出的是油画般的“绘画美”。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