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毁》教案(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高勇

唐•韩愈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古文运动 :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释题: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四、结构层次: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责:责备,要求。重:严格。周:周密、全面。待:对待,要求轻:宽容约:简少。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2、/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严格而全面,所以就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别人就愿意做好事。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求:寻求。所以:……的原因,……的道理。是:这样。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的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

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

3、/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以:而,连词,表修饰。就:追求,仿效。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舜的行为,发扬那些与舜相似之处。

/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也

★(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做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

4、/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探究他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

5、/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 焉:代词,他。› 是人:这人,指上文所说的“古之君子”。› 病:弊病,缺点。

舜,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的;这些君子却说:“赶不上舜,赶不上周公,就是我的缺点。”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 这不就是要求自身既严格又全面吗?

6、/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 是:这。› 足:足够,足以。

他对待别人,说道:“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就足够算是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个,这就足够算是个有才技的人了。”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 即:就……看。(他们)只要求别人有某一个方面的长处,而不苛求他的其它方面;就他现在的(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只害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益处。

7、/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

★ 易:容易。› 修:学习,求进步。› 能:学会,掌握。

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他对待别人,却说:“能够有这样的优点,这就够

了。”又说:“能够擅长这个,这就够了。”

/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这不也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少吗?

---------------------------------------------------------------------------------------------------------------------------------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

1、/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详尽、全面。廉:少。

现在的君子可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自取:自己取得(进步或收获)。(对别人要求)周详,所以别人难以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很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2、/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

★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掌握了这个

本领,这就够了。”

/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以:来,表目的的连词。欺于人:欺骗别人。少:稍。已:太、甚,表程度的副词。

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停止下来,这不就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3、/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不足称:不值得称赞。用:功用,本领。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

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本领不值得称赞。”

/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

★计:考虑。图:考虑。闻:名誉、声望。

抓住他一方面的欠缺而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而不考虑他的今天,提心吊胆只怕别人有声望。

4、/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全了吗?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谓:称做,叫做。身:自身,自己。

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苛求)别人,我没有看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

1、/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虽然这样,这样做是有根有源的,这根源就是所说的怠惰和忌妒啊。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 修:学习,求进步。

怠惰的人不能有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有进步

/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

★我曾经试验过了。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

2、/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应:附和。与:党与,朋友。然:这,指代“其人之与”。然:这,指代“其所疏远”。是:这,指代以上三种情况。

那随声附和的,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那么强硬的人一定从嘴里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

脸色上露出愤怒。

3、/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

★我又曾经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

/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矣。

★那不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疏远,和他没有相同利害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属于这三种情况,强硬的人一定会连声赞同,懦弱的人一定会喜形于色。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是故:这个缘故,因此。修:治理。

因此,事情办好了,诽谤便随之产生;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随之而来。

/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已:矣。

★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上,却希求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是难啊!

---------------------------------------------------------------------------------------------------------------------------------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

1、/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有作:有作为。存:留心、牢记。几:差不多。理:治,平定。

居于上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听取我的说法而记在心中,那国家就可以差不多治理好了。

---------------------------------------------------------------------------------------------------------------------------------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

七、参考答案

第一题

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借助课本知识来观照现实,评价生活现象,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律己严格,待人宽和。

参考答案:开放性题目,见仁见智,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题

命题意图:了解对比、排比的表达作用,在今后的写作中自觉地加以运用。

参考答案:文中例子如“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学生可自行补充)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特征更为分明,排比语气更为强烈,文章更有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

第三题

命题意图: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和提高推断能力。

参考答案: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相同

2.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相同

3.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相同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相同

第四题

命题意图:通过断句标点,体会文言文语气,注重句式关系,从而把握文段大意。

参考答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之私言也。

---------------------------------------------------------------------------------------------------------------------------------

八、赏析与研究资料。

《原毁》赏析

所谓“原毁”,即推原毁谤之由来。韩愈所生活的中唐时代,在封建士大夫中滋生一种嫉贤妒能的恶劣风气,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则务求宽容,即所谓“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为正视听,引起当权者注意,并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韩愈奋笔写下这篇《原毁》。

文章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

第一段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是“古之君子”的表现特征,也是本段的中心论点。责己、待人是论题并列的两个方面,论证也从此入手。首论“责己也重以周”。文章以一向被古人尊为圣君或圣贤的舜和周公为例,这就增强了说服力和可信性,因为取的是楷模,是无可非议的典范。但两人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前者取其“仁义”,后者取其“多才多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德才并举。古之君子去掉自身那些不如他们的缺点,努力符合他们所代表的道德行为规范,这正是责己重以周的表现。次谈“待人也轻以约”。于人“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这是对他人缺点的态度;而对他人的优点却唯恐其做了好事而得不到应有的利益。本来,做一件好事不难,具一技之长亦是易事,可是对他人来说,能做到这些亦足称善了,这正是待人轻以约的表现。以上是古之君子责己待人的正确态度,但对本文来说却非正题,而是陪衬,是客体,因为要探求谤毁之源的对象是“今之君子”的态度,那才是正题和主体。所以第二段马上转到对“今之君子”的表现的剖析上来。

紧承上文,一个“则不然”即昭然揭示了“今之君子”的态度。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谈古之君子的态度时用的是“责己”、“待人”;而现在谈“今之君子”却作了一个颠倒,变在“责人”、“待己”。虽是一字之差,表现却恰好相反,同时也给论证提供了便利:只需点明其与古之君子的态度相悖即可。例如,对人的缺点,一个是“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一个是“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对人的优点,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个是“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等等。最后得出结论: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的实质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对自己比对普通人的要求还低,而对他人却拿圣人的标准来衡量。当然,这种人连对己也谈不上自尊,更何况他人了。行文至此,在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之后,突然用一评论句收束,简捷有力,而又见得跌宕有致,开合自如,诚非大手笔不能为之。

申足今之君子的表现,接下以“虽然”急转,探究其所以如是的本原,于是引出“怠与忌”的毁谤之源这个不仅是本段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怠者不能修”,所以待己廉;“忌者畏人修”,因而责人详:既论证了“怠与忌”必然产生的结果,也给下文“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结论作了铺垫。两个“尝试语于众”则是以其亲验来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党同伐异、嫉贤妒能的恶劣习气。有理论概括,又有试验说明,进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这个根本结论。至此,既点明了题意,又终结了论证,似乎可以立刻收住了,然而又补上“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以企求二句,顺手指出它的危害不可低估,也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同时也提醒“得吾说而存之”者:斯弊不除不得了。

最后一段用三句话,既交代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歪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是的期望。

韩愈的议论文一般都具有结构严谨、说理透辟、逻辑严密的特点,《原毁》也不例外。文章的宗旨在于探索毁谤之根源,从古今君子之对比入手,先古后今,由正到反,最后揭示根源,间架细密,环环相扣,足见作者结构布局之匠心。《古文观止》说它“全用重周、轻约、详廉、怠忌八字立说。然其中只以一‘忌’字,原出毁者之情,局法亦奇。若他人作比,则不免露爪张牙,多作仇愤语矣。”所见颇是。

然而本文最突出的特点还是对比和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通篇以古今君子相对比,比较他们对人对己态度的不同;而在描述古或今之君子的表现时,其对人对己的不同又构成一比;最后再以“某良士”、“某非良士”的一反一正的“试语”相对比,甚至把对比和一定的形象性描写结合起来,揭露的作用更鲜明尖锐。两个“责于己曰”、“早夜以思”等排比手法有运用,使文章往复回环,迂曲生姿,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三、参考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他们要求别人既宽容又平易。严格而全面,所以自己就不会懈怠;宽容而平易,所以别人就都愿意做好事。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一个讲仁德义气的人。他们探求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发扬那些与舜相似的地方。他们听说古人中间有个叫周公的,他的为人,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们探求周公之所以成为周公的原因,于是就要求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可是我却不能这样!”朝夕思索,去掉那处不如周公的地方,发扬那些与周公相似的地方。舜,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周公,是个大圣人,后世没有人比得上他。可是,这些君子却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就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要求自己既严格而又全面吗?另一方面,他们对待别人,就说:“那个人能够这样,就算得上是个好人了。能够擅长这个,也就完全称得上是个有技能的人了。”他们只要求别人有一种长处,而不苛求人家有两种长处;他们肯定别人最近的表现,而不追究人家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人家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是容易做到的,一种技能,是容易掌握的。可是,他们看待别人时,却说:“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又说:“能够擅长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这不就是对别人的要求既宽容而又平易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却要求低。对别人要求高,所以别人就很难去做好事情。对自己要求低,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很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却说:“我能够这样也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却说:“我能够有这种技能,也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下来了。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吗?他们对于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这个人也是不值得称道的;他虽然有这种技能,这点本事是不值得称道的。”抓住别人的一点,而不管人家的其他方面;追究人家的过去,而看不到人家的现在,提心吊胆地只怕别人有了声望。这不就是对别人求全责备吗?这就叫做不拿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苛求别人,我看不出这是在尊重自己。

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做的人,是有根有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嫉妒。懈怠的人,就不会有上进心;而嫉妒别人的人,却又深怕别人有所造就。我曾经试验过。试着对大家说:“某人是好人,某人是好人。”那些随声附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愤怒的话,懦弱的人就一定面带怒色了。我还曾经试着对大家说:“某人不是好人,某人不是好人。”那些个不应和的人,一定是他的朋友;要不,就是和他比较疏远,跟他没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厉害的人就一定会说出高兴话,懦弱的人就一定喜形于色了。因此,如果一个人的事业有所成就了,诽谤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是高尚的,诋毁也就随之而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指望着名誉显畅,道德推行,真是难啊!打算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听到我的话并牢记在心上,国家大概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作者邮箱: gaoyong8899@sohu.com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