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与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教师随笔 手机版




在194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竞技场上,出现了“老将”与“新手”并驾齐驱,交肩角逐的场面。尽管这些“新手”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其中有五位是未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有两位来自法国:纪德和莫瑞亚阿,两位来自英国:艾略特和邱吉尔,一位来自苏俄:巴斯特纳克。结果,194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落入了一位十五载拼搏露峥嵘的“老将”手中,他就是瑞士诗人、小说家海曼·海塞。

  黑塞1877年7月2日生于黑森林中的小城卡尔夫市。准确的出生地点是集市广场6号,他的父母亲玛丽(父姓贡德尔特)和约翰内斯·黑塞自从1874年起便住在那里。从幼年时代起,海塞就生活在一个具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家庭中,接受了比较广泛的文化熏陶。当他的父亲,一位波罗的海地区的德语传教士,被任命为传教杂志共同出版人去巴塞尔的时候,小赫尔曼刚刚四岁。

 

青年黑塞

  1886年,全家回到卡尔夫市,这个九岁的男孩进了卡尔夫市拉丁文学校。开始他们一家住在出版协会的房子里,后来搬到了莱德尔巷。赫尔曼·黑塞成长的世界,既狭窄又宽阔。1890年,他被送到格平根文科中学准备参加国家考试。在这四年当中,虽然小学时代不那么幸福,小城卡尔夫市还是被黑塞神化不来梅和那不勒斯、维也纳和新加坡之间最美丽的城市,成为故乡的完美化身。卡尔夫市的童年和青年反应在他的许多诗和散文作品中。从1891年起,他就读于毛尔布隆的新教神学院,僵化的经神教育,摧残着青少年的身心,他在十五年后发表的长篇小说《轮下》中满怀愤怒地回顾了这段经历。几个月之后,他从那里逃走。接着,他在卡尔夫市佩罗特塔楼钟表工厂当机械学徒,然后在图宾根和巴塞尔当书店店员并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集(诗歌和散文)。1889 年出版了两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午夜后一小时》。    

  1911年9月6日,赫尔曼·黑塞在他的朋友画家汉斯·施图岑艾格的陪同下,在热那亚登上"爱特尔·弗里德利希王子"号轮船,到尤去旅行,他的祖父母和父母亲都曾经在那个国家进行过传教活动。实际上那不是一次尤之行,而是一次尤尼西亚之行:槟榔屿、新加坡、苏门答腊、婆罗洲(加里曼丹)和缅甸。三个月的旅行路线仅仅触及了亚热带气候的边缘:虽然轮船在锡兰靠岸,黑塞从那儿登陆,参观了尤的佛教圣地坎迪,登上了最高峰,但他了望马拉巴海岸的打算却没有实现。这次远东的考察旅行出现在一次重新定向的时期:在盖恩霍芬的家庭里,第三个儿子刚刚出生,黑塞感到陌生和不适,离开的情绪和漫游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梦想单身一人的生活。然而,他的尤之行使他很失望。他没有找到外祖父赫尔曼·贡德尔特的讲述给他留下的理想化的尤图像。他甚至对那里的现实,炎热、肮脏、殖民主义和社会状况,甚至也对马来亚人的卑躬屈膝本质感到厌恶。只有中国人使他不得不肃然起敬。这次旅行反映在他1913年出版的书《印度纪行》里。若干年后,黑塞承认,在东亚既没有和印度真正地相遇,也没有体验到内心的解放。黑塞在1919年写的一封信里写道:"很多年来我一直相信,欧洲人的精神正在走下坡路,需要向它的亚洲发源地的回归。有许多年我对佛陀一直很尊敬,在少年时期我就阅读过尤的文学。后来,老子和其他中国人走近了我。对这些思想和研究来说,我的亚洲之行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附注和说明,这次旅行的特别成果对黑塞来说是1922年才出版的席德哈尔塔。

印度之行  

  黑塞早在1931 年就被他的一位同胞、1912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豪普特曼所提名。当时,他在国际文坛上只是一个藉藉无名的作家,当时,掌管诺贝尔文学奖大权的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霍尔斯陶穆并不十分推崇他。并断言:海塞不是一个小说家,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抒情诗人——他只关怀他个人的问题。霍尔斯陶穆在他执笔起草的那份研究报告中,虽然也颂扬他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但同时又说他的小说所创造的人物与诺贝尔本人所提倡的理想主义精神相违背。就这样,黑塞第一次参加角逐便出师不利。

  这件事自然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和不平。极力推荐海塞的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就是一位“鸣不平”者,在黑塞六十岁生日时,托马斯·曼专门在《新苏黎士日报》上发表文章,在祝贺海塞生日的同时,公开呼吁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海塞,以改变海塞“不公正地遭受忽视”的状况。在逆境中,海塞屡战屡败,然而,他从未就此罢休,在攀登文学高峰的征途上顽强拼搏。

  黑塞的成名之作是创作于1940 年的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这部小说描写了青年音乐家彼得·卡门青从农村来到城市,由于他和城市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终于带着绝望心情回到了农村,最后,他在纯朴的人民和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塞积极投入和平运动,发表了著名的反战文章《啊,朋友,不要这股腔调》,战后,他写了《席特哈尔他》( 1922),并把小说第一部献给罗曼·罗兰,以纪念他们战时的友谊。海塞192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草原狼》,也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十五载时光的苦苦追求,海塞的诗作已是现代德语文学中唯一十全十美的东西。诗人终于得到了1940 年任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奥斯特林的好评。同时,奥斯特林极力主张将1941 年的大奖颁给海塞,经过院士的反复考虑和挑选,海塞终于以“由于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的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与深刻的洞察,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与高尚的风格”。

  1946 年,瑞典学院举行该年的颁奖仪式,海塞因病住进了疗养院。因此无法前往领奖。海塞1923 年加入瑞士籍,因此,瑞士驻瑞典大使代为他领奖并致答谢辞。1962 年8 月9 日,海塞在瑞士提契诺州的蒙塔尼奥拉病逝。
相关链接:教师随笔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