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三首赞美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教学目的:

1.了解徐志摩、闻一多、穆旦的简历及其不同的创作风格。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三首诗的意想,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受《再别康桥》内容上的诗意美和人情美,品位其艺术上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把握“死水”的意向和象征意义。

3.学习《赞美》诗,体会作者对苦难人民的沉郁情感。

教学难点:

1.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中意想的意义和诗人的不同风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阅读,了解新诗(包括新格律诗)字数相同或大体相同,每行音节相同、隔行压韵,每节压韵,逐节换韵或一韵到底,排列整齐,琅琅上口等特点。

2.问答欣赏法。

3.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步骤: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芦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介绍作者(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作者简况,教师相机补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在昆明他和他的朋友不仅通过书本受到西方现代派的影响,而且他们的老师当中就有现代派,如冯至和卞之琳。尤其是英国“超前式”的诗人和新锐的批评家威廉•燕卜逊(1906—1984)直接为他们开课讲英国当代诗歌。中国的现实和西方现代派的结合,形成了40年代昆明现代派的一大特色。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1942年5月他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九叶派诗人的代表作家,著有诗集《探险者》、《穆旦诗集》、《旗》等。1949年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主要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作,如普希金的诗,包括《欧根•奥涅金》。英国浪漫主义诗:雪莱、济慈、拜伦各有一集。英国现代派诗:艾略特的《荒原》。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拜伦长诗《唐璜》的全译本,全书17章14节都以略加变通的意大利八行体为格律诗译出,几乎保留了拜伦的口语体以及讽刺艺术的一切特点,读起来像原著一样流畅生动。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

三、(投影)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四、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诵读提示:这首诗规模比较宏大,自始至终,彭湃着火热的激情。诵读时可以注意两点,一是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的感受;二是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喊。)

【活动设计2】试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点拨:第一层(1)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第二层(2—3)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赞美伟大的人民。

第三层(4)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活动设计3】自读思考问题:

〖问题设计1〗作者在这首诗中,交织着痛苦和希望两种情感,请阅读第1节,说说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意象是痛苦的?哪些意象是充满希望的?

【点拨】作者描绘了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忧郁的森林三种哀景,描绘了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爱情和鹰群、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三种哀事,展示了大地的苦难,又通过“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到处看见的人民、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三个意象,展示了大地的希望。

这一节诗是诗人对大地的宏阔展示,虽荒凉贫瘠,但行列、人民使大地充满亮色,全诗笼罩了“赞美”的基调。“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问题设计2〗请阅读第2节诗,说说“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点拨】第2节诗作者由地到人,写了一个农夫。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问题设计3〗请阅读第3节诗,说说这个“农夫”走了以后怎样呢?从诗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点拨】他走了以后,他的家庭更加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像原来一样的贫困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追问〗这说明农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

〖问题设计4〗阅读第4节诗的前六行,说说这几句写的是什么?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点拨】①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②诗人为民族仍将有可能面临耻辱的历史而痛苦、徘徊。

〖问题设计5〗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人?

【点拨】“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以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问题设计6〗诗歌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点拨】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作结,在结构上 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员的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期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五、总结:《赞美》一诗具有广大的包容性,它并不是以小见大,而是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的把握,以表达复杂深刻的感情,因此诗人不惜重笔浓墨地铺排开去,歌颂中华民族的生存力,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坚定信念。《赞美》是一曲中华民族生存力的赞歌。

第六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和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诗的鉴赏与阅读 

1.新诗的特点:

⑴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形式多样,流派较多。

我国的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白话诗,是现代诗歌的主流。公木先生说:“把‘五四’以后的诗歌作为中国诗歌的一个独立阶段和特殊部分,称之为新诗,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这也就是新诗之所以新的所在。” 新诗在西方,美国诗人惠特曼是自由诗的创始人;有拜伦的十四行诗,有雪莱、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新诗,有惠特曼反映现实的诗。中国的新诗,挣脱了旧格律的束缚,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它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消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沫若《凤凰涅  》臧克家《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一多《死水》徐志摩《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象征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金发《弃妇》戴望舒《雨巷》)。他们为我国的新诗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

⑵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深刻。

相对小说、散文、戏剧,诗歌要求语言精练:即以尽可能简洁的词语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

⑶情感更浓。

古人有云:“夫诗者,求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 新诗要求熔铸诗人更浓更重的情。

2.诗歌的韵律节奏

诗歌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富有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诗歌的韵律,大多是通过压韵来实现的。

⑴什么叫压韵:

诗词歌赋某些句子(多为偶数句,有时第一句也算)末尾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这种语言艺术现象就是压韵。如: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⑵新诗的节奏

 [甲]现代格律诗的节奏,依据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

①北国/风光            两拍——22式

②望/长城/内外         三拍——122式

③欲与/天公/试/比高    四拍——2212式

④ 携来/百侣/曾游      三拍——222式

⑤生命/诚/可贵         三拍——212式

⑥ 若为/自由/故        三拍——221式

[乙]新诗的节奏,由句意和语法规律来确定。这里所谓语法规律主要指单句的主谓宾成分。——或停顿在主谓之间,或停顿在谓宾之间,或定、状与中心词之间……总之,其灵活性较大,句子的节奏、语气停顿的位置,一切均由句式和句意来确定。例如:

①父亲的/身影                两拍——32式

  像个/问号                  两拍——22式

  多少年/一直/把             三拍——321式

  什么/寻找

紧弯的/腰身       

弓成了/小桥

瞅着/儿女/走向……         三拍——222式

②悄悄的/我走了             三拍——33式

  正如我/悄悄地/来           四拍——2131式

我/挥一挥衣袖                  三拍——15式

   不带走/一片/云彩           三拍——322式

3.新诗的阅读鉴赏

 “诗言志”,诗中必有“我”,抒情主人公往往就是诗人自己。新诗则表现新的思想感情,反过来看,读诗当然不是纯理性的活动。而是读者的情感因素渗透其中,既要深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又应力求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所蕴含的感情沟通。新诗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所以,体味鉴赏诗的美是要去感受诗的意象美和境界美。 

⑴诗歌阅读鉴赏的两个层次: ①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进而对诗歌表层意思作出概括;②对诗歌的表现手法作出评价,进而对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进行欣赏评价,体会诗歌美的情感。 

⑵新诗鉴赏三步曲: 

①品读节奏美: 

新诗虽无固定格式(诗无定章、章无定句、句无定字),但有内在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 

②领悟意境美: 

③欣赏主题美: 

4.习题举例

(2000年全国)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解析】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成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殉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的,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过,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2.对这首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的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解析】D项的内容是完全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母亲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D为选项。

二、布置作业

1.P11•第二题

⑴第二题参考答案:

①老马形象塑造,舍其形而传其神。

【点拨】诗人没有详细的描写老马衰弱病残的外形,而是着重写它的命运、感受和心境,增强了老马悲剧是感染力。老马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的象征。诗人越是突出老马的忍辱负重、善良忠厚,就越能激发读者对被压迫而不觉悟的农民的同情,激起对旧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愤怒和诅咒。

②字词推敲显功力。

【点拨】“扣”“飘”,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表现出老马受压迫的深重。平易中见神奇。

③体现了“形象大于思想”的特点。

【点拨】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享受,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根据西方接受美学的理论,一件作品的诞生,不仅要经过作家的创造,还要经过读者的再创造。以前,人们总是把作家写出来的书面文本称为作品,实际上,文本意义的实现必须靠读者通过阅读把它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去填充文本的空白处;以前人们只是认为作品的意义主要是由作家所决定或赋予的,实际上,作品是有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赋予。所以要承认文学鉴赏中的差异性,也要承认欣赏者的理解可能超过或有别于作者的原意。有人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鲁迅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臧克家曾说过: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批负重受压、痛苦无比、在鞭子抽打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但几乎所有的读者和选本的注释家,都说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其实写这首诗,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诗贵含蓄,其中意味听凭读者去品评。

2.第三题参考答案:

①人生悲哀。

②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相对论。

2.课外阅读穆旦诗集。

3.预习《中国当代诗三首》

①了解当代诗的发展状况及三首诗的作者和作者的创作特色。

②诵读三首诗。

三、教后记: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