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词二首第三课时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手机版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体会下片的两幅画面: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进一步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复习提问(投影)

(1)下列加点的 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D)

A.上阕(què) 携来(xié)  百舸争流(gě)

B.奇葩(pā) 橘子(jú)  挥斥方遒(qiú)

C.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浪遏飞舟(è)

D.惆怅(chàng)  寥廓(guō)  沁园春(qìn)

(2)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问题

①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C)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的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北向流去。

②对这首次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与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③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词的前三句写出了特定的氛围(寒秋),眼前的景物(湘江),还写出了欣赏秋景的立足点(橘子洲头)和诗人“独立”的高大形象。

B.“看”字领起对秋景的描绘,其中有仰视,有俯瞰;景物有远景,有近景;有静态色彩的描写,还有动态形象的描写。

C.“百舸争流”突出船多船快,“鹰击长空”着意突出力度,“鱼翔浅底”见出自由自在。三句点明“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包涵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

④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D)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⑤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触景生情,见物起兴,诗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才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

B.“怅”紧承“看”而来,“问”由“怅”而发。

C.这句话主要是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人定胜天的思想。

D.“大地”和“沉浮”一语双关,它包含着自然界、民族、国家等丰富的内涵,实质上诗人已提出革命的领导权应该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

⑥这首词上片的主要意思是(D)

A.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B.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描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的景色。

D.描绘了壮美的湘江深秋景色,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三、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设计1】讨论: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了解词的结构特点。(“曾”“忆”)

【点拨】一般来说,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在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如果说作者笔下的壮丽景色是崇高美的外在表现,那么,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的,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马达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片,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

【活动设计2】研习“峥嵘岁月图”。

1.联系历史说说对“峥嵘岁月”的理解。

【拨点】“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投影有关“峥嵘”一词的理解),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出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

2.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同志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热情彭湃,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挥斥方遒”巧妙的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写同学们的活动和志趣:“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 “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传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从这些背景中,我们可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美的光芒。词人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他的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豪情。

 【活动设计3】研习“中流击水图”。

1.想象词人当年与“同学少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2.“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点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狄传》:祖狄“中流击楫而誓曰:‘祖狄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的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红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以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以欣赏壮丽秋景,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活动设计4】《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上、下片是什么关系?

【点拨】《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四、教师总结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正是他本人性情、才华的充分显示。“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沁园春•长沙》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沁园春•雪》重申了毛泽东早年立下的“集豪杰与圣贤于一身”的大志。我们今天读这首词,依然被词中美丽的意象,开阔的意境所打动。《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气势恢弘之作!(板书:问:谁主沉浮/答:同学少年)

五、布置作业

1.预习《采桑子•重阳》了解《采桑子•重阳》的创作背景,感受毛泽东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达的情怀。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3.背诵《沁园春•长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