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浅析《道士塔》的艺术手法(网友来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陈立宏 李正兵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一篇对中华民族文明史反思的优秀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用生动的史料,多元的手法,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了高度审视,使文章意蕴深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下面笔者试从本文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

一、运用虚构,再现了沉重灾难的沧桑历史。在这篇文章中,余秋雨先生突破了传统散文的表达方式,在方法和技巧上大胆吸收小说和戏剧的特点,充分发挥他的艺术想象才能,对发生在晚清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史实进行了艺术的虚构,使尘封的历史复活,有利于读者更能真切的了解这段屈辱的沧桑历史。如作者在描述王道士“整理”莫高窟时,就恰如其分的运用了此法。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使人读了仿佛置身其中。透过这种手法,我们会感知作者那颗跃动的拳拳之心和对民族文化的无限珍视之情,他的哀惋和痛惜,他的无奈和悲愤,他的凄厉和呼唤,足以让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潸然泪下。

二、借助对比,加深了痛彻心扉的悲剧色彩。文章许多地方使用了对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拿神圣的佛教圣地和无知的道士主持进行对比,作者意在从这个小小的切口中,展现清末历史管理的混乱和百业凋敝的国情,为敦煌文献遭到人为破坏和大量流失的事实作出合理的铺垫;拿王道士对古老文化的摧残与欧美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歆羡形成对比,从中说明国民的愚昧无知是民族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拿中国政府、中国官员与外国学者对待中国历史文物的态度形成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官员的自私贪婪,是造成敦煌悲剧的根本原因。总之,这三组对比,让人重温了敦煌文物流失的这一民族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文物大量流失的痛惜之情以及对清朝政府不能保护文物的悲愤之情,读来痛彻心脾,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三、使用反讽,强化了深恶痛绝的悲愤感情。为了刻画王道士、中国官员们的丑恶行径,文中还使用了反讽手法,如:“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窑里转转”“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的一笑,顺便打听了石灰的市价。……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 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 这里他每天“勤劳”地起来,却是在大肆破坏珍贵文物。他那“憨厚地一笑”,就让无数敦煌壁画成了白净净的墙壁。他“让原先几座雕塑委屈一下”,就是使它们“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所有的行为和动作,看似都是为了它们的好,也无不是在表现王道士的“好意”,然而正是这种“好意”将整个敦煌文化推向了难以挽回的境地。在这反讽的语调里,我们仿佛感到作者的牙在紧咬,心在流血。又如作者说将文物 “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样的气话,是为了表示对中国官员的腐败深恶痛绝,对中国文化的流失深表遗憾,从而强化了作者的悲愤感情。

(作者单位:湖南华容五中414211)

作者邮箱: ningxi5117@sina.com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