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人性美渗透(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备课资料 手机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人性美渗透

    人教版第一册第五单元“想象和联想”主题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新课文。如果将文章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就相对削弱了语文教学文本的丰富性,因为《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作品。我国著名的童话诗人金波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盲孩子在他的影子的帮助下寻找到光明的故事,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帮助,启发我们热爱生活、关爱弱者。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渗透进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人性美,要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进入一种感动并且学会从文章的语句中分析作者的深层涵义,感受人性之美。

                             一、直奔心灵的提问 

      我选择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童话后,你感动了吗?如果你感动了,那么是哪里最让你感动?”在这里,直接奔向主题可能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快餐式阅读不会让学生深入感受文本;功利化的社会使学生的情感世界荒芜一片;现在的学生似乎不再懂得什么是感动,什么会让他们感动。感动成为我们人生中最奢侈的情感。果然,有一个学生说,他一点都没有感动。他的漠然并不让我感到意外。这正是我这节课的教学生成点。我希望学生能够根据一定的方法指导后获得感动的过程,获得课文深层涵义的解读。我就趁势引导他,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希望能够从中读到感动。  

                             二、沉浸自我的朗读 

       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作品内喜怒哀乐的感情,抑扬顿挫的节奏,可以通过朗读而清楚地显现,可借以加深体会,增进理解。首先,我自我朗读,把我的情绪传递给学生。当我读到文末一句“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我发自内心的感动。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准备了“默读—自由读—选择读—齐读—范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最后以师生齐声朗读童话的最后一句话结束课堂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体味过程。读成为发现、感动的方法,读成为承载感情的载体,读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三、灵光一现的争辩 

       在教学过程中,我提问学生“影子为什么能够和盲孩子说话?”学生说“因为是童话。”我追问“那么童话为什么能够让影子说话呢?”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在一般的教学流程中它解决的是这篇童话的写作手法,归纳了所有童话的特点。当然,这还涉及童话学中更深奥的命题。台湾《中华儿童百科全书》中解释为:“童话就是写给小孩看的故事,不过这故事并不是普通的故事,也不是真的故事,这故事是想出来的最可爱的故事。这故事把天底下所有的东西都当作人来看待,让所有的东西相互交朋友,让好的愿望能实现,让一切有趣的事能够发生。”刚开始,学生似乎被我问住了。但在我反复的诘问中,终于有学生说:“童话都是想象和联想的,它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样一个涉及文学文体学的问题就这样给学生顺利解决了。

                           四、裸露思想的交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语文教育有其特殊性,许多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都会发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往往是语文教育,或者是语文教师。”为什么语文教师有如此大的感召力呢?这可能是由于语文教师的“思想”魅力所致。因为一个人真正吸引别人的是他的思想,一个人真正可贵的也是他的思想,而使一个人真正有别于他人的也是思想。我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中,正是用自己的思想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获得学生的认可,让学生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发现一丝人性的温暖,感受到世界中存在的情感,感动每一份让我们感动的爱。我告诉学生我阅读时真实的感受,曾经感动的细节,每一个表意纤细的词语。我在课堂上,不仅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解读,还完成了对情感的再一次发掘。那个说自己一点都不感动的学生在临下课时告诉我,他真正地被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命运感动了。 

    

    附:(257091)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教研组   姬中敏    

电话: 0546-8326404

         0546-7993521  

相关链接:备课资料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