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混沌之死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呆若木鸡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 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混沌之死 原因 经过 结果 寓意 倏忽报德 日凿一孔 混沌死 顺其自然 斗鸡 呆 恃气 若 犹应 木 疾视 鸡 无变 (修炼内功,百战不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