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同步达标(教师中心稿)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李先慧编写 邮箱xysz158@126.com) 高三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同步达标(李先慧题) 第十四课 蜀道难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与秦塞(要塞,关口)通人烟 B可以横绝(横度,度过)峨眉巅 C扪(摸)参历井仰胁息 D所守或(倘若,假如)非亲 2、下列句子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但见悲鸟号枯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掉朱颜 D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谗言不可攀 3、下列句中修辞手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当时被贬去僻远的峰州,《渡湘江》写于此时。 4、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说:“‘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极富匠心,令人倍感秋意",试从表达技巧方面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6、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写景有什么手法?(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漏子(五代温廷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注:城乌,一种鸟。画屏,古人家居有屏风,屏风上有画,故称作“画屏” 8、找出这首词动静相结合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王国维《人间词话》用"画屏金鹧鸪"句来概括温廷筠词的特色,意思是说这首词也具有绘画的韵味。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与草案相比,全国人大刚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做了五处修改,以下是其中一处,分析揣摩这样修改的深意。(4分) 草案第三条第二款“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任何外国势力不得干涉”,其中的“任何外国势力不得干涉”一句修改为“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核心内容。(不超过40字)(4分) 从去年秋天到今年8月初,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将总计5000瓶1957年“亚洲流感”病毒样本送往全球18个国家的3700多个实验室,协助这些实验室判断其辨别病毒的能力。其中,61份病毒样本被送往欧洲、亚洲、中东和南美等16个国家的实验室,4份样本被送往加拿大的实验室,其余样本送往美国的实验室。这种曾在半个世纪前引发全球大规模流感、夺命数百万的病毒,一旦扩散后果将不堪设想。世界卫生组织(WHO)本月12日紧急下令,要求所有收到这种病毒样本的实验室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在一两天内予以销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塞,地方)2B(三句分别错在:枯/掉/谗言)3C(对偶,其它是夸张) 4、七言绝句(2分) 5、诗人用花鸟这些使人欢娱的事物反衬远去边疆的哀愁,(2分)"乐景写衷情",更显哀愁之深、之重,写出了诗人内心激烈的情感活动。(2分) 6、此诗设色多彩而又协调,还动用了以动表静、以声响显示幽寂的手法。 7、在一个"尽日无人"的环境,隐然还有一位尽日看雨之人,可见其百无聊赖之情状;而相对戏水的鸳鸯,更映衬出看雨的孤独 8、动静相结合的句子“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塞雁、城乌因漏声迢递而惊起,是动景;而屏上的金鹧鸪依然如故,是静景;于一动一静间寓有情与无情。 9、(1)可从色彩分析:绿色柳丝、白色春雨、红花香雾、池阁惆怅、红烛梦长,彩色绚丽,讲究绘画美。(2)可从图画分析:全词写了四幅画,一是春雨漏声图、二是惊雁画屏图、三是池阁惆怅图、四是红烛梦长图。 10、要保持主语一致,陈述对象应为中国。改动后陈述对象一致。而且表明国家的强硬立场(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原文只是劝“不要干涉”,人家要来干涉呢?没有态度的)。 11、世界卫生组织要求两天内销毁由美国病理学家协会分发给全球各个实验室的“亚洲流感 ”病毒样本。 第十五课 将进酒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将要)进酒,杯莫停。 B与君歌(写)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C古来圣贤皆寂寞(被世人冷落) D径须沽取(语肋词)对君酌 2下列诗歌体裁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将进酒》《兵车行》《蜀道难》 B《客至》《阁夜》《登岳阳楼》 C《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 D《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咏怀古迹(其三)》 3下列诗句的意境气势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C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村即事 司空曙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4、这首诗中哪一句最能表现全诗的情调?找出来并简要说说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梦江南(五代温廷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6、这首词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江临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 荆门九派同。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 7、请指出这首诗的韵脚。(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或一个单句,为“赤潮”下定义。(4分) ①赤潮是一种有害生态现象。②它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③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④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下面4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成为语义连贯的一段话。(2分) 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 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 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 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参考答案: 1A(“将”是请的意思)2D(前一首是歌行体,后两个是律诗)3C(其它三句意境宏大壮阔) 4、首句"罢钓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不系船"三字是全诗的关键,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罢钓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同样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最后两句,"纵然""只在"两个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 5、第一问:这首诗歌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问正面回答:诗歌即事抒情,将"罢钓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际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6、对比的手法。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相对比,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7、同、中、空、翁 8、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 9、“浮”、“动”。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用这两字,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 10、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1、正确顺序③④①② 第十六课 兵车行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各句中没有古今异意词的一项是( ) A.道旁过着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2根据李白和杜甫的诗风,对下列诗句的作者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 C.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杜甫) D.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李白)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凋零、凋谢)朱颜 B.飞湍瀑流争喧豗,砯(水冲击山崖发出的响声)崖转石万壑雷 C.信(信任)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D.吴楚东南坼(划分),乾坤日夜浮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问题。 戍妇吟 高翥 辞家出戍边,北望隔青烟。怕作沙场梦,秋宵不敢眠。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4、从思想内容上分析,这三首诗共同点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写法上,这两首诗各有特点,试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闻笛 李 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注:本诗是中唐诗人李益谪迁江淮时所作。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浪淘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8、词上片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请具体谈谈哪是梦中之事,哪是梦醒之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天上人间”一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请结结全文谈谈你的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 10、根据下面提供的三种交谈情景,按要求改写“我不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的”这个句子,填在横线上,注意与前文衔接。不得改变句子内容,句式要有区别。 (1)你真主观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问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问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邻居说:“你家小华真刻苦,每天晚上12点多,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她在弹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行人/山东/县官)2D(杜甫)3D(凋,使……凋谢;砯,动词,冲击;信,确实) 4、都抒写了征妇思夫的情感。 5、写法上各有特点:第一首直抒胸臆,比较直露。第二首,寓情于事,富有情趣;不直接写,而是移情于物,层层倒叙,含蓄深刻,余味无穷。 6、思乡与怨望之情。 7、通过“寒山”“笛声”“大雁北飞”等意象传达了乡思;人与雁相比照,雁归而人留,春回大地而人不归,写出了乡愁与不尽的怨望。 8、虚景,也就是梦中之景,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之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是梦醒之景。 9、一种是将“流水落花春去也”的亡国之困,与先前做国君时的“无限江山”相比,境况相差是一个“天上”,一个“人间”。另一种观点:"流水落花春去也",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所以“天上人间”是作者自已的最后归宿。如果有其它观点,能自圆其说,也可以。 10、(1)我怎么知道老李是哪个地方的?(2)老李?我不知道他是哪个地方的。(3)老李是哪个地方的?我不知道。 11、小华弹琴太晚,影响别人休息。 第十七课 杜甫诗五首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蚕(chán)丛 鱼凫(fú) 秦塞(sài) 猿猱(náo) B.抚(fú)膺 (chán)岩 喧豗(huí) 崔嵬(wēi) C.咨嗟(juē) 馔(zuàn)玉 欢谑(xuè) 荆杞(qí) D.啾(jiū)啾 旧醅(pēi) 朔(shuò)漠 渔樵(qiáo) 2、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天升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3下列句子中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C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4、这首诗写到的“莺”诗人称之为“流莺”,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流莺”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比喻(或象征)是其主要手法。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6、前人评价这首诗中“放入”一词最显气魄,你同意吗?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采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请指出哪是虚景,哪是实景(用原文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8、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 10、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0个省市区,拥有土地面积5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西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地区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西部地区水能蕴藏总量和可开发水能资源分别占全国的82.5%和77.8%,煤炭保存储量36%,天然气占53%,汞站86%,钾盐占99%…… 这段话介绍了我国西部地区3个方面的自然特征,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每条不超过6字) 11、根据下面表格里的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某宾馆客房的床上摆了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浴衣,浴衣上有张小纸条。 尊敬的客人: 这件衣服是供您洗浴后穿的。如果您想要带一件回去留作纪念,请到二楼商场购买,价格为每件180元。谢谢! 这张小纸条提供了哪些信息?它要告诉客人的最主要的意思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蚕/豗/馔三字读错)2C(天生我材必有用)3D(不是对仗) 4、(1)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2)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 5、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4分) 6、同意。它使通常开窗赏景的行为转化为拥抱江河的壮举,表现出豪迈的胸襟和气慨。 7、虚实: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实景:要看银海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8、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9、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 10、①土地面积广大 ②气温低降水少 ③自然资源丰富 11、信息①供客人洗浴后穿的衣服。②这件衣服客人不能拿走。 ③客人想要这衣服可自己去买。④二楼商场有卖的。⑤每件价格为180元。 最主要的意思是:这件衣服不能带走(带走或者弄破要赔偿180元)。 知识拓展《学习的艺术》高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第十四课 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若要给李白来画个像,非写意笔法不能显其神貌,白描则不可。铺七尺长卷,笔落酣情,非一气呵成不能现其风采,气韵顿挫则不可。唯其超拔飘逸与雄奇豪迈,方能称之“谪仙人”,他用手中如掾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李白二字,真是叫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只觉有一股热流在身躯中滚动,直至头脑昏眩仍无法抑止,于是只能听任在激情中感受诗的王朝古老而又至今生机勃勃的生命律动,在亢奋中朝拜宛若天人的李太白,情之所动处难免言有偏颇,但情真意切方能尽我所言。 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它朝代诗歌相区别的特色。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块块疆土,这样一个时代培育出来的人物,或者说,出现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天才,往往是极其富有魅力的。李白的魅力便是那幺的动人,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法。他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以及后世许许多多代读者的心。贺知章在长安初次遇到李白,诵《蜀道难》,呼之为“谪仙人”,解下腰佩金龟换酒与之畅饮同欢;杜甫在赴长安应试途中与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仍念念不忘,赞之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寻李白几千里,终于广陵相会,言李白诗曰“鬼出神入”。李白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至于李白被汪伦“千里酒家,百里桃林”的文字游戏所骗应邀,临别却仍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与踏歌相送的汪伦,更可以看出唐人所普遍具有的浪漫气质。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中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凡俗的道学家,无论是豪迈勇武的仗剑侠士,还是玄而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的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屏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种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他们并不是没有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正是这种俯仰天地的慷慨大气之情怀,形成了唐代诗人共有的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与气质风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李白以及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把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社会政治与诗歌文学融会到了一起。李白抱着宏伟的抱负,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悄然隐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名遂——身退”成了李白为首的唐代诗人们共同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这种倾向是毫不隐晦,显而易见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简直就是一份人生理想的宣言书。虽然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只有短暂的辉煌,但却从没有放弃过他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以至于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其实他能不试而举并名动君主,在旁人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虽只是个无实权的“供奉翰林”,但足以显亲扬名了。李白却在朝廷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官场的复杂,直至“五噫出西京”。与其说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个李白,不如说是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李白。作为唐代的灵魂,他已经超越了世俗对文学,政治,经济等等的划分,他的具体人生道路,或是布衣或是卿相,或是文人或是将军,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他留下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形象,足以光耀千秋,泽被后世,这已经够了。唐代的时代画卷中有不少同类的形象,他们共同铸造了唐代精神的灵魂。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幺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箍箍,各种流派的思想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在李白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所以说,李白的思想不胜在多样而胜在健全,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不胜在丰富而胜在完整。 李白生在唐代,幸矣;唐代拥有李白,甚幸矣。用余光中的《寻李白》作为这次对唐代与李白的激情巡礼的结语是再合适不过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中学语文网中网辑) 第十五课 论李白诗的速度感 凡读李白诗的人,大约都会得到一种迅疾明快的印象。尤其是李白的一些乐府诗,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等,在摆脱一切束缚的恣肆狂吟中裹挟着一种逼人的速度。这种快人心意的诗歌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恐无出太白之右者。李白诗歌的速度感根本上来自他的诗思之快、心理节奏之快。这种快速主要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时空转换之快;二,句式转变之快;三,情感的充沛多变。 一、时空转换之快 李白常常将现实时空加以变形、夸张,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极大的空间转移,产生出极快的速度。“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一发端,先是黄河之水自天上而来,而下一刹那,这奔腾汹涌的大河已流入远在天边的东海了。自天至海的距离,从源头到终点,几千里山河,倏忽之间奔流而过,何其快也!而此刻,作者的诗思又从千里黄河回到了揽镜自照的自我——那镜中的发丝早上还是一片青黑,到夜晚时已是苍白如雪了。一种对宇宙之广大,人生之短促的巨大感慨在极富跳跃性的时空中淋漓尽致而出,势不可挡,惊心动魄,这就是李白诗歌时空跳跃所产生出强烈速度感的最典型的四句诗。再如作于东鲁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想象自己一夜之间就从东鲁飞到了越地的镜湖,在自由的想象中,李白实现了具有神奇速度的飞翔。而绝句《早发白帝城》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使一叶轻舟以神奇的速度极其轻快地完成了千里之旅,与此句诗可谓同一机杼。 我们再单独来看李白诗歌意象中的空间转移之快:“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古风》其十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这些描写都是在极大的空间中跳跃,将无限广大的空间转移完成于瞬间之内,其速度无比神奇。李白经常采用这种屹立于世界之颠的视角俯视天地,这种极高的视角势能增加了原本就是动态意象的动能,具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动量和速度。 李白诗歌意象中的时间变化之迅捷和自由更是随心所欲,出神入化。主要表现在典故中的历史时间的自由跳跃和季节的疾速变迁两个方面。 李白典故运用中的时间跳跃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古今跳跃,这可以说是一种结构的跳跃,后面将会讲到;还有一种是古代时间之内的跳跃,这是意象的跳跃,如《行路难》其三:“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身陨。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全诗共十六句,典故用了七个,其中陆机被害,李斯遭刑两典各用了两遍,因而便使含有典故的句子达到了九句。但这七个典故自尧至周至战国至晋,又跳回秦又跳回晋,五个时代,七个人物流转往复,反复申说功成身退之理,势如风雨,毫无沉滞之感。 这首诗全诗都在古代时间内疾速跳跃,而李白古代时间内的跳跃更多的是在古今跳跃的古代部分的跳跃,如:“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王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行路难》其二);“酒中乐酣宵向分,举觞酹尧尧可闻?何不令皋陶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挥浮云!高阳小饮真琐琐,山公酩酊何如我?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鳞,董龙更是何鸡狗?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等,这些诗句中的典故或按照时间顺序大跨度地跳跃,或按照自己的心灵轨迹将古代事典加以错置、对接,它以物理时空的无序进入了精神层面的有序,这种对时间的主观化处理,是对处于有限时空中的人类心灵困境的解放。在主观时间中,李白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可以在瞬间之内任意地驰骋于今古,任何速度都不能比拟。 以上是就李白诗歌中的时空意象分析其时空转换之快的,而李白诗歌中的古今之间的往复跳跃则属于结构方面的跳跃。诗歌语言是一种非逻辑化的语言,它使人们可以在非逻辑化的时空中自由地驰骋其想象,以舒展其心灵。李白是个对自由具有极其强烈渴望的诗人,同时他本身也是个心灵极为自由的人,因而他的诗歌最喜欢也最善于在历史、神话、仙镜与现实之间随意转换和跳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就是古今自由跳跃的典型,《梦游天姥吟留别》则是在现实与仙境之间快速转换的典型,其它类似例子甚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祥加论述了。总之,结构转换之快仍然体现的是李白诗思转换之快,它也是造成李白诗歌速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结构转换主要是不同时空的转换,故笔者将此问题附在“时空转换之快”这一问题之内。 李白直接写时间流逝之快主要是通过季节的迅速变迁意象来表现的。如:“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其二十八),自春徂秋的变化被紧缩在五个字的句子当中,而日落月升的昼夜交替也仿佛是倏忽之间的事情,时光飞逝的效果格外强烈。“昔视秋蛾飞,今见春蚕生”(《古风》其二十二),“春蚕舍我去,秋发已衰改”(《古风》其十一),也是此类。还有一个可注意的细节是李白好用“忽”字,突出一种在不经意间对时序变迁的突兀感受,如:“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独不见》);“蝴蝶忽然满芳草”(《山人劝酒》);“春风忽然来相过”(《前有樽酒行二首》之一),都给人以飘忽、迅疾之感。 二、句式转换之快 李白诗歌的运思总是趋向于流动的、起伏的方式,故他喜欢用句式参差不齐,篇幅可长可短的乐府和古体形式,而对规规整整,需要耐心就范的律诗甚少涉足。但即使是乐府旧题,原有的句式,李白仍嫌其自由度不足,尚不能充分地供其纵横捭阖,以达其惊风雨、泣鬼神的抒情目的。所以,李白对一些乐府古题的句式进行了改造,使原有的句式变得更加参差不齐,以适合语言的自然流动,从而加快了诗歌的速度。如《将进酒》本是汉鼓吹歌曲,这呆板和枯槁,它哪里容得下李白那磅礴万物,奔腾激荡的无限愁绪、无限欢乐!且看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开篇,就以无限高远的景象和无限悲郁的感慨将飚然而起的激情倾泻出来,哪里还顾得上什幺句式、格套?李白唯以心灵的自由抒发为务,句式之如何完全是不可预期的随之而来的产物。于是,接着是一段七言的对生命的大肯定和大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在尽情抒唱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大感慨之后,李白开始对眼前的朋友劝酒:“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一种将世间万事都可放下,直须痛饮狂欢的达观和颠狂不假任何思索、不加任何停顿地冲口而出,几乎如同口语,其速度之快令人畅快至极。 从三言、四言、五言到七言、八言、九言,如此丰富多变的杂言形态,已与最初的四句简单的四言形式相去甚远。李白的确是一位创造力极强的诗人,许多乐府旧题经李白重写之后都从原来的简短朴拙的状态变为句式参差自由,情感汪洋恣肆的气象万千之态,甚至可以说被推向了极至。除《将进酒》、《公无渡河》之外,《蜀道难》、《远别离》、《行路难》、《战城难》、《天马歌》等都是如此。当句式变得长短随意、参差错杂之后,情感抒发就更加流动酣畅,无不称意,诗歌速度也随之加快。如《蜀道难》的开首几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短短几句,句式从三言、四言、变为九言,又变为五言,复变为七言,随着句式的疾换,一种劈空而来的情感高潮便形成了,使作者的情思在一瞬间之内就倾泻了出来,而读者的心灵也在瞬间之内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就是李白诗歌快速的句式转换所产生的速度感。当然,它与诗句中所包含的天风海涛般的激情有着重要的关系。 三、情感的充沛多变 当然,李白句式较为整齐的诗同样可以产生出强烈的速度感。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句式并不多变,但其速度感却显而易见。除了中间部分快速的时空转换之外,其激情的喷薄流泻,情调的倏忽闪变,是造成这首诗速度感的根本原因。而所谓时空的快速转换、句式的快速转变,都是在激情的快速喷发中相应而生的。时空的快速转换和句式的快速转变都不是造成李白诗歌速度感的必要条件,但倘若没有强大的激情,则不可能产生速度感。可以说,激情是造成李白诗歌速度感的必要条件。李白诗歌的速度感,根本上源于他的情感之丰富、之强烈,即来自于他的情感速度。他的情感常常如一匹天马,腾空而来,一旦触发,就奔腾四逸,不可遏止,卒然间便趋于颠峰状态,如火山爆发般猛地烈突然,如风雨雷电般地迅疾而不可端倪。李白似乎时常处于一种“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游泰山六首》之三)的精神状态。他的想象、灵念活跃到仿佛随时要溢出来的样子。此种精神状态,发之于诗歌,便表现出一种不可羁勒的气势和惊风疾雨般的速度。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在激情状态中,李白的情绪常常大起大落,变化很快。这首诗的起句凿空而来,一种挥之不去的烦乱情绪一开始就达到了高潮。接着,诗笔突然从胸臆之抒发转到了眼前之景的描写,“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境界何等高朗!接下来,又从眼前之景跳入对古代才士的向往,写得俊逸不凡。再下一联,表达追求理想之冲动,情绪又振起一层。但突然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无法排遣的烦忧、愤懑又向诗人的心头压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现实的苦恼既如此难以消避,不如索性啸傲于江湖,了此一生。这首诗的情绪真是大起大落,倏忽闪变,内在节奏迅疾跳荡。“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玉壶吟》);“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赠何七判官昌浩》),莫名其妙地狂舞高歌,莫名其妙地潸然泪下,人的爱恨深到一定程度,就常常是无端的了。《行路难三首》之一的情绪变化之快也颇为典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起首两句,情绪不蕴不火。接着便立刻跌入抑郁的、茫然的情绪低谷当中。欲渡黄河,欲登太行,却处处受阻。接下来的两句,情绪又突兀振起,想象自己潇洒地垂钓于碧溪,乘舟梦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重复的感叹和茫然的追问中,一种难以抑制的愁闷又浮上心头。按照常规思维,下一句会沿着这股愁绪延续下去,但李白却在诗的结尾,在涌起又抑下又涌起的愁绪后面,唱出了这首诗情调最昂扬的一句话:“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情绪变化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喜无端,迅疾快捷。 李白诗歌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梁园吟》、《梦游天姥吟留别》,其感情之潮流都是起起落落,倏忽变幻的。这种情绪的迅疾多变,是造成李白诗歌情感速度之快的一种情形。李白还有许多诗歌的意象、句式、结构虽然多变,但其情绪却并不多变,如《蜀道难》整首诗都在抒发悲愁和愤懑,《梁甫吟》、《北风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也都在集中抒发悲绪,而《襄阳歌》则极力歌唱及时行乐。这些诗的情调虽然单一,但其情感如海潮般汹涌澎湃,一往无前,一浪高过一浪,仍然具有强烈的速度感。盛唐诗是以富有激情为其基本特征的,而李白则是激情型诗人的最典型的代表。李白的胸中似乎总有取之不竭的、不吐不快的情思和灵感,一旦落笔,从不滞涩,从不馁弱,从不枯槁。于是乎,气势由此而强大,速度亦由此而迅快。 李白之为李白,其志意情感、才华风调的深层心理根基在于“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意念。他天生狂放、率真,以一颗赤子之心终其一生。他的表达方式总是那幺率真、潇洒,没有隐瞒、没有迂回。而盛唐时代的总体情调又是那幺高朗、活跃。在盛唐时代氛围的感召下,李白的激情澎湃的性格被进一步强化。无论是逆是顺,是人事还是自然,总能在他的心海里激起无穷的波澜,并喷薄而出。不独李白的诗歌是激情式的、快速度的,其它领域,如张旭之狂草、公孙大娘之剑器舞、吴道子画千里嘉陵江山水于一日之内,其风格都是迅疾跳荡、痛快淋漓的。 结论:本文所探讨的李白诗歌的“速度感”是一种“畅快”。论跳跃之大,李白不及李贺和李商隐。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商隐的《锦瑟》,其跳跃之大,令人很难把捉其思绪。但李贺、李商隐的这些诗读来并不比李白的诗“快”,即因其跳跃之间缺乏一定的逻辑关联,反而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思维上的隔断。李白诗歌中的跳跃往往有线索可循,这种线索不是生活的逻辑,而是情感的踪迹。当然,李白也有思路跳跃很大,来去无端,无明显线索可循的诗,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的中间部分的意象从尧祠跳到绿珠,跳到屈原,又跳到魏武,纯系主观情思流动之产物。 最后,要再次指出的是李白的具有速度感的诗只是其诗歌的一部分,他也有慢诗,如《玉阶怨》、《独坐敬亭山》、《夜泊牛渚怀古》等。(甘肃赵锟) 第十六课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本文拟探讨杜诗意象生成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 在多年的诗歌创作实践中,杜甫推陈出新,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群。这些意象群,都浸透着诗人伤时忧国、爱民悯生的情感,带有浓厚的悲壮色彩。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选择上,就决定了杜诗的物象选择必然会倾向于具有阳刚之美的阔大物象,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追求。 于是体现在杜甫笔下的自然景象,则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极为雄壮阔远的高山巨泽、长空大川等意象选择,表现了诗人广博的襟怀、强大的精神力量及人格魅力。而体现在杜甫的咏物诗中,则以对凤凰、马、鹰、鹘、雕一类雄强刚猛的动物的歌咏为主。“凤凰” 是杜诗中独具个性的意象。自从七岁咏凤凰以来,杜甫就越来越有意识地以凤凰自况。这能带来太平祥瑞的凤凰,不就是他伟大抱负的象征,不就是他的图腾吗?《朱凤行》里那只处境艰险,穷愁潦倒,孤无俦侣,却心系百鸟,犹“愿分竹实及蝼蚁”的仁爱善良的朱凤形象,正是诗人自身仁民爱物的象征。诗人在诗中热切地呼唤它的降临,“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又观打鱼》);甚至愿献出自己的血肉之躯:“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凤凰台》)再看诗人笔下的马:“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这首诗“词语矫健豪纵,飞行万里之势,如在目前”(《杜诗镜铨》卷一赵汸语),借马之神清骨峻、昂藏不凡意象,言己之壮志雄心,充分表现了作者一往无前、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气概。在《画鹰》里,诗人以鹰自比,不仅“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更期待着“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而在《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中,诗人极写角鹰除恶鸟,分枭鸾,表现自己除恶务尽、再造升平的情怀。诗人这种抱负和情怀,精神和气魄,至老而弥盛,更增一种不妥协之心。如《瘦马行》《病马》《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等诗无不表现出杜甫虽至暮年而壮心不减,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形象。到了《义鹘行》里虽则扶弱见刚勇,但诗人前期物象中所体现出的“万里可横行”那种目空一切的精神,因艰难时世,壮志未酬而变为“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秦州杂诗》),豪迈之中多了一些悲壮底色;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里则发为英雄末路的浩叹了。这些诗都将主体感情注入客体之中,诗人之情志与客观之事物有机契合,使其意象更加鲜明,内蕴更加深广。正如黄彻所云:“盖其致远壮心,未甘伏枥;疾恶刚肠,尤思排击。”(《碧溪诗话》卷二)至此,诗人的致远雄心和疾恶刚肠所体现出的忠君爱国,必然升华为对人民命运深切关注的仁民爱物。前者所体现的英雄情结与后者所体现的人道情怀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由此杜诗还表现出对微小柔弱的或被摧残遗忘的物象的歌咏与关注。如《孤雁》:“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里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亦纷纷。”这首诗就视觉言,“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就听觉言,“哀多矣而鸣不绝,以更闻其群而呼之者”(蒲起龙《读杜心解》卷三之五)。战乱频仍,人民漂泊流离,诗人同情悲切之心流露无遗。全篇皆以审美主体对客体的观照立言,客观物象鲜明地打上诗人主观感情之烙印,构成特色独具的意象,诗歌意蕴内藏,思想容量极大。他如《鹦鹉》寓失羁栖之感;《鸥》则羡其闲适自得;《猿》则奇其智能全生;《麂》慨乱世之危;《鸡》表殊乡之俗;《黄鱼》悯长大难容;《白小》伤细微不免等,都在对小生命的观照中,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精神世界。爱憎分明,至情至性,真是“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此外,病树、病桔、枯楠、枯棕、古塞、秋云、暮砧、残炬……甚至高江、急峡、危城、孤舟、啼猿、翔鸟、落花、落日、寒月等等;以及那辛苦的织女,堂前扑枣的老妇,重负下呻吟的老农,新婚成别的夫妻;那巧取豪夺的官吏,骄横跋扈的将军,粗暴无理的恶少,长安水边的丽人等,都成为颇能代表杜诗风格的意象,表现了诗人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总之,杜甫一生不管穷与达、安与危,都始终充满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抱着以自己的生命去殉所热爱所从事的事业的坚定信念,“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其气至大至刚,其情至悲至痛;而其独具个性的诗歌意象,融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寄慨遥深,使真实壮阔的时代生活画面罩上了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感情豪壮悲怆,笔触苍老遒劲,鲜明地形成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其意象生成的或“喷薄而出”“壮丽高朗”的阳刚之美,或“透彻温醇”“情韵缠绵”的阴柔之美,只不过是其诗歌风格的两个不同侧面而已。这正是“沉郁顿挫”的精神实质。 二、意象的密集组合及其对近体诗自身格律限制的克服 诗歌意象的组合或跳跃,是一种最凝练精粹的意象表达方式。同李白诗歌意象的“疏宕”不同,杜诗善于把若干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密度大,容量也大,显得凝重老成深厚。比如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整首诗的意象组织得十分紧密,特别是首联和颈联,意象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用字遣词极为精当,无一虚设。“万里”一联关合多层意思,且不觉堆砌,历来为人所激赏。对此罗大经说道:“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十一)另有人则云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况当秋风萧瑟四可悲,登台易生悲秋五可悲,亲朋凋零独去登台六可悲,扶病而登七可悲,此病常来八可悲,人生不过百年却在病愁中过却九可悲。这里万里、悲秋、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诸多意象交错组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序而无时序,交织共时,一目尽收眼底。诗中秋景已非夔州实录,而是“离形得似”的艺术幻境;诗中悲秋之情也不仅是杜甫个人独有的情绪,而是从个人生活经验中提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经验,真正做到了“写现实而超越现实”。再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清陈婉俊女士注此诗说前“四句十八层”,可见意象之密集,组合之紧凑,非如此不足以道出此诗的丰富、复杂、曲折、隐微、沉痛之处。首联“国破”的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杜诗在以天然景物构成意象时,还开创了意象叠加的方法,即全用实体性的名词意象拼接浓缩,省去诸名词意象之间的关联词语,“语不接而意接”,以高度的诗化语言,扩大了近体诗的容量,达到了言约义丰、以少总多的艺术境界,增添了审美价值。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书怀》)“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涪城县香积寺官阁))“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苹”(《衡州送李大夫七丈赵广州》)等都是意象密度极大的句子,其意象间形成一个个断裂的空白,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欣赏者留下的空白,它延长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加了审美趣味。 三、意象的新奇构造及其所产生的独特的审美效果 当诗人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不能在客观事物中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时,诗人就会凭借自身的想象力,对客观事物加以变形重铸,让心灵孕育的意象,以新奇的构造方式妥帖地传达诗人的情意。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总是自觉地造语作新,尤在诗歌语言上“独开生面”。诗人往往用紧缩省略、颠倒错综、反接实描、动词变义等种种变形方式,使语序多“以意为之”,铸成新奇别致的意象形态,显示出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特征。这种变形看似“反常”“无理”,然而它却更深刻更有力地显示着所描写事物的本性、神髓、风采,因而具有着“反常合道”“无理而妙”的特点,形成了审美意象的灵趣与奇趣。它看似破坏了先前意象的自然亲切感,却具有一种新奇性与陌生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如“碧瓦初寒外”(《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初寒”之气充塞宇宙间,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碧瓦何能独居于外?但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审美经验和想象力,领悟到诗人因瓦之碧色联想到草木之青翠,再由“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这一生活经验,则眼中之碧瓦的的确确独居于寒气之外;而且仰视巍巍玄元寺,感觉碧瓦之高已超然乎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寒气,则非“外”字不可了。诗句借碧瓦之实体,将诗人对高耸壮丽的玄元寺的独特感受和拜谒时的崇敬心理传达给读者。再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月或有“言圆缺,言明暗。言升沉,言高下,未有言多少者”,“今曰‘多’,不知月本来多乎?抑傍九霄而始多乎?不知月多乎?月所照之镜多乎?”叶燮进一步指出这一“多”字有“不可名言”之妙:“试想当时之情景,非言明、言高、言升可得,而惟此多字可以尽括此宫殿当前之景象。他人共见之,而不能知、不能言;惟甫见而知之,而能言之。”其实“多”只是感受,是诗人任拾遗值班时因忧国事不成寐而看月的独特感受,其中不乏诗人夜宿左省的甜蜜幸福感。故只有“多”字才足以表达他复杂的心绪。 杜甫创构的新奇意象乍看悖于常情常理,而经由诗人主观感情的点化,并用自己独特的用词遣句、意象结构,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象,创造出全新的感觉世界。如《放船》中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由第一眼的印象到引起感受的情绪,再到理性判断,秩序井然,不正是“意识流”所追求的效果吗?试看“经心石镜月,到面雪山风”(《春日江村五首》)这样的语序,不是惟妙惟肖地绘制出了诗人因感受的强烈才引起对事物的关注的思维轨迹吗?杜甫还善于利用汉字的视觉性,将一些客观上无序的共时画面组合成有序的诗的语法,看似不经心实则精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桃花细逐扬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曲江对酒》),在自然界,桃花、扬花本是错杂纷下,而黄鸟、白鸟也无所谓谁伴谁飞;一经杜甫组织入诗,“逐”“兼”二字顿然化无序为有序,而人情便宛然在其中。这种新奇的意象构造,开创了由具有现实特征的意象向超现实的意象迈进的物化抒情方式,突破了旧的审美心理规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态发展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其他如“帝乡愁绪外,春色泪痕边”(《泛舟送魏十八含曹返京因寄岑中允范郎中季明》)“驿楼衰柳侧,县廓轻烟外”(《谒元公上方》)“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秋兴》之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之八)等,皆属此类。(刘廷富) 第十七课 唐诗的用韵 唐代产生的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本单元文选中,律诗首句入韵的如王维的《终南山》、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马嵬》、陆游的《黄州》等;绝句首句入韵的如杜牧的《泊秦淮》等。律诗首句不入韵的如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客至》等;绝句首句不入韵的如杜甫的《八阵图》、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唐以后的古风和乐府在韵例方面和汉魏六朝诗没有什幺不同。只是七言诗以隔句用诗为常,句句用韵为变;上文所说的柏梁体这个名称,就是用来跟当时的常体相区别的。 唐诗的韵部和前代大不相同。不仅和上古的韵部大不相同,和魏晋的韵部也不相同。宋代以后,凡做诗的,都依照唐人的韵部,因此有必要简单介绍唐代的诗韵。隋陆法言着《切韵》,盛行于世。这部书一共分为 206 韵。206韵分得太细,也不完全符合当时的语音,不便于押韵,所以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 "同用" 。南宋时代,平水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 107 韵,后人又减为 106 韵,这 106 韵被称为平水韵,一般就叫作 "诗韵" 。唐代诗人虽然不是依照平水韵用韵的,但是他们既然依照 "同用""独用" 的规则,那幺平水韵正可以用来说明唐人的用韵。每一韵有哪些常用字,可查阅《诗韵常用字表》。 下面谈谈近体诗和古体诗用韵的特点: (1)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两首诗都是绝句。现在再举杜甫的《丁香》为例:“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深栽小齐后,庶近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体怀粉身念”。这一首五律,押的是去声艳韵。 (2)近体诗用韵的要求很严格。无论律诗、长律或绝句,都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邻韵通押。字数多的宽韵,如东韵、支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固然不能与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如微韵、文韵、删韵、蒸韵、侵韵等,也不能与邻韵通押。试举本单元文选中的作品为例。李白的《赠孟浩然》、杜甫的《别房太尉墓》是押文韵,杜甫的《登楼》、《春望》是押侵韵,杜甫的《永怀古迹》(其一)、陆游的《观长安城图》是押删韵,杜牧的《将赴吴与登乐游原》是押蒸韵,都没有 "出韵" 的情况。不过如果首句入韵时,诗人却往往借用邻韵字来作为首句的韵脚;这种做法中晚唐渐多,到了宋代,甚至成为风气。苏轼《题西林壁》首句末字借冬韵的 "峰" 字,和东韵的 "同""中" 二字为韵,就是一个例子。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近体诗押韵也很宽,也有合韵的情况,因为这只限于第一句,而第一句实际上可以说是多余的韵脚,入韵与否是自由的。 (3)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和入声韵,不同声调一般是不相押的,只有上声韵和去声韵偶然可以相押。白居易的《长恨歌》除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是上去相押外,其它则是平上去入分别相押。 (4)古体诗押韵比近体诗宽,邻近的韵可以通押。例如李白的《侠客行》是庚青二韵通押,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是质物月曷黠屑六韵通押。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这是语韵和(鹿下加吴)韵通押。"女 "是语韵," 土 "和" 户"是(鹿下加吴)韵。此外还有送宋通押、陌锡通押,御遇通押等例子。(行者搜集整理)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