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第3课时)教案设计 |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教学设计 手机版 | ||||
扬州市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初级中学 罗来国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捕蛇者说》是苏教版初五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三册《小石潭记》后的第二篇柳宗元散文,均是在被贬永州的政治背景下的诞生的作品。跟山水游记所传达出孤寂悲凉的心境不同的是,《捕蛇者说》却是一篇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罪行的文言文。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应完成的目标来看,第一、二课时应引导学生读懂原文,并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第三课时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做深入的探究。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学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采用朗读—质疑—赏析—探究的教学模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从而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把握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主题。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人物之间精彩的提问,理解作者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中学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文言文,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九年级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对课文的主题思想或写作特色作深入探究。 三、教法设想 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等。 四、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质疑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分组朗读第1-4节,齐读第5节。(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因而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 (二)研习内容 1、精彩的提问 ○1(过渡)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有职无权,与老百姓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并且能及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应该说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这正如今天的记者一样,经常到各地采风,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反映民众的心声。 (A)本文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作者在永州时的一次采访实录。请根据投影提示完成“采访记录本”。 采访记录 采访时间: 采访地点: 采访对象: 采访缘由: (B)作为记者,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出色的口语才华。其中提问的技巧就是记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假如你就是记者,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指导:着重研读课文第二、三段,揣摩句子内容之间的联系。 示例1、捕蛇,你害怕吗? 示例2、捕蛇这么危险,不如交税算了,那样不是安全吗? …… 设计意图: 利用已学过的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进行操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为评价文中精彩的提问奠定基础。新课标也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2围绕“捕蛇”这个话题,文中作者对蒋氏又是进行了怎样精彩的提问呢?请分别从原文找出两次提问。 明确:(第一次)“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第二次)“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3再与自己的提问相比较优劣,重在评价文中提问精彩之处。 明确:精彩之处:○1围绕“利——死——更换——催人泪下的苦诉”的思路,层层波澜,步步推进,引起读者关切期待的心情,产生蓄势所造成的艺术效果。○2先言其利,引起其悲,悲而苦诉,进行蓄势,易触发内心痛处,流露真情。 设计意图:便于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领会精彩的提问,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阅读。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比较评价的能力,这样就突破文章的难点。而引导学生从原文中找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的原文意识。 ○4(小结)因而有人这样评价《捕蛇者说》:“行文高度紧凑,语言精炼,笔力遒劲,沉郁深厚,是柳宗元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2、绝妙的对比 ○1(过渡)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是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点。 (A)请找出蒋氏自诉中三处对比语句,概括完成投影表格。 对比内容 捕蛇者 乡邻 三世居是乡 悍吏来吾乡 危险的情况 (B)体会对比的绝妙之处。 明确:○1对比全面:各个时期(祖孙三代)、各个角度(捕蛇者、乡邻、悍吏) ○2对比深刻:突出主题——赋税的不幸甚于捕蛇的不幸(或赋敛毒于蛇) ○2讨论:因此有人就说“蒋氏靠捕蛇可以不受赋敛之毒,过得很快乐”,文中连蒋氏自己也这么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你对其中的“乐”字,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围绕“蒋氏真的快乐吗?”“为什么要这样来写?”这两个问题深入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可以把对比情况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这样就巧妙地突破了文章的两个重点,也深刻地把握了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同时运用多媒体出示对比语句,也可以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深刻的主题 ○1(过渡)其实作者所反映的现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有所反映。 (A)学生讲述《礼记﹒檀弓》中的故事。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三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举多得。 (B)(过渡)由“苛政猛于虎”演变为“赋敛毒于蛇”,其间历经千年,老百姓的负担却是有增无减,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弄得民不聊生。本文所反映的正是中唐时期广大人民痛苦生活的缩影。这恰恰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 同为忧国忧民的文人,孔子主张君主施行仁政,要爱惜民力,反对过分压迫和剥削人民;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支持善政,“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小组讨论:他们的主张和建议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能够改变现状吗?其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联系作者的社会地位、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的思想感情以及思想上的局限性,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总结全文,归纳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是在学生探究、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写出的,是为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服务的,并且数字化的归纳也使学生对文章一目了然,且加深了记忆和理解。 (三)迁移训练 1、“说”这种文体比较重视文采。该文偶句、散句交错运用,形成一种整齐、错综之美。请选择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示例○1、乡邻在重赋下颠沛流离的情形。○2、悍吏下乡四处搜刮劫掠的场景。 设计意图: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选其一,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情形,注意抓住人物各自特征进行描写。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布置让学习不再停顿在课堂内,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延伸。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四)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一个深刻的主题 两次精彩的提问 三处绝妙的对比 |
·语文课件下载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