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进庄子的“逍遥游”(教师中心稿)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杂文参考作文素材 手机版


怎样走进庄子的“逍遥游”

云南省砚山县一中  田锦宁

这几天,在办公室里,同事们都在谈论关于庄子的《逍遥游》的教学问题。几个同事都说,文章太难懂,别说是学生读不懂,就连老师也是读了几遍也读不懂,文章的思想内容总是难以把握。

有一个同事私下叫我谈谈我的看法。我说,庄子的思想本身就博大精深,而《逍遥游游》这篇文章正是庄子思想的具体体现,所以,不是像一般文章那样随便读读就可心领神会,只能是读一遍不懂,再读一遍,再不懂,再读,最好像我一样能通篇背下来,若能背下来,就不会有读不懂的说法。

把握《逍遥游》的思想内容要说难也难,要说容易也容易。说难,难就难在在写法上不是联贯性的论证,而是跳跃似的说理;说容易,无非就是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认为,“背若青天,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持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鹏”,别看此鸟体形如此之大,飞得如此之高,其实也达不到真正的“逍遥”。其原因是,如果不凭借大风,“鹏”想飞也飞不起来,或者已经飞到高空,突然没风了,也会从高空中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野马”“尘埃”,是够轻的了,但是,如果没有风,同样也飞不起来。而嘲笑“鹏“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只须飞到不高的树梢上就停止,有时,实在飞不上去,也大不了掉到地上而已,这样,要有多自由就有多自由,要有多自在就有多自在,自认为比“鹏”要高明得多。这两种小东西,也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它们根本就不会知道,无论是到郊外(“适莽郊”),还是到千里的地方(“适千里”),都需要有吃的,或“宿舂粮”或“三月聚粮”,离开了粮食,无论远近,都是望尘莫及。这就说明,世间万物,无论大小,都要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中,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再看“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无论寿命长短,都要受到寿命的限制,即便是“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生命也会有尽头的时候。而以长寿闻名于世的“彭祖”,众人干吗要去跟他比高下呢,再长寿,也有入士的时候。万万岁与一岁,又有什么两样?

“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这些大小官员,更是自我感觉良好,在老百姓面前,他们官职再小,也会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得意洋洋,而本质上,都是些目光短浅,终日不在为自己的仕途而担忧而奔波而劳累的政客,这些自鸣得意的人与“翱翔于蓬蒿之间”的小鹌雀的见识也没有多大的区别。就是不图名不图利的“宋荣子”也同样要笑他们。“宋荣子”可谓“不以物喜,不一以己悲”,做到了“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并且活在世间,没有追求什么,即使是这样,在庄子看来,他的修养同样也还不够。可以乘风而行的“列子”,步伐是何等的轻快,不过十五天可以周游天下,况且,他对于招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什么。“列子”有这样高的修养,可是,没有风,他又怎能如此自由自在的周游天下呢?

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能够顺应大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好阴阳风雨晦明的“六气变化”,自由自在地在无边无际的空间遨游,不需要依靠什么。什么人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庄子认为“至人”“神人”“圣人”。也就是修养高的人,修养达到神秘莫测的人,休养达到圣人境界的人。因为这种人已经忘掉小我,不再去建功立业,更是连任何名利都不去追求了。

这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读懂《逍遥游》,才会走进庄子,也才会深刻领会庄子所说的“逍遥”。

相关链接:作文素材

·语文课件下载
·语文视频下载
·语文试题下载

·语文备课中心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上一篇】【下一篇教师投稿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微信:13958889955